名人故居

名人故居

所謂名人故居,就是經過多方考證,證實在歷史上文人墨客、政治家等等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曾經居住的地方。目前一部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如毛主席故居、宋慶齡故居、老舍故居、矛盾故居等等。

概述


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他歷經時間的洗刷依然記錄並留下了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目前一部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如毛主席故居、宋慶齡故居、老舍故居、矛盾故居等等;

貴州的名人故居


何應欽故居
地址: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泥凼鎮
描述:何應欽在興義市泥凼的故居有兩處:一處在風波彎,佔地10餘畝,依山勢築石為堡,房屋於堡內、石垣上設有炮口槍洞,遇有攻擊,可依堡自守,易守難攻,堅固沉穩。堡內建築由正廳、兩廂、花園、魚池等構成。另一處在泥凼街上。坐落于山腰,由前廳、兩廂及正廳構成四合大院,均一樓一底,院內石雕木刻圖案多達百餘幅,院中天井用石板鑲嵌,何應欽出生於此。何應欽(1890~1987),貴州省興義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早年留學日本,就讀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歷任黔軍參謀長、黃埔軍校總教官兼教導第一團團長及旅長、師長、軍長、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軍政部部長、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行政院長”等職。逃台後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1987年在台北病逝。
周逸群故居
地址:貴州省銅仁市共同路12號
故居為清代民居四合大院布局,座北朝南,佔地面積1162平方米。周逸群祖父於清道光年間始建后樓兩幢,左、右樓上下各三間,烈士在左樓出生和結婚。1918年,烈士親建正屋一幢三間,佔地面積109平方米。故居在國民黨時期曾作“逆產”充公。周逸群(1896~1931),祖籍湖北省蒲圻縣,出生於貴州省銅仁市。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宣傳家、活動家,賀龍同志入黨介紹人,早期中國共產黨軍隊的締造者之一,中國共產黨三大革命根據地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紅軍的創建者之一。1931年5月,周逸群慘遭殺害,年僅35歲。
鄧恩銘故居
地址:貴州省黔南自治州荔波縣向陽路21號
描述:烈士故居為土木結構的四排6間普通瓦房,坐西朝東,當街而立,佔地面積320平方米。進故居右後一間是鄧恩銘書房,鄧恩銘在此度過童年、少年。鄧恩銘(1901~1931),水族,貴州荔波人。中共一大、二大代表,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早期組織者和領導者。1920年與王盡美等人組織成立“勵新學會”,創辦《勵新》半月刊。1922年,赴莫斯科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和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受到列寧親切接見。1925年發動青島膠濟鐵路工人大罷工。1927赴武漢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山東省執行委員會書記。1928年12月,由於叛徒出賣在濟南被捕入獄,1931年4月5日慷慨就義,終年30歲。
劉統之故居
原劉統之先生故居――現貴陽市六一幼兒園。在小十字白沙巷,隱藏著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大門外有一座石碑,上刻“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劉統之先生故居”,解放后這座故居是貴陽市六一幼兒園的所在地,鬧中取靜地為孩子們保留了一片天地。
六一幼兒園,一座身藏鬧市、鬧中取靜的古色古香的大宅院,是晚清一個貴州知名人士劉統之的故居,現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建築。這座舊式庭現在就是六一幼兒園,是市教育局直管的接受教育系統子弟的專業幼兒園,因起蒙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而聞名。
王伯群故居
地址: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下五屯街道辦事處景家屯
描述:故居始建於清光緒初年,建築佔地736平方米。坐東向西,硬山穿斗式青瓦木結構,由前廳、兩廂及正廳構成傳統四合院,西北、東北和東南各建瞭望台一個,門樓和瞭望台之間堆砌石圍牆,使故居增加了軍事防禦功能。王在貴陽、上海跡有舊居。王伯群(1885~1944),貴州興義人,中國同盟會先驅、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驅、政治家和教育家。早年公費選派日本留學並加入中國同盟會。1915年,參與發動護國運動,任廣州軍政府交通部長等職,1924年,在上海創辦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曾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吳淞商船專科學校(今上海海事大學)首任校長,1944年病逝於重慶陸軍醫院。王文華(1889—1921),王伯群先生胞弟,陸軍上將,曾任黔軍總司令。早年就參加革命黨,跟隨國父孫中山、蔡鍔將軍等發起“護國運動”,孫中山曾稱王文華為“西南後起之秀”。
袁祖銘故居
袁祖銘(1889-1927),號鼎卿,貴州安龍縣龍廣鎮五台人。個高體壯,近視,膚白,喜留金黃八字鬍,有“銀面金須將軍”之雅號。官至貴州省省長、五省聯軍總司令、北伐軍左翼總指揮,陸軍上將,是貴州省繼劉顯世之後的顯赫軍閥。1926年投國民革命軍,任左翼軍前敵總指揮兼11軍軍長,駐紮湘西。1927年1月31日,在常德赴宴時被部將周讕設伏兵槍殺。
袁祖銘故居,在貴州省安龍縣龍廣鎮街上,為保護好文物古迹,安龍縣相關部門積極爭取相關項目資金對袁祖銘故居進行搶險維修。
袁祖銘故居位於安龍縣龍廣鎮街上, 又稱“卧雪山莊”,是貴州省級文物保護重點古迹。是北伐軍左翼總指揮袁祖銘故居,由其父袁廷泰1917年建造,屬中西合璧,磚木結構四合院,正客廳各七間,東西廂各三間,一樓一底,坐北向南,佔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650平方米,整個建築排列整齊,恢弘大氣,由於年久失修,房屋損毀嚴重,針對這一情況,2010年,安龍縣相關部門積極爭取到省文物局60萬元專項資金對該處進行搶險維修,切實有效保護好其原貌。目前,修復工作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中。
王天培、王天錫兄弟故居
王天培、王天錫兄弟故居位於貴州省天柱縣鳳城街道西北街。建築佔地面積1020平方米,保護範圍面積1848平方米。形成於1930年至1931年。1916年王天培購地,1931年王天錫建房,1932年起王天錫居住,1951年王贈與為天柱縣人民政府辦公使用。為重要人物故居。為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處於城內,後面和左側為民居,前面建有幹部宿舍樓,右側為博康醫院。鬧中有靜,通風、乾燥。故居原青石大門被修建縣政府招待所時拆除;原大門兩邊鐫刻有楹聯的石柱被棄於廢墟,庭院內313.6平方米寬的青石板地面多有斷裂,部分牆拱、牆壁、瓦檐受損,後部分得到修繕。
民國五年(1916),王天培奉命主辦“貴州模範營”時在天柱城西購地(今稱故居地基)。王天培被害后,民國十八年(1929),王天錫解甲歸里。1930年至1931年,王天錫在其兄王天培所購地上修建官邸。該官邸(故居)其外形與遵義會議會址和國民黨貴州省主席王家烈在桐梓所建官邸相似(全省僅此三幢相似建築)。該故居總面積1848平方米,建築面積1020平方米。樓前有長32米、寬9.8米的場院,平鋪青石板。外有青石岩大門,大門兩邊青石柱上鐫刻一聯:“將軍門第承先烈;太保家聲裕后昆。”惜大門早毀,石聯被棄。
1951年3月21日,王天錫將此故居捐給天柱縣人民政府。
1995年4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貴州省文化廳撥專款80萬元,於同年6月動工全面維修。
李曉炎故居
李曉炎故居在貞豐縣城北約40公里的平街鄉李家屯,建於民國十五年( 公元1926年)。由正房、左右廂房組成一樓一底的四合大院。坐西向東,木結構 懸山式。石拱門,門框兩邊陰刻楷書楹聯:“青蓮學問高唐氏,大樹勛名溯漢家”。題額:“貳家喜慶得春和”。筆勢流暢,蒼勁有力。
正房三間,通面寬20米,通進深10米,高9.33米。左、右廂房各三間,面闊10.1米,進深8米,高7米。天井內有照壁、花壇。照壁上繪有大幅山水 畫。花壇內種有各色花草。門窗飾有雕刻花紋。磚面上分別模有“華居誌喜”、“民國十五年丙寅吉日曉炎、文波、曙炎建造”字樣。整座建築佔地約1000平方米。其舊居現保存完好。
王若飛故居
王若飛故居,位於安順市內若飛大道北道中段東側。是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王若飛出生和居住過的地方。
故居始建於清代,王若飛曾祖父所建,1982年對外開放。故居臨街,經過道進朝門入四合院,院內鋪以方形石板,有石砌花壇、魚池等,房屋為木結構小青瓦建築,具有清代民居風格。
現存部份傢具實物及若飛青少年時期在日本、法國留學時進行革命活動資料,與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一起工作時的照片、通訊手跡,重慶談判時所穿衣物,遇難后黨中央和中央領導的悼詞,部份國民黨要員、愛國將領、民主黨派知名人士題詞、輓聯及有關王若飛的書籍,出版物等。
張道藩故居
張道藩(1899―1968),字衛之,原名張道隆,筆名餘暇摩登夫,號思雪樓主人,貴州盤縣人(城關鎮張家坡)。張道藩英俊瀟灑,才華橫溢,他的一生仕途十分順利,充滿了傳奇色彩。
張道藩故居建於清康熙17年(1678年),三進院,由三道龍門四個院落組成。有過廳、正廳、廂房、客房、明樓等建築,為硬山頂土木結構,佔地1449平方米。
李端棻紀念館
2011年4月2日,貴陽市南明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李端棻紀念館揭牌儀式在永樂鄉李端棻墓地舉行
李端棻(1833-1907),字芯園,貴州貴築(貴州省貴陽市)人。幼歲而孤,曾隨叔父李朝儀赴京城求學,同治進士。歷任學政、刑部侍郎等職。1889年秋季,李端棻以內閣學士身份出任廣東鄉試主考。閱卷時,慧眼識拔考生梁啟超,該生以“熔金鑄史”的文筆應答考題,以為是“飽學宿儒”,李端棻非常欣賞,於是將他錄取,榜上排名第八。後來,年僅16歲的梁啟超前來拜見這位識才的主考官,才華橫溢的梁啟超給李端棻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後將堂妹李蕙仙許配予梁為妻。“自是頗納啟超議,娓娓道東西邦制度”(《清史稿》)。光緒二十二年(1896)疏請立京師大學堂,各省府、州、縣遍設學堂,並建藏書樓、儀器院、譯書局,廣立報館,選派留學生。又舉薦康有為、梁啟超,支持變法。百日維新期間,授禮部尚書。戊戌政變后,被充軍新疆。后赦歸,主講貴州經世學堂。晚年歸故里,死後葬於貴陽市南明區永樂鄉。

名人在北京的故居例舉


毛澤東故居
位於東城區景山東街三眼井吉安所左巷8號。是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一所簡陋的小院,北房三間,左右各帶一間耳房,東房兩間。1918年9月,毛澤東為組織赴法勤工儉學事首次來京,開始住在湘鄉會館,后住在豆腐池,終因交通不便,同來幾人聯繫不便,同新民會總幹事肖子升出面,以北大學生的名義租了此地的三間北房。據羅章龍《回憶新民學會》記載,當時同住的有肖子升、陳紹林、毛澤東、羅章龍、歐陽玉山、蔡和森共8人。毛澤東在《新民學會會務報告》中提到:"八個人居三間很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羅章龍回憶他們寓此期間,為了節省開支,自己做飯吃,因南方人不會做麵食,鬧出種種笑話,房東曾教他們做麵食。
從1918年秋到1919年春,毛澤東在此地住了六、七個月,后離京赴上海。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位於東城豐富衚衕19號。是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小說家、戲劇家。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作品內容豐富,《四世同堂》、《龍鬚溝》等名篇家喻戶曉,在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盡。這裡是老舍先生1949年從美國回國后買的一所小宅子,稍事修葺后,於1950年3月攜全家遷入。該院為北京舊式極普通小院,小門坐西朝東,門內一小院,只有兩間南房。其西有一狹長小院,北為一座三合院是故居的主要部分。就在這裡,老舍寫了著名的《方珍珠》、《龍鬚溝》、《茶館》等膾炙人口的名篇。
茅盾故居位於東城交道口后圓恩寺衚衕13號。是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茅盾。浙江桐鄉人。我國現代進步文化先驅者之一,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偉大的革命文學家。從1916年從事文學活動以來,先後創作了《子夜》、《蝕》、《虹》、《春蠶》、《林家鋪子》等大批傑出的文學作品,還撰寫了大量文藝論著,翻譯介紹了許多外國作品,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茅盾自1974年12月搬到這裡居住,直到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病逝。在這座極普通的兩進四合小院里,由20餘間陰陽合瓦的鞍子脊平房組成。前院開了兩個陳列室,後院室內完全按茅盾生前樣子陳列,室內東側臨窗工作台上的日曆是他病重前一天親手所翻的最後一頁---1981年2月9日。茅盾逝世后,將25萬元稿費捐作設立"茅盾文學獎"的獎金,用於繁榮祖國長篇小說的創作。此地被闢為"茅盾故居"。
陳獨秀故居
東城區北池子大街箭桿衚衕20號(舊門牌9號)的院落,為陳獨秀舊居。
陳獨秀(1880─1942),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字仲甫,安徽懷寧人,早年留學日本,1915年9月起主編《青年》雜誌(后改為《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學。1917年專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1918年底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倡導新文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五四"運動后,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1920年發起組織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1921年在中共"一大"上當選為中央局書記。直到1927年,歷勝地中共最高領導。后因在大革命後期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在1927年黨的"八七會議"上被撤銷總書記職務。其後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並在黨內成立小組織,進行反黨活動,1929年11月被開除出黨。1932年9月被國民政府逮捕,1937年出獄,1942年病故於四川江津。
舊居大門北向,有台階兩步,門為只佔半間房的小型如意門,合瓦清水脊,上有門簪兩個,刻有"吉祥"二字,青石門礅兩個,上雕石獅;院內有北房三間,硬山合瓦清水脊,其東側有耳房一間半(另半間闢為街門),南房四間,均為合瓦過壟脊。該院原有東房二間,但在蓋民政部大樓時被拆,現只剩門窗立面做為院牆。
1917年陳獨秀由上海赴北京大學任教時就居住在這裡,《新青年》編輯部也隨之遷於此。1919年6月11日,陳獨秀因散發《北京市民宣言》被北洋政府逮捕,在李大釗等社會賢達極力營救之下,陳於當年9月16日被釋放,後於1920年1月離京返滬。
2001年3月,該院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田漢故居
田漢故居位於東四北大街細管衚衕9號。是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田漢,原名田壽昌,戲劇家。曾與聶耳合作《義勇軍進行曲》。該院為兩進四合院。外院大門一間,倒座6間,東西廂房3間,過廳7間;里院正房3間,前帶走廊,左右各帶1間耳房,東西廂各3間,均為合瓦硬山頂。里院不大,院內種了些樹木花草,其中一棵梨樹是田漢親手種植的。田漢在這裡改編了京劇《白蛇傳》、《謝瑤環》。創作了歷史劇《關漢卿》。
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故居位於東城區北新橋南北溝沿衚衕23號。是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該宅座西朝東,大門內有影壁。為三進四合院。西部為花園,宅內垂花門、正房及花廳等建築均坐北朝南。院內各屋之間,均有走廊相通。西部花園內,還有部分山石、土山及一歇山筒瓦頂花廳。整個房屋被高大的院牆圍起,為民國初期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