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綜合性天文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前身為陝西天文台,是以時間頻率研究、授時服務為主,同時開展天體測量學、太陽物理、日地關係、天體力學、人造衛星觀測與研究的綜合性天文研究機構。全台分設台本部和授時部兩部分。台本部包括時頻主控系統、科研實驗室、天文觀測站和領導管理機關,駐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授時部(即二部)為長波和短波授時電台,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境內。

1966年,經國家科委批准籌建;1970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短波授時台試播;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發播標準時間和頻率信號;20世紀70年代初,為適應中國戰略武器發射、測控和空間技術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在陝西天文台增建長波授時台(BPL);1986年,通過由國家科委組織的國家級技術鑒定后正式發播標準時間、標準頻率信號。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是國務院1981年首批批准招收研究生的科研機構。截至2015年10月底,國家授時中心共有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16名,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29名。設有2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及十餘個先進的實驗室。

自20世紀70年代初正式承擔中國標準時間、標準頻率發播任務以來,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為國民經濟發展等諸多行業和部門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的授時服務,基本滿足了國家的需求。特別是為以國家的火箭、衛星發射為代表的航天技術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心簡介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以下簡稱“國家授時中心”),前身是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成立於1966年,是我國唯一、專門、全面從事時間頻率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科研機構,承擔著我國國家標準時間(北京時間)的產生、保持和發播任務,建設和運行著的長短波授時系統是我國的第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了國內唯一的天地一體星地綜合衛星導航授時試驗平台,為我國國家時間頻率體系、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家授時中心總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在西安航天產業基地、渭南蒲城設有分部,另有授時發播台、授時監測站、測定軌站分佈在全國。主要開展量子頻標、時間保持、守時理論與方法、高精度時間傳遞與精密測定軌、時間頻率測量與控制、時間用戶系統與終端、導航與通信等研究工作。
國家授時中心擁有國內第一、世界第三規模的守時原子鐘組,負責確定和保持我國的國家標準時間(UTC(NTSC))和原子時標準(TA(NTSC)),並代表我國參加國際原子時合作,產生和保持的國家標準時間與國際協調世界時UTC的偏差數值保持在5ns以內,時間頻率保持的穩定性以及對國際原子時計算的權重貢獻均位列全球前四位。
1970建成BPM短波授時台,經周恩來總理批准,為我國提供標準時間和標準頻率信號服務;上世紀七十年代,應國家需求建設BPL長波授時台,1986年通過由國家科委組織的國家級技術鑒定后正式發播,將我國的授時精度由毫秒量級提高至微秒量級,使我國授時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該項目1988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五十多年來,國家授時中心先後建成了短波、長波、低頻時碼、電話、網路以及通信衛星授時系統,為我國通信、電力、交通、測繪、航空航天、國防等諸多行業和部門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時服務,同時採用GNSS共視、衛星雙向、GNSS PPP等多種手段為重要用戶提供點對點的超高精度時間頻率服務,基本滿足了國家經濟發展、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的需求。
國家授時中心長期開展守時原子鐘、星載原子鐘、銫原子噴泉鍾和鍶原子光鍾等多種類原子頻率標準的研製工作,為自主可控和高性能的國家標準時間產生、實時自主標校提供了基礎支撐,為天、地多場合時間基準的建立提供了豐富技術儲備;創新研製了性能國際先進的精密頻率測量設備;提出並建成“中國區域定位系統”,滿足了國家急需;實現的衛星導航系統時間、信號、軌道性能測試評估系統和天地一體星地綜合衛星導航授時試驗平台,為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領導班子


張首剛 主任
竇 忠 黨委書記、副主任
盧曉春 副主任
李孝輝 副主任
李晉芳 紀委書記

機構設置


科研部門

量子頻標研究室
守時理論與方法研究室
高精度時間傳遞與精密測定軌研究室
時間頻率測量與控制研究室
授時方法與技術研究室
時間用戶系統研究室
導航與通信研究室
時間頻率基準實驗室

支撐部門

圖書館
網路中心
期刊編輯室
檔案室
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
其他機構

管理部門

所長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
科技處
人事處
教育處
財務資產處
質量管理處
條件建設處
後勤物業中心

分部

授時部
西安轉髮式衛星導航試驗場區

台站

驪山天文站
洛南昊平站
商丘低頻時碼台
封開低頻時碼授時台
敦煌授時台
庫爾勒授時台
那曲授時台

科研成果


國家授時中心自創建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149項,其中全國科學大會獎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6項,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8項;取得專利45項;計算機軟體成果84項;發表論文1054篇;出版專著28部。在重大科技成果中,長波授時台建成獲1987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千米波段,即頻率在30~300kHz頻段的長波授時系統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高精度無線電授時技術。世界上擁有這種系統的國家並不多。美國有羅蘭—C系統,俄羅斯有恰卡系統,我國在80年代初建成BPL長波授時台,使我國在授時領域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人才隊伍


傑出青年基金

張首剛
姜海峰

研究員

張首剛
盧曉春
李孝輝
郭際
王玉林
胡永輝
董紹武
楊旭海
華宇
高玉平
董瑞芳
姜海峰
常宏
劉濤
武建鋒
樊戰友
劉國賓
袁海波
孫保琪
張曉斐
童明雷
塗銳
雲恩學
雷輝
白燕
屈俐俐
鄒德財
李偉超
李實鋒
劉婭
杜志靜
馮平
張慧君
武文俊
阮軍
荊文芳
羅近濤
吳華兵

副研究員

何戰科
趙當麗
何在民
施韶華
高峰
成芳
馬紅皎
曹芬
成璇
賀成艷
許龍霞
欽偉瑾
劉軍良
薛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