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er

衛星感測器名稱

ASTER搭載在Terra衛星上的星載熱量散發和反輻射儀,是於1999年12月18日發射升空的,由日本國際貿易和工業部製造。一個日美技術合作小組負責該儀器的校準確認和數據處理。美國宇航局設在加州PASADEN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的ANNEKAHLE博士是這個小組的負責人。實驗室的MASHEPNIEL是項目經理。

ASTER是唯一一部高分辨解析地表圖像感測器,其主要任務是通過14個頻道獲取整個地表的高分辨解析圖像數據-黑白立體照片。在4到16天之內,當ASTER重新掃描到同一地區,它具有重複覆蓋地球表面變化區域的能力。

技術參數


波段序號波長範圍(μm)地面解析度(m)
Band10.52~0.6015
Band20.63~0.6915
Band3N0.76~0.8615
Band3B0.76~0.8615(立體后視波段)
Band41.60~1.7030
Band52.145~2.18530
Band62.185~2.22530
Band72.235~2.28530
Band82.295~2.36530
Band92.36~2.4330
Band108.125~8.47590
Band118.475~8.82590
Band128.925~9.27590
Band1310.25~10.9590
Band1410.95~11.6590

分處


ASTER感測器分成三個獨立的子系統,分別處於可見光/近紅外、短波紅外、熱紅外波段。ASTER影像的第一至第三波段位於可見光/近紅外部分,空間解析度為15米;第四至第九波段位於短波紅外部分,空間解析度為30米;第十至第十四波段位於熱紅外部分,地面解析度為90米。比較ASTER與TM不難發現:無論在可見光/近紅外、短波紅外還是在熱紅外部分,ASTER的光譜解析度都高於後者,在近紅外部分,ASTER的空間解析度與光譜解析度都高於TM、SPOT影像。ASTER的時間解析度為1次/15天。

數據特點


ASTER數據特點之一是基於用戶要求的觀測,即根據用戶提出的要求來隨時隨地地獲取影像。
ASTER的寬譜覆蓋和高分辨能力給科學家們在諸如地表繪圖、動態監測條件和時間演進等眾多學科領域提供了可供鑒定的信息。例如:監測冰河的前進與退卻,對潛在的活火山的監測,鑒別作物應力,對雲層形態及物理狀況的監測,濕地評估,熱污染監測,珊瑚礁的退化,土壤及地質的表面溫度繪圖,以及測量地表的熱平衡

數據格式


ASTER數據除去未經處理的原始數據Level0以外,其他的數據都經過了不同程度的處理。目前用戶可以申請到的數據產品有L1、L2、L3三個級別。其中使用最多的是Level1產品。Level1類數據產品包括兩種Level1A(L1A)和Level1B(L1B)。L1A數據是經過重構的未經處理的儀器數據,保持了原有解析度。L1A數據產品文件中包含了數據字典、類屬頭文件、雲量覆蓋表、輔助數據以及3個子系統的數據,子系統數據中包括各子系統的專門頭文件、各個波段的影像數據、輻射計矯正表、幾何矯正表和補充數據。
L1B數據在L1A的基礎上,使用L1A自帶的參數完成輻射計反演和幾何重採樣後生成的。所以在子系統文件中少了輻射計矯正表和幾何矯正表兩項內容。在生產時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採樣方法,在默認情況下採用UTM投影,CubicConvolution重採樣方法。ASTER每天能獲得並處理650景左右L1A數據,L1B數據的最大產量為310景左右。
更高級別的數據產品還有16種之多,是在L1數據產品的基礎上進行處理後生成的,這些處理包括了更細緻全面的輻射校正等。VNIR子系統有一個后視波段,極大地方便了在軌跡方向上進行立體觀察。這一功能也成為ASTER數據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可以生成立體像對。前視后視感測儀的夾角為27.7°,基高比(B/H)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