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

一所高等美術學校

中央美術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唯一一所高等美術學校。

現設有中國畫-學院、造型學院、設計學院、建築學院、人文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實驗藝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八個專業分院,並設有造型藝術研究所、繼續教育學院和附屬中等美術學校。學院每年招收中專生(附中)、專科生(成人教育)、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各類進修生。

截止2019年8月,學院現有各類在校生6425人,其中:本科生3464人,碩士研究生1161人,博士研究生213人,留學生215人,附中學生917人,其他學生455人。學院教學科研面積共佔地495畝,總建築面積24.7萬平方米

歷史沿革


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是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可以追溯至1918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導成立的國立北京美術學校,著名美術教育家鄭錦擔任第一任校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國立美術教育學府,也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開端。
1949年11月,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和華北大學三部美術系合併,華北大學三部美術系的前身是成立於1938年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國立美術學院,毛澤東主席題寫院名。徐悲鴻擔任第一任院長。
1950年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中央美術學院。4月1日,在王府井校尉衚衕5號校址舉行中央美術學院成立典禮。
一、開創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新紀元(1918—1938)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制度是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變革和新文化運動的產物。1918年4月,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積極倡導下創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國家開辦的美術學府,代表了國家和民族對美術教育重要地位的確立。一批留學歐美和日本回國的藝術家,懷抱開拓中國美術教育的志向,克服困難與局限,致力於民族傳統與引進西法的兼容交流,開創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最初形態。
建校初始,許多師生就積極投身民主革命運動,在“五四”的洪流中,在“走出象牙之塔,走上十字街頭”的藝術新潮中,都有師生們的身影。1926年林風眠懷著“致力改造藝術學校之決心”和“實行整個的藝術運動,促進社會藝術發展”的抱負,主持國立藝術專門學校的教學,由他發起的“北京藝術大會”展出美術作品三千餘件,更有音樂演奏及藝專劇社演出,是中國現代歷史上空前盛大的一次綜合性美術博覽會。藝專師生思想活躍,關注時代,投身現實的革命運動。
在著名的“三·一八”慘案中,藝專學生姚宗賢遇難,青年教師方伯霧、譚祖堯被捕,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同志同時就義。在藝專發展早期,湧現了陳師曾、王夢白、吳法鼎、李毅士、溥心畬常書鴻龐薰琹黃賓虹、滕固、呂鳳子潘天壽等一大批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而藝專最早的一批學生如劉開渠王雪濤、雷圭元、李苦禪等,日後也都成為了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藝術巨匠。
中央美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
二、翻開人民美術事業新篇章(1938—1949)
1938年4月在延安創立的魯迅藝術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建立的第一所綜合性藝術學院,是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之一。“魯藝”的教育方針是培養抗戰需要的大批藝術幹部和新型的藝術人才,團結與培養新時代的藝術人才。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指明了中國文藝的新道路,“魯藝”的藝術教育思想和美術創作翻開了人民美術事業的新篇章,使20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轉向了人民與革命的方向。
魯迅藝術學院的教育模式為新中國的美術教育和創作奠定了基礎。“魯藝”所形成的美術教育制度和創作方式,對中央美術學院成立后的辦學方向和教學模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中央美術學院在新中國美術教育體系中發揮引領作用具有根本性的意義。“魯藝”師生將個人的命運與整個中國的命運融合在一起,將自己的藝術與中國革命的現實聯繫在一起,以黃土高原為畫布,以戰爭前沿的火線為顏料,以手中的畫筆為旌旗,描繪戰爭時期的英勇殺敵的軍民形象與可歌可泣的戰鬥精神,用一件件生動鮮活、振奮人心的藝術傑作大力支持和鼓舞了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沃渣、江豐蔡若虹、胡一川、王式廓、王朝聞、羅工柳彥涵、王曼碩、張仃等藝術家採取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創作了一批反映人民戰爭、生活的優秀作品,反映了在那個物質條件極其艱苦、戰鬥熱情極其高漲的年代里,中國勞動人民偉大可愛的形象。
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楊家嶺舉行。七大會場主席台上的毛澤東、朱德像,為“魯藝”美術系教師王式廓所繪。1942年,“魯藝”美術系教師王朝聞在延安創作了《毛澤東主席像》浮雕,後用作《毛澤東選集》的封面。
“魯藝”師生在抗戰勝利后組成華北文藝工作團和東北文藝工作團奔赴解放區,華北文藝工作團1946年併入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1948年8月與北方大學合併成立華北大學,文藝學院改稱“三部”。1949年1月華大三部進入北平后與北平藝專合併,成立了國立美術學院,1950年定名為中央美術學院。
三、徐悲鴻與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1946—1949)
1946年至1949年的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是中央美術學院百年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它從校址選定、人才儲備、教育思想、教學制度、課程設置、學校管理等方面奠定了新中國時期的中央美術學院的專業基礎。1946年徐悲鴻出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他把在法國學到的西方寫實主義造型技法加以提煉,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成熟的造型體系,並把它應用在學校的教學之中。徐悲鴻提倡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強調與中國現實與社會需要相結合,在民主主義、愛國主義的基礎上反映社會現實,實現“為人生而藝術”的目標,奠定了美院的核心辦學思想。他的作品《愚公移山》《奚我后》《九方皋》等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英雄主義的宏偉氣魄體現了那個時代呼喚英雄、要求變革的最強音。在徐悲鴻的感召下,同時代許多藝術家,如吳作人、王臨乙、葉淺予、滑田友、齊白石、張大千、李可染蔣兆和、李樺、黃賓虹、董希文等進入國立北平藝專任教,他們不僅為學校的美術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他們創作的作品如《流民圖》(蔣兆和)、《轟炸》(滑田友)、《怒吼吧!中國》(李樺)《大禹治水》(王臨乙)等都深刻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命運,喊出了時代的心聲。
新中國成立的中央美術學院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即徐悲鴻主持的國立北平藝專,另一部分是從延安“魯藝”演變而來的華北大學三部,這兩部分師生髮揮各自的優長和特點,合併組成中央美術學院,互相學習,共同探討新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中國美術教育體制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開拓新中國美術教育新天地(1949—1978)
1949年—1978年是中央美術學院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建設時期。這一時期中央美術學院以原國立北平藝專和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教師為基礎,精英薈萃,大家雲集,建立了雄厚的師資隊伍。在全力為新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服務的同時,積極地探索和建設有正規化的社會主義美術教育體系,從初創走向完備,在黨的領導、制度建立、學科設置、教學方法、創作實踐、理論研究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奠定了中央美術學院在新中國高等美術教育中的引領地位,確立了中央美術學院博大深厚的學術傳統和學院精神。
中央美術學院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史上的大事。它奠定了新中國美術教育和創作的基本格局,在實踐中探索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的發展道路,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美術家、史論家、美術教育家、美術活動家,為中國各大美術學院輸送了美術領導和教師,從而開拓了新中國美術的新天地。中央美院的師生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創作了一大批振奮人心的藝術傑作。
其中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是中國現代雕塑史上一次最重要的活動,代表了 50年代中國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國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里程碑。
由老一代雕塑家負責完成的作品如:曾竹韶的《虎門銷煙》、王丙召的《金田起義》、滑田友的《五四運動》、肖傳玖的《八一南昌起義》、張松鶴的《抗日游擊隊》、劉開渠的《打過長江去,支援前線,迎接解放》等,這些浮雕作品把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不懈鬥爭化為一幅幅壯麗雄偉的畫面,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之時,有力地塑造出了中國人民不畏艱辛、百折不撓的英雄形象。
在新的形勢下,延安精神化為中國人民建設和平、繁榮、現代化的新中國的無窮動力。朱乃正的《打夯》、溫葆的《四個姑娘》、杜鍵的《在激流中前進》、靳尚誼的《老農》、黃永玉的《阿詩瑪》等作品塑造了一批勞動人民群像,反映了人民群眾健康快樂充滿熱情的新生活;侯一民參與設計的第三、四套人民幣則直接將人民形象繪製在國家貨幣上,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性質,深受群眾喜愛。
50年代,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開始籌建,中央美院的油畫家們又以極大的創作熱情投人了大規模的革命歷史畫的創作,並創作出一大批優秀作品,如: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羅工柳的《地道戰》、胡一川的《開鐐》、李宗津的《飛奪滬定橋》、艾中信的《紅軍過雪山》、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等。五六十年代的這些作品深情謳歌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歷史,鮮明地展現了中國人民在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神采和風貌。
五、邁向中國高等美術教育改革發展新征途(1978-2012)
1978年—2012年是中央美術學院歷史上重要的發展繁榮時期。經歷了新時期的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與深入推進,中央美術學院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文藝方針,適應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進一步發展壯大。
新時期以來,中央美術學院作為重要的美術教育機構,一方面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一方面放眼世界海納百川,為新時期改革發展提供藝術成果與人才支持。新世紀以來,以銳意進取的精神拓展學科專業,完善學科結構,開展高層次、高質量的美術教育與學術探討,同時承擔大量的國家和社會重大文化藝術任務。中央美術學院始終肩負著中國社會文化建設和文藝繁榮的重大使命,始終在實踐中努力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美術教育道路,開啟了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高等美術教育新階段。

歷代名師


在95年的辦學中,中央美術學院彙集了中國美術界一批以大師為代表的高端藝術人才,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美術教育精英隊伍。新中國建立前,中央美術學院在曲折的辦學歷程中,吸引了許多藝術名家擔任教職,其中既有中國畫-大師,如陳師曾、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呂鳳子、陳之佛、蔣兆和、葉淺予、傅鑫畲、吳鏡汀、李苦禪、李可染、王雪濤等,又有從海外留學歸來的藝術大師和史論家,如林風眠、徐悲鴻、吳法鼎、聞一多、滕固、吳作人、常書鴻、艾青、龐薰琹、王臨乙、滑田友、朱光潛等,一批頗具影響力的文藝界人士也曾在我校任教或兼課,如郁達夫、周作人、謝冰心、熊佛西、蕭友梅、劉天華等,培養出了一批頗具影響力的人才,如王子云、劉開渠、譚祖堯、冼星海、雷圭元、李劍晨、王曼碩、傅天仇等。
1949年後,中央美術學院人才濟濟,一支數量眾多、思想進步、具有深厚人文素質的藝術人才隊伍形成,這支創作與教學上的傑出隊伍在當時的中國美術界以及中國美術教育界蔚為大觀,成為全國美術院校中師資力量最雄厚的美術學院。
各專業聚集並陸續培養了一批在全國享有盛譽的藝術家和美術理論家。如國畫-專業的田世光劉凌滄宗其香李斛郭味蕖高冠華、張仃、蕭淑芳、李琦、劉勃舒、盧沉、周思聰、黃潤華、姚有多、賈又福、郭怡孮、張立辰等;油畫-專業的胡一川、艾中信、羅工柳、董-希文、王式廓、許幸之、馮法祀、倪貽德、吳冠中、戴澤、孫宗慰、韋啟美、李宗津、趙域、林崗、侯一民、詹建俊、靳尚誼、孫滋溪、杜鍵、李天祥、鍾涵-、聞立鵬、潘世勛、朱乃正、袁運生等;版畫專業的江-豐、李樺、古元、彥涵-、王琦、黃永玉、夏同光、陳曉南、洪波、伍必端等;雕塑專業的劉開渠、曾竹韶、王丙召、傅天仇、劉小岑、司徒傑、錢紹武等;美術史專業的王遜、王朝聞、蔡儀、常任俠、張安治、金維諾、邵大箴、李春、薄松年、湯池、李松濤、孫美蘭、李樹聲等。
這些專家構成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美術界最傑出的美術創作隊伍和史論研究隊伍。

歷任領導


歷任書記:胡一川、羅工柳、江豐、王曼碩、陳沛、陳播、仲秋元、朱丹、洪波、楊澧、盛揚、丁士中、楊力、高洪 歷任校長:鄭錦、林風眠、楊仲子、嚴智開、趙太侔、滕固、呂鳳子、陳之佛、潘天壽、王石之、徐悲鴻、江豐、吳作人、古元、靳尚誼、潘公凱、范迪安
現任黨委書記為高洪,現任院長為范迪安。

學科介紹


中央美術學院現有20個本科專業,包括中國畫、書法學、繪畫、雕塑、實驗藝術、視覺傳達設計、工業設計、產品設計、數字媒體藝術、服裝與服飾設計、攝影、美術學、藝術史論、文化產業管理、建築學、風景園林設計、影視攝影與製作、環境設計、公共藝術、動畫。
學院從2004年開始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和新的教學院歷,每年設38個教學周,分三個學期。第一學期20周,主要安排學校及各個專業學院規定的必修課程;第二學期10周,主要安排各專業課程及外出教學課程;第三學期8周,主要由學校安排專業選修課程及公共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及專業發展需要自主選擇跨專業課程學習。

教學條件


中央美術學院教學科研面積共佔地495畝,總建築面積24.7萬平方米。其中望京校區佔地205畝,建築面積14.4萬平方米;燕郊校區佔地205畝,建築面積6.8萬平方米;后沙峪校區佔地67畝,建築面積2.9萬平方米;小營校區佔地18畝,建築面積0.6萬平方米。中央美術學院設有條件完好的教室、專業實驗工作間(實驗室)、圖書館、美術館、體育館、多媒體教室等教學設施。專業實驗工作間(實驗室)設備齊全,技術含量高,有力地支撐了中央美術學院的專業教學和學科建設。
圖書館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美術專業圖書館之一,共有圖書近40萬冊。美術館藏有珍貴藏品,其中包括明清以來的捲軸畫兩千多件。美術館還定期舉辦本院師生作品展,承辦國內外學術水平較高的美術展覽。
此外,體育館、多媒體教室均能很好地滿足各項教學要求。
此外,中央美術學院出版發行《美術研究》、《世界美術》兩本國家一類學術刊物。

獲獎記錄


2020年11月12日上午,作品《光之蟲》獲得2020紫金獎•第二屆中國(南京)大學生設計展最佳展品獎二等獎。
2021年1月3日,《2020中國大學海外網路傳播力建設報告》在北京師範大學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成功發布,中央美術學院排名第95位。
2021年7月,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 專業學位碩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