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鏡汀

吳鏡汀

吳鏡汀(1904—1972.11),男,原名熙曾,字鏡汀,號鏡湖,祖籍浙江紹興,生於北京,早年學畫從清初王石谷入手,並得到近代畫家金拱北的指導,吸取了豐富的傳統技法,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吳鏡汀的作品兼融南北、多法具備,畫面有的精謹,有的灑脫,氣度雍容,呈現出深厚的繪畫修養。作品有《秦嶺》、《黃山人字瀑》等。出版有《吳鏡汀作品選》。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吳鏡汀
吳鏡汀
1918年入北京大學附屬中國畫研究所學習,曾任國立藝專講師,北大臨時第八班任中國畫教授,17歲入中國畫學研究會從金城研習臨摹古畫,隨金城及陳師曾赴日參加中日繪畫聯展。
在金城弟子中,其造詣屬深湛者。從王翚入手,涉獵宋、元、明、清各家,同時注重寫生,將傳統與造化熔為一爐,山水清新雅緻,意境幽遠。
1936年升任中國畫學研究會評議,三十年代初,任教於京華美術學院。
1954年任中央美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1958年參加籌備成立北京畫院,任副院長和畫師、美術編委。
吳鏡汀
吳鏡汀
先後任美協北京分會書記處書記、《美術》編委、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文聯理事、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常務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和書記處書記等。
書畫大師啟功先生曾隨其學書畫。

作品


吳鏡汀作品
吳鏡汀作品
吳鏡汀在名師金城、賀履之、俞滌凡、蕭謙中的指導下,沿著一條由“四王”特別是王石谷入手,間接上溯宋元名家的軌跡,反覆臨摹歷代名作,不斷研習,打下了堅實的傳統繪畫基礎。吳鏡汀天資聰明而且十分刻苦,他的作品功力深厚,風格飄逸俊秀。他前半生的作品多以細筆設色,綜合運用古人畫法,根據自己的體悟,形成了清勁有力的畫風。解放后他遍游名山大川,力圖以寫生求變化,他後期的作品更注重場景氣氛的刻畫,筆墨著色上絢麗悅目,有時用沒骨法,有時用泥金勾勒、金碧罩染,別有一種韻致。

特點


相關出版物
相關出版物
早在入中國畫學研究會第二年的成績展覽上,他就以幾乎亂真的臨摹作品引起眾人注意。在畫會諸位名師如賀履之、俞滌凡、蕭謙中的指導下,沿著一條由“四王”特別是王石谷入手,間接上溯宋元各家的軌跡,不斷研習,打下了堅實的傳統繪畫基礎。其前半生的作品多細筆設色,綜合運用古人畫法,但能發一己之體悟,逐步形成清勁有力的畫風。後期參入寫生的作品則更注重場景氣氛的刻畫,筆墨上多採用馬夏筆鋒勁力的斧皴,著色絢麗悅目,有時用沒骨法,有時用泥金勾勒、金碧罩染,別富韻致。應該說他的新探索基本上仍是在傳統筆墨的範圍之中,但更傾向於色彩的運用。
當代資深山水畫家、國畫理論家關瑞之先生 指出:吳鏡汀 先生研習國畫的用功程度在近代國畫宗師中屬於罕見,吳先生認為:畫國畫就要下“笨功夫”夯實基本功力。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吳先生通過寫生錘鍊、升華了他的山水畫功力,形成了在複雜、巧妙的章法中刻畫樹石自然形態的骨法,筆墨渾厚而富於紋理表達,成為近代國畫家對傳統筆墨的重要貢獻之一。
據關瑞之先生考證:吳鏡汀先生一直致力於中國畫的傳承和弘揚,他總是在國畫、國粹低潮時期出手拯救,他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中國畫學研究會、湖社畫會 的早期成員,也是1952年、1953年首批北京書畫研究會,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的主要成員之一。

畫展信息


書畫藝術展開幕 紀念被淡忘的山水畫大師
當北京畫院策劃舉辦的一系列“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引起美術界關注的同時,梳理一批在北京地區乃至中國畫壇極具影響畫家的工作已成為當務之急。日前,“靈懷獨詣――吳鏡汀書畫藝術精品展”在該院美術館開幕。吳鏡汀作為北京中國畫界重要代表之一,此次所舉辦的“靈懷獨詣――吳鏡汀書畫藝術精品展”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不僅是對吳鏡汀書畫藝術的梳理,同時也是對這位逐漸被淡忘的山水畫大師最好的紀念。
據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介紹,吳鏡汀是一位早有定論的京派山水畫大家。他的藝術經歷清晰地反映出京津地區中國畫發展的歷史脈絡。其藝術創作有兩個重要的轉折點:一是青年時期參加中國畫學研究會和湖社的活動;二是新中國成立以後,1953年至60年代初的寫生浪潮成為中國畫發展過程中具有標誌性的活動,也影響了吳鏡汀嗣後的創作面貌。
吳鏡汀早年的作品,已能兼融南北,畫面有的精謹,有的灑脫,呈現出深厚的繪畫修養。他晚年和北京畫院等單位的畫家們合作過一些巨幅山水畫,譬如本次展覽展出的北京畫院收藏的合作畫《千岩競秀、萬壑爭流》、《頤和園之春》等,是有責任的中國畫藝術家們力圖賦予山水畫以更大的精神與文化內涵的努力。
據悉,展覽將持續到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