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余青松的結果 展開

余青松

天文學家

余青松,中國現代天文學家,1897年9月4日出生於福建廈門,1978年10月30日病逝於美國馬里蘭州。曾經獲得土木建築學士學位、天文學碩士學位、天文學博士學位。曾經擔任廈門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美國馬里蘭州胡德學院教授兼該院威廉斯天文台台長等職務。

簡介


余青松
余青松
余青松(1897~1978)
中國天文學家。1918年赴美國裏海大學攻讀土木建築學,獲學士學位。此後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攻讀天文學,1923年獲該校碩士學位。1926年在利克天文台獲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任廈門大學教授,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長。1955年任美國馬里蘭州胡德學院教授兼該院威廉斯天文台台長,1967年退休。1927年回國后的幾年中,發表了有關Be型星的紫外輻射、雙子座ζ星的光譜變化、恆星光譜的光度研究等課題的多篇論文。1929年任天文研究所所長后,創建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1938年因抗日戰爭,他主持該台的內遷工作,並在昆明東郊建成了昆明鳳凰山天文台。

生平


學習生涯

余青松
余青松
余青松少年時代是在家鄉度過的。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清華留美預備班。公元1918年赴美國,先在裏海大學攻讀土木建築學專業,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到美國曼克林提克·曼瑟建築公司任設計員。公元192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到美國匹茲堡大學攻讀天文,並在阿利根尼天文台台長邱提斯領導下,進行天文觀測與研究,較出色地完成了《天鵝座CG星的光度曲線和軌道》的碩士論文,這使他在美國天文界初露頭角。後來他又轉入加里福尼亞州大學進修,在里克天文台從事恆星光譜研究工作,曾獲得該大學的天文學獎學金。余青松以他的精深紮實的基礎,踏實苦幹的精神,使當時的恆星光譜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創造的光譜分類法被納入國外天文學教科書之中。公元1926年就 這方面內容完成了博士論文,獲博士學位。因此余青松在國際天文學界名聲大作。

回國后

余青松有著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即使他在國外獲得如此高的聲譽,並沒使他忘記自己的祖國。公元1927年,他毅然回到養育他成長的家鄉福建省,任廈門大學物理系教授。
公元1929年,具有伯樂之明的高魯,識得這位“千里馬”,大力推薦余青松接任自己將要離崗的天文研究所所長職務。此後余青松歷任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長、中國天文學會會長、中國日食觀測委員會主任委員兼觀測組主任、中國天文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另外他還是國際天文協會以及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員。

抗戰時期

余青松步入天文界后,幾乎都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工作的,即使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也從未停下腳步。余青松以他那超人的智慧和特殊的才能,率領天文界,勵精圖治,踵事增華。無論是他親手創建的兩座現代化規模的天文台,還是他使得中國現代天文學研究初具規模,其成就,都是前無古人的。他對開創祖國的現代化天文事業充滿著信心。可是,正當他準備為祖國的天文事業繼續奮鬥的時候,公元1941年,中央研究院以所謂專家須到國外進修為借口,免去了余青松的天文研究所所長職務。面對著這無情的打擊,余青松傷心極了。但他此時並沒有甩手出國,而是仍舊懷著他那拳拳赤子之心,來到廣西桂林,四川重慶負責起光學儀器和教學儀器的研製工作來了。公元1947年,他看到政府的腐敗無能,內戰連綿不斷,痛感報國無門,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無望,便懷著抑鬱的心情,被迫離開了祖國。

科學研究


余青松,中國天文學家。他早期對恆星光譜有研究,發表《天鵝座CG星的光變曲線和軌道》、《恆星光譜的光度研究》等論文多篇論文。創建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在昆明東郊建成了昆明鳳凰山天文台。曾當選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員。
1897年9月4日生於福建同安,1978年10月30日卒於美國馬里蘭州。1918年,余青松畢業於清華學堂的留美預備班,同年赴美國雷海大學土木建築系學習,1921年獲學士學位。1922年進入匹茲堡大學改攻天文學和數學,1923年完成的碩士論文《天鵝座CG星的光變曲線和軌道》使他在美國天文界初露頭角。此後他又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進修,1925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26年,他對於恆星光譜和光譜分類方面的觀測研究成果更是現代對於恆星能量分佈研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使他贏得了國際性的聲譽。為此他被聘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第一位中國藉會員。
1926年在美國時,他對A型星光譜中氫原子的連續吸收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測定A型星絕對星等的一種新方法。
1926年在利克天文台獲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后的幾年中,發表了有關Be型星的紫外輻射、雙子座星的光譜變化、恆星光譜的光度研究等課題的多篇論文。
1929年,因天文研究所的高魯向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長推薦,於7月接任天文研究所所長之職。
1938年春,余青松隨著天文研究所一起遷到了雲南昆明。為了能儘快恢復工作,投入觀測,余青松再次親自勘測設計,組織施工,在東郊鳳凰山上建造起了一座新的觀測站——鳳凰山天文台。此站就是現今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的前身。1940年底,余青松辭去了天文研究所所長之職,此後,他在桂林和重慶等地負責光學儀器和教學儀器方面的研究工作。1947年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後來到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台工作。1955年後任美國胡德學院教授、威廉斯天文台台長。曾當選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員。早期對恆星光譜有研究。發表《天鵝座CG星的光變曲線和軌道》、《恆星光譜的光度研究》等論文多篇,繪製星圖多幅。
1967年退休為名譽教授。晚年時,余青松致力於星圖的設計和繪製,他那具有特色的創造性工作曾獲廣泛的好評,甚至被冠以藝術家的美名。

重大貢獻


余青松對祖國現代天文事業作出的最大貢獻是,創建了當時東亞地區第一流水平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雲南省昆明鳳凰山天文台。

南京紫金山

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公元1929年余青松接任天文研究所第二任所長后,秉承高魯的宏願,開始著手創建紫金山天文台的工作。經過天文研究所全體職員的人同努力下,費時五載,於公元1935年,紫金山天文台的建築工程全部竣工。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浸透了以所長余青松為首的天文研究所全體人員的心 血,充分顯示了他們為祖國的現代天文事業艱難創業的精神。
紫金山天文台拔地而起后,轟動了國際天文學界,有不少國外學者慕名而來。日本京都大學校長,著名的漢學專家新城新藏和幾位日本學者到紫金山天文台參觀后,站在變星儀室前面,瀏覽全景,深有感觸地說:“日本目 前還沒有一個能夠建築這樣好的、東亞第一流的天文台的人”

昆明鳳凰山

公元1937年,正當余青松準備帶領天文研究所進一步開展更系統的觀測與研究工作之際,抗日戰爭爆發了。幾經輾轉,天文研究所於公元1938年春最後落腳在雲南省昆明市。
余青松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天文學家。他不僅對天文專業有很高的研究水平,不僅具有出色的組織才能、建築設計及工程施工的才能,而且他在工作中經常有所發明與創造。比如公元1936年,中國首次派遣日食觀測隊到日本北海道觀測日食,由余青松為領隊。在準備前往過程中,為避免搬動笨重的轉儀鍾,他發明了利用留聲機的發條,改裝成為移動望遠鏡的動力,來代替轉儀鐘的功用;又如在籌建鳳凰山天文台過程中,由於當時勞力極少,他對變星儀觀測室圓頂的設計,不抄襲成法,設計出一種式樣既美觀,使用也輕巧方便,僅由一個工匠就能承擔製作觀測圓頂的任務,幾個人就能把它上頂裝配成功。晚年的余青松還繪製星圖,星圖繪有經緯線,別具風格,非常精美,刊載在不少天文書籍書;其中最受讚賞的是刊在著名天文學家門澤爾著的《天文學》一書中。門澤爾稱他為偉大的藝術家。
雖然余青松後來未能回到祖國,但是鑒於他對祖國現代天文學事業作出的特殊貢獻,科學界給他以“中國現代天文學家”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