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法禩

馮法禩

馮法禩是美術界熟悉的老一輩著名油畫家,30年代開始從事美術活動。早年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戰爭年代,做為愛國知識分子,關心國家民族命運,投身於抗日救國運動中,並創作了大量反映戰爭年月的現實主義的作品。年,他擔任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兼油畫科(後來的油畫系主任),50年代活躍在中國畫壇。

目錄

正文


馮法禩
馮法禩
油畫作品《劉胡蘭》是馮法禩1957年5—6月參加“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畢業創作展覽會上展出的畢業創作。也是馮法禩先生5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了創作《劉胡蘭》他幾次到山西文水縣體驗生活,收集素材,以飽滿面的激情,謳歌了劉胡蘭這位15歲就為革命獻身的女英雄,畫面以敵人威逼恐嚇和英雄寧死不屈的衝突為導線,以劉胡蘭就義前在群眾中引起的不平、悲憤,在故人陣營中引起的驚恐、採用分組集中的手法來處理眾多的人物和複雜的情節。
馮法禩的藝術作品,多以反映抗日進程中許多感人的場面,如《演劇隊的晨會》《捉虱子》《餓死的兵》等,在40年代抗戰爭烽火中誕生的繪畫作品,這也描述了他對偉大的抗日救亡運動的親身體驗。他先後參加了很多具體的抗日救亡工作,以及後來的反飢餓、反內戰運動。他親歷了中國的苦難和變化,感觸頗深,他的藝術作品主題性很強,多以反映抗戰時期為主題。作為一段歷史進程的參與者,他的作品正是他關注時代命運,以作品喚起人民鬥志的最好的佐證。在油畫《劉胡蘭》中,他用誠摯的語言去刻劃人物的精神氣質,真實,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場景。作者在創作《劉胡蘭》時,已經不再處於戰爭年代,畫家可以從客觀上思考所要表現的主題和進行深入細緻的藝術加工。
《劉胡蘭》一畫中畫面人物的多層次,複雜關係和不同的情緒刻畫,無疑是對一個畫家藝術修養駕駛畫外能力的挑戰。但畫家馮法熼選擇了這一題材。他仔細研究了當時事件發生的過程,環境和細節、作了大量的素描習作準備,從開始到完成花了差不多三年時間。
當時在繪畫上流派紛呈,沒有改變畫家馮法禩先生的革命現實主義道路,卻進一步開闊了他藝術表現的領域,從原來學習西方古典藝術傳統到蘇聯馬克西莫夫畫室嚴謹畫風的影響,馮先生能活學多用、揮灑自如,作品《劉胡蘭》一畫,可以認為是畫家吸取借鑒蘇聯油畫創作技法經驗與表現大型體材結合的一次嘗試。
1955年蘇聯油畫家馬克西莫夫主持了油畫訓練班,馮法禩先生也參加了這個訓練班的研究。從《劉胡蘭》作品技法上看,畫家用筆洗鍊,果敢肯定,寥寥幾筆,集中表達了人物形和神的結合,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通過對人物面部表情色彩的刻劃更多地體現出各種人物的精神面貌,達到一定的意境,雖然畫家用筆隨意,著色不多,但能達到逼真地再現當時劉胡蘭就義的場面。馮法禩的作品雖然樸實無華,但體現出一種真誠的美,不刻意追求技法,而自有高超的技法在,這正是馮法禩先生的作品感人之處。
馮法禩先生用觀實主義表觀手法創作了油畫《劉胡蘭》但同樣以現實主義態度對待藝術,他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對一切人,一切事物進行研究,不段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對於生活,歷史事件的深層認識,能抓住生活的本質。生活的真實,人物形象的真實性,這也使得《劉胡蘭》更象文學中的長篇巨著,悲壯的歷史事迹,敘述性情節,粗獷的風格,使得《劉胡蘭》在50年代成為馮法禩藝術作品中的經典。馮法禩長期堅持為人生而藝術的主張,提倡油畫的民族化,創作選題要有時代感。油畫的民族化,首先要為中國人民所接愛,題材上要求反映人民生活和願望,形式上群眾看得懂內容上,不只是消極地反映生活,而是積極地干預生活,培育人以向上健康的審美情操。
在藝術風格上,馮法禩先生也進行了不斷的探索,現實主義本身要求形式風格多樣化。生活不論是現實的和歷史的都是無比豐富多彩的。豐富多彩的生活要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才能貼切地反映生活。馮法禩先生在藝術創作中也親身實踐了他的創作理論。他的創作和藝術道路無疑會給我們以更多有益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