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工業化

再工業化

“再工業化”不是一個新概念,多年前在對傳統工業基地的改造和振興中被廣泛應用。20世紀70年代,“再工業化”是針對德國魯爾地區、法國洛林地區、美國東北部地區和日本九州地區等重工業基地改造問題提出的。

“再工業化”是西方學者基於工業在各產業中的地位不斷降低、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下降、大量工業性投資移師海外而國內投資相對不足的狀況提出的一種“回歸”戰略,即重回實體經濟,使工業投資在國內集中,避免出現產業結構空洞化。

原理


奧巴馬提出再工業化戰略
奧巴馬提出再工業化戰略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很多專家認為,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近十年來美國經濟的“去工業化” ,美國新的經濟增長必須依靠實體創新而非金融創新,因為金融創新導致了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金融市場過度擴張及金融資產過度升值、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混業經營風險無法控制等等。所以,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 了所謂“新經濟戰略” :美國經濟要轉向可持續的增長模式,即出口推動型增長和製造業增長,要讓美國回歸實體經濟,重新重視國內產業 尤其是製造業的發展。這也就是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
回顧美國產業經濟發展的過程,製造業曾被認為是“夕陽產業”由於資源環境問題,傳統產業失寵於投資者;今天的美國,正實現著由過去把工業生產大量環節轉移海外的“去 工業化”到現在“再工業化”的快速轉身,這個調整和“轉身”令人關注。
應當看到,美國提出“再工業化”戰略,是一種現實的考量。儘管製造業在美國經濟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於經濟總量巨大,美國製造業在全球的份額仍高達20%左右,依然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現在,美國力圖通過“再工業化”重振本土工業,一方面是防止製造業萎縮失去世界創新領導者的地位,一方面是要通過產業升級化解高成本壓力,尋找 像“智慧地球”一樣能夠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高端產業,而不是僅僅恢復傳統的製造業。
從這一點來看,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就是在加快傳統產業更新換代和科技進步的過程中,實現再一次依靠“再工業化”來推進實體經濟的轉身與復甦。
隨著時代的變遷,“再工業化”的概念和內涵不斷豐富和變動。韋伯斯特詞典對“再工業化”的解釋是“一種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特別是通過政府的幫助來實現舊工業部門的復興的現代化並鼓勵新興工業部門的增長”;Roy Rothwell和Waiter Zegveld把“再工業化”定義為產業的結構轉型面向高附加值、知識密集要素和產品以及服務於新市場以新技術創新為主的產業等;Random House Una-bridged Dictionary對“再工業化”的解釋:通過政府幫助、稅收激勵、工廠和機器現代化等途徑實現的工業和工業社會的復興。

作用


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是通過政府的幫助來實現舊工業部門的復興和鼓勵新興工業部門的增長。在國際金融危機大背景下,這一概念的再次盛行,反映了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對過去那種“去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反思和重歸實體經濟的願望。

觀點


美國所指的“再工業化”絕不僅是簡單的“實業回歸”,而是在二次工業化基礎上的三次工業化,實質是以高新技術為依託,發展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如先進位造技術、新能源、環保、信息等新興產業,從而重新擁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工業體系。這對於正在試圖轉型升級的中國製造業來說,無形中增加了新的“天花板”。最近一段時間,華為、中興和三一在美國投資受阻,也流露出美國政府對本土高端製造產業的隱性保護。
然而,隨著中國投資熱情的下降和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以價格為核心競爭力的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空間日漸收窄。我們必須意識到,中國製造的長遠出路,還是在於推動戰略轉型。我們裝備製造業應該抓住此次國家經濟結構深層次調整、改革機遇,破繭而出羽化成蝶。捨棄“低價”競爭利器之後,他們失去的只是鎖鏈。

方向


新興產業是未來工業發展的一個趨勢。由於圍繞新興產業所形成的產業群可能成為下一輪全球經濟繁榮的支撐點,因此是“再工業化”的主攻方向。從長期看,為在未來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優勢,各國需要加大在新興產業領域的技術研發,推動新技術在傳統製造業中的廣泛應用;從短期看,對新興產業的投資也有利於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克服金融危機帶來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