搔首問天

搔首問天

《搔首問天》古琴曲,又名天問,戰國屈原作。其節奏抑揚頓挫,其神韻諮嗟浩嘆,一片孤忠。前五段步步催急,不勝悲憤之懷,六段以後句句跌慢,漸歸和緩。可知事當無可如何之會,惟有反己自修而已,天可問乎。警醒道人識

簡介


最早見於《五知齋琴譜》,表達了一種憂抑悲憤的情緒。
此曲初見於《五知齋琴譜》(清徐琪撰於1722年),但正名作《秋塞吟》。三個曲名雖同為一曲(曲調大同小異),但解題內容卻迥然不同。今山東諸城派按《搔首問天》詮釋音樂。《梅庵琴譜》(王燕卿傳譜,徐卓編述)在其後記說:“本曲即《離騷·天問》篇之意。內容極盡憂抑悲憤之情。”
第一段,泛音由高音區移向中音區,並轉入低音散音、自由跌宕的旋律,音區大幅度的音變化,給人以孤高曠達之感。此後,旋律在中、低音區徘徊,音調起而又伏,第三段反覆吟嘆,猶如“低徊窮思,不得申訴之苦,及俯仰哀號無可奈何之慨”(《梅庵琴譜·搔首問天·後記》)。第四、五、六段中,旋律多次沖向高音區,表達了“或仰天長號,或俯首深思”的情緒。第七、八、九段連續快彈,一氣呵成,有“悲憤欲絕之勢”。全曲以無可奈何抑鬱之情而終結。

題解


又名《秋塞吟》、《水仙操》。《秋塞吟》為秋天塞外之感,《水仙操》解為伯牙海上待師之際,為天風海濤所感。《搔首問天》有解為屈原深切憂國憂民之感。三者相去甚遠,必須明辯方可恰當以對”梅庵壓軸之曲,傳為春秋屈原所作,取《離騷·天問》意。內容極盡憂抑悲憤之情,而有低徊窮思不得申訴之苦,及俯仰哀號無可奈何之慨。這是一首難得的佳作。
梅庵派琴曲《搔首問天》,其勻變速及變速運動樂音遞進在其全曲十段當中時時有之,更有不少臨時半拍的出現。深刻揭示了屈原憂國憂民感情思潮之起伏,若純用勻速運動樂音遞進,將甚乏琴味,亦有損主題。
《水仙操》、《秋塞吟》、《搔首問天》三曲混淆考
古琴曲往往一曲多名,本來幾首根本不同的曲子因此便產生了同名,從而混淆起來。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水仙操》、《秋塞吟》與《搔首問天》之間相混淆。
具體情況是:
水仙操又名水仙、水仙曲、搔首問天。
秋塞吟又名搔首問天。
搔首問天又名搔首問青天、秋塞吟、水仙曲。
綜合一下,共有6個曲名。
好在有查阜西先生編著的《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為我們理清其關係提供的便捷。下面把曲子的流傳情況羅列一下:
1、水仙
琴書千古徵音十段乾隆3年1738年
2、水仙曲
五音琴譜商調七段萬曆7年1575年
蘭田館琴譜(原註:即搔首問天)徵音十段乾隆20年1755年
琴香堂琴譜徵音十段乾隆25年1760年
研露軒琴譜徵音七段嘉慶7年1802年
稚雲琴譜十五段道光29年1849年
蕉庵琴譜商音七段同治7年1868年
希韶聞琴瑟合譜徵音連尾十一段光緒16年1890年
3、水仙操
自遠堂琴譜商音十段嘉慶7年1802年
峰抱樓琴譜徵音九段道光5年1825年
琴學初編徵音十段道光8年1828年
二香琴譜商音十段道光13年1833年
悟雪山房琴譜中呂均商音連收十二段道光16年1836年
希韶閣琴譜徵音十段光緒4年1878年
天聞閣琴譜商調十段自遠堂本光緒2年1876年
雙琴書屋琴譜集成商音十三段光緒10年1884年
枯木禪琴譜徵音七段光緒19年1893年
琴學初津商音十一段光緒20年1894年
琴學叢書商音十段自遠堂本宣統2年1910年
4、秋塞吟(搔首問天)
杏庄太音補遺三段嘉靖36年1557年
太音傳習黃鐘調三段 五知齋琴譜(註:又名搔首問天)徵音九段康熙61年1722年
琴譜諧聲宮調十段嘉慶25年1820年
鄰鶴齋琴譜十段道光10年1830年
張鞠田琴譜九段道光24年1844年
以六正五之齋琴譜九段光緒元年1875年
希韶閣琴譜徵音十段光緒4年1878年
詩夢齋琴譜九段十一弦館譜民國3年1914年
5、搔首問天(搔首問青天、秋塞吟、水仙曲)
澄鑒堂琴譜蕤賓調七段康熙25年1686年
治心齋琴學練要商音十二段乾隆4年1739年
琴香堂琴譜蕤賓調七段乾隆25年1760年
自遠堂琴譜徵調、商音、緊五、七段 研露軒琴譜
二香琴譜(作搔首問青天)
律話(兩譜一為自製曲)緊五、八段 悟雪房琴譜緊五、九段 稚雲琴譜緊五、七段 蕉庵琴譜蕤賓調十三段 天聞閣琴譜蕤賓八段 天籟閣琴譜蕤賓七段 希韶閣琴譜(原注又名秋塞吟)徵音十段 琴學初津商音八段 梅庵琴譜徵音九段 另有:屈子問天明代民間
春草堂琴譜中呂均商音十段乾隆9年1744年
綠綺新韻中呂均商音十一段光緒10年1884年
可見,《屈子問天》遠不及《搔首問天》來得流行。
由上面可以看到,這首曲子主要是有3個曲名,即水仙操(水仙、水仙曲)、秋塞吟和搔首問天。以下分述之。
1、搔首問天與秋塞吟
《杏庄太音補遺》的《秋塞吟》,有三段,為緊五慢一定弦,根據曲前的解題,說的也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只在《太音傳習》里又刊載過一次。首次以《搔首問天》曲名出現的是《澄鑒堂琴譜》,緊五不慢一,七段。從曲子的實質來看,這首《搔首問天》是在《杏庄太音補遺》里三段的《秋塞吟》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內容、發展而來的。也就是說,有15種傳譜的緊五弦的《搔首問天》,其本源都是三段的《秋塞吟》。儘管在流傳中自始自終都是以《搔首問天》為曲名,且曲意被繫上屈原的故事,而事實上,卻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這真是不經意的將錯就錯,將曲意完全更換,卻仍然能以更換后的理解來繼續流傳。彈曲者未能探本求源,固是責無旁貸,曲意晦澀難曉,也是導致歧意百出的原因之一。
《秋塞吟》何以與《搔首問天》相混淆?首載《搔首問天》的《澄鑒堂琴譜》刊於康熙25年(公元1686年),卻已將源淵於嘉靖36年(公元1557年)《杏庄太音補遺》的《秋塞吟》命名成了《搔首問天》。隨後,於康熙61年(公元1722年)首載《秋塞吟》的《五知齋琴譜》便仿其例,在題下寫到:又名搔首問天。而為了與《杏庄太音補遺》的《秋塞吟》相區別開來,故又在樂曲的第一句旁特註:時腔,非古調也。這裡的古調,應該是指《杏庄太音補遺》里的《秋塞吟》,而非《琴操》里俞伯牙悟琴而作的《水仙》。由於最早的《秋塞吟》是描寫昭君故事,後來成了《搔首問天》,描寫屈原故事,那麼理解《搔首問天》到底根據哪一個呢?只能由琴人自己定了。到底《搔首問天》已經流傳了三百多年了,不能輕易否定。
2、水仙操(水仙、水仙曲)與秋塞吟
《水仙操》何以更名成《秋塞吟》?《五音琴譜》最早刊載,名為《水仙曲》,無解題。第二次刊載在《五知齋琴譜》,非但沒有寫明來源,更增寫一段昭君故事作解題,命以《秋塞吟》。第三次是刊載在乾隆年間的《琴書千古》、《蘭田館琴譜》及《自遠堂琴譜》這三部譜里,又將曲名改回《水仙》、《水仙曲》和《水仙操》。《水仙》一名後來不用,只用后二名。則此曲一開始以水仙為名,自《五知齋琴譜》命為《秋塞吟》后,水仙、秋塞二名流傳。儘管最早是以《水仙操》為曲名出現且沒有解題,但是《五知齋琴譜》里的曲名和解題更符合曲子沉鬱的音樂風格,應該依從其用昭君的故事而不用伯牙的故事。曲名也應該用《秋塞吟》而放棄《水仙操》。畢竟這首曲子從頭至尾與《琴操》中所載俞伯牙學琴的故事沒有絲毫關係。
綜上所述:
1、《澄鑒堂琴譜》的《搔首問天》據《杏庄太音補遺》的《秋塞吟》而來,由此一曲兩名。
2、《五知齋琴譜》的《秋塞吟》據《五音琴譜》的《水仙曲》而來,由此一曲兩名。
3、《五知齋琴譜》的《秋塞吟》標“時腔,非古調”以示與《杏庄太音補遺》的《秋塞吟》區別。而又名《搔首問天》,由此另一種《秋塞吟》與《搔首問天》相混。
4、一小一大兩種《秋塞吟》:小曲《秋塞吟》演變成了大麴《搔首問天》,大麴《秋塞吟》來源於小曲《水仙曲》。
5、搔首問天、水仙操、秋塞吟三個曲名,水仙操一名不正確,搔首問天尚可勉強通過,秋塞吟才是本意。
以上只是個人理解,歡迎指正。

相關資料


具體情況是:
水仙操又名水仙、水仙曲、搔首問天。
秋塞吟又名搔首問天。
搔首問天又名搔首問青天、秋塞吟、水仙曲。
綜合一下,共有6個曲名。
好在有查阜西先生編著的《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為我們理清其關係提供的便捷。下面把曲子的流傳情況羅列一下:
1、水仙
琴書千古徵音十段乾隆3年1738年
2、水仙曲
五音琴譜商調七段萬曆7年1575年
蘭田館琴譜(原註:即搔首問天)徵音十段乾隆20年1755年
琴香堂琴譜徵音十段乾隆25年1760年
研露軒琴譜徵音七段嘉慶7年1802年
稚雲琴譜十五段道光29年1849年
蕉庵琴譜商音七段同治7年1868年
希韶聞琴瑟合譜徵音連尾十一段光緒16年1890年
3、水仙操
自遠堂琴譜商音十段嘉慶7年1802年
峰抱樓琴譜徵音九段道光5年1825年
琴學初編徵音十段道光8年1828年
二香琴譜商音十段道光13年1833年
悟雪山房琴譜中呂均商音連收十二段道光16年1836年
希韶閣琴譜徵音十段光緒4年1878年
天聞閣琴譜商調十段自遠堂本光緒2年1876年
雙琴書屋琴譜集成商音十三段光緒10年1884年
枯木禪琴譜徵音七段光緒19年1893年
琴學初津商音十一段光緒20年1894年
琴學叢書商音十段自遠堂本宣統2年1910年
4、秋塞吟(搔首問天)
杏庄太音補遺三段嘉靖36年1557年
太音傳習黃鐘調三段 五知齋琴譜(註:又名搔首問天)徵音九段康熙61年1722年
琴譜諧聲宮調十段嘉慶25年1820年
鄰鶴齋琴譜十段道光10年1830年
張鞠田琴譜九段道光24年1844年
以六正五之齋琴譜九段光緒元年1875年
希韶閣琴譜徵音十段光緒4年1878年
詩夢齋琴譜九段十一弦館譜民國3年1914年
5、搔首問天(搔首問青天、秋塞吟、水仙曲)
澄鑒堂琴譜蕤賓調七段康熙25年1686年
治心齋琴學練要商音十二段乾隆4年1739年
琴香堂琴譜蕤賓調七段乾隆25年1760年
自遠堂琴譜徵調、商音、緊五、七段 研露軒琴譜
二香琴譜(作搔首問青天)
春草堂琴譜中呂均商音十段乾隆9年1744年
綠綺新韻中呂均商音十一段光緒10年1884年
可見,《屈子問天》遠不及《搔首問天》來得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