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社畫會

湖社畫會

湖社畫會是中國近代美術史上最早的學術組織之一,也是近代北京美術界最早的學術組織,距今已有八十多年歷史。由於它所推崇的藝術風格和它所取得的藝術成就,乃至在中國近代繪畫史上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重要地位,及對中國繪畫事業的繼承和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被人稱為中國近代繪畫史的搖籃,也是近代繪畫家和大師的薈萃之地。現任會長由北京畫院老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劉海粟大師關門弟子、延安文藝學會會員、中國美協會員、著名潑彩畫、花鳥畫家王揮春先生擔任。

湖社歷史


湖社畫會
湖社畫會
湖社畫會創辦於1919年,它的前身是"中國畫研究會",由北洋政府投資,總統徐世昌親自批准,同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和中法大學同期創辦。湖社畫會的創始人是金北樓,也是首任會長。金北樓先生名紹城,書畫署名為金城,生於1878年,卒於1926年。民國成立時金北樓先生任北京大學商學科長、民國政府內務部監事、眾議院議員。由於金北樓先生在社會上的地位及在書畫領域的成就,加之總統徐世昌的支持和認可,湖社畫會在創辦初期便得到了社會廣泛的支持,在短短六、七年的時間裡使湖社畫會不僅名人薈萃,而且人才輩出,成績斐然。
由於長期奔波與辛勞,會長金北樓積勞成疾,49歲英年早逝。為了繼承金北樓先生遺志,1926年冬,以金開藩先生等為首的湖社弟子成立"湖社畫會",因金北樓先生舊號"藕湖",其弟子均以"湖"字為號,著名畫家葉恭綽陳半丁、於非廠、溥儒、徐燕孫、胡佩衡秦仲文,馬晉、王雪濤、楊敏、吳滰汀、汪慎生等均為會員,張學良、梅蘭芳則為畫會好友。至此,湖社畫會會員達200餘人,1927年《湖社月刊》創刊。《湖社月刊》以"提倡藝術,闡揚國光"為方向,除刊登古今書畫外,旁及歷代金石文器,時賢詩詞,論說辦刊宗旨,是一本綜合性的圖文並茂的文化藝術專刊,數十年間發行於社會各界,在書畫界流傳,不僅宣揚了湖社畫會的辦社理念和精神,而且對推動中國美術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與貢獻。而正是"湖社畫會"的發展奠定了齊白石先生日後在中國美術界、繪畫界的歷史地位,也正是齊白石先生所提倡的美術精神、繪畫精神、湖社精神,使"湖社畫會"繼續保持了金北樓先生創辦湖社時的那種發展、主導中國繪畫風尚的精神和勢頭。
1937年以後,抗戰爆發,"湖社畫會"被迫停辦。解放后,以"湖社畫會"為主,以"湖社畫會"的原班人馬為基礎成立了"中國畫院",葉恭綽任院長,陳半丁任副院長。1957年5月,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將中國畫院更名為北京畫院,畫院編製的職業畫家再一次以"湖社畫會"會員和"中國畫院"畫家為主,並提名齊白石任名譽院長,王雪濤任院長。
1984年,為進一步弘揚"湖社"精神,發揚光大中國近現代美術,以溥傑、金北樓長孫金魯瞻、於非廠、啟功為首的書畫界朋友,再次發起了振興湖社運動,並由溥傑先生擔任名譽會長,推薦孫菊生先生擔任了會長。當年4月26日湖社畫會在琉璃廠隆重開業,在湖社畫會會址的門樓上懸掛著張學良、齊白石先生題寫的"湖社"金匾,書畫界的名人董壽平、崔子范、周懷民田世光、徐北汀等老先生紛紛前來祝賀,全國政協副主席肖華和溥傑親自剪綵,文藝界名人凌子風、李萬春、謝添、侯寶林、新風霞等也前來祝賀。一個畫社的活動,能有如此的規模,可見湖社畫會在中國和北京的影響。
隨著世界美術和中國美術的長足發展,中國和北京的美術團體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改革、發展、創新時期。為順應這一世界潮流,"湖社畫會"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以王揮春先生為首的由秦嶺雲、白雪石、黃均、韋江凡、老甲、劉炳森、劉繼英、李鐸、阿老、陳大章、雷正民等為核心的新一屆"湖社畫會"領導層形成,2003年11月經選舉,王揮春先生任新一屆會長。從此,"湖社畫會"的發展在王揮春先生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湖社主要負責人

顧問:啟功、白雪石、孫菊生、秦嶺雲、黃均、阿老、雷正民、張世簡、劉炳森、李鐸、李文、孫竹、劉繼英、賈浩義、徐柏濤、韋江凡徐天嘉
名譽會長:陳雄立
會長:郝利
常務副會長:郝利(法人)
副會長:陳大章、黃正襄、啟驤、俞秋水、張孝友、葛岩、張文華
藝委會主任:王西林
秘書長:葉向陽

湖社大事紀

2004年7月5日,湖社畫會網站開通,自此傳統文化藝術進入信息時代。
2003年11月進行換屆改選,王揮春先生任畫會新一屆會長。原會長孫菊生先生任畫會新一屆顧問。
1991年,湖社會畫會在北京社團登記,由原來的“中華湖社畫會”改名為“北京湖社畫會”,孫菊生為會長。
1984年恢復活動,溥傑、啟功先生任名譽會長,孫菊生任會長。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湖社畫會被迫解散。
1931年春,湖社在天津成立分會。
1926年,成立湖社畫會。
1919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成立,會長金北樓,周肇祥為副會長。

北京湖社畫會起源

湖社畫會是北京最早的美術界學術組織,距今已有80多年歷史。它所推崇的藝術風格和它取得的藝術成就,對中國繪畫事業的繼承、創新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湖社畫會的前身是“中國畫學研究會”這要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1919年,在中國人民“外爭國權,內征國賊”的強烈呼聲下,各侵華列強被迫退還“庚子賠款”,當時議定該項賠款只限於興辦教育文化事業,於是辦起了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和中法大學。由於當時的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雅好書畫,遂批准用日本退還“庚子賠款”的一部分開辦“中國畫學研究會”由金北樓先生任會長,周肇祥為副會長。金北樓先生名紹城,生於1878年,卒於1926年,書畫署名為金城。民國成立時任北京大學商科學長、內務部檢事、從議院議員。為了弘揚中國書畫,他先後4次在北京和東京舉辦畫展。由於長期奔波、積勞成疾,去世時年僅49歲。
為了繼承金北樓先生遺志,在其入室弟子 陳緣督 ( 字梅湖 ) 的提議下,由金城長子金開藩繼承父志,會同其父的其他弟子惠孝同 ( 拓湖 ) 、趙夢朱 ( 明湖 ) 、陳少梅 ( 升湖 )、李五湖 等在金北樓故居錢糧衚衕 14 號組織畫會。因金北樓先生舊號“藕湖”,其弟子均以“湖”字為號。故取名“湖社畫會”。張學良、齊白石、梅蘭芳等均為湖社好友。著名畫家葉恭綽、陳半丁、於非暗、溥儒、徐燕孫、胡佩衡、秦仲文、馬晉、王雪濤、吳鏡汀、汪慎生等均為湖社會員。解放后,成立“中國畫院,葉恭綽、陳半丁任院長、副院長。中國畫院后改名北京畫院,王雪濤任院長。湖社畫會社友200餘人於1927年創辦《湖社月刊》,至1936年3月共出版100期,合裝成3本共100冊,數十年間在書畫界流傳。《湖社月刊》以“提倡藝術,闡揚國光,除刊登古今書畫外,旁及歷代金石文器,時賢詩詞、論說”為辦刊宗旨,是一本綜合性的圖文並茂的文化藝術雜誌。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北平淪陷,湖社停辦。抗戰勝利后,會友們曾屢圖恢復湖社,僅因金北樓先生之子金潛庵先生逝世等原因未能實現,一擱就是47個春秋。
1984年祖國正值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原湖社畫會門友只剩下20餘人,在京的溥傑、孫菊生、金魯瞻(金北樓長孫)、宋君芳、徐北汀等發起了復興湖社的活動,由北京海淀京藝事業公司總經理張鴻斌投資20萬助成此事,恢復了“中華湖社畫會”,溥傑、啟功先生任名譽會長,孫菊生任會長。畫會的宗旨是:推動中國繪畫藝術的繼承、創新和發展,為華夏文化事業竭盡綿薄之力。1984年4月26日湖社畫會在北京箸名的文化街--琉璃廠隆重開業,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肖華、湖社名譽會長溥傑剪綵,門樓上懸掛看張學良、齊白石寫的“湖社”金匾,參加開幕式的來賓有400多人,書畫界的名人董壽平、崔子范、周懷民、白雪石、田世光、徐北汀、黃均、阿老、宋君芳等親臨湖社,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郭憲瑞、白介夫,老將軍陳再道、李其、魏傳統,文藝界名人謝添、凌子風、李萬春、新鳳霞、侯寶林等也前來祝賀。一個畫店的開業竟如此隆重,可見湖社畫會在北京的影響。
目前,湖社畫會在全國已有十幾家分社,1991年經北京市社團行政主管機關審核批准為全市性社會團體法人,名稱為“北京湖社畫會”。“湖社”正以嶄新的面貌,為弘揚民族文化,推動對外文化交流,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煥發看新的活力。

遼寧湖社畫會

“遼寧湖社書畫研究會”的前身,是二十世紀20年代後期在北京成立的“湖社畫會”,而“湖社畫會”的前身則是二十世紀20年代初在北京成立的“中國畫學研究會”。時代不同了,社團名稱亦有變更,其成員更是一代一代的新老交替。但是,社團前後的成因卻驚人的相似,在民族文化藝術面臨認同危機的時刻,書畫家們追求民族藝術現代演進的本質是始終一致的。
二十世紀中國畫的發展,可謂跌跌撞撞,步履蹣跚,艱難地走過了一百年。自從西方列強用炮艦打開國門,迫使滿清政府開埠通商以後,伴隨經濟掠奪而來的西方文化亦侵入古老而衰敗的中國。在列強的欺辱和封建勢力雙重壓迫之下,中國的有志之士在建立獨立的民族民主國家意識驅動下,開展了前仆後繼的鬥爭,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引進和學習西方革命歷史和文化理念,掀起新文化運動,以“科學”、“民主”批判傳統文化,形成強勁的西化潮流。此時的中國文化藝術界,既出現了對民族文化認同的危機,同時也激起了民族文化意識的覺醒,中國的文化藝術在矛盾鬥爭中開始了向現代演進的步伐。在美術界,洶湧的西化浪潮衝擊著傳統美術的各個領域。對這種衝擊作為一種文化的回應,二十世紀初在傳統文人畫重鎮上海,出現了不少現代意義的書畫社團。其中著名的有海派後期大家吳昌碩接任會長的“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和1924年成立的“海上書畫聯合會”等,展開對傳統繪畫的內省與開拓,並以變通發展的文化內涵,推動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現代演進。與南方相呼應,曾參予成立“上海豫
園書畫善會”的留英法學博士金城(字鞏伯、拱北,號北樓、藕湖),團結當時活躍於北京畫壇的名家陳師曾、肖謙中、陳漢第、顏世清、徐宗浩、齊白石等,並得到喜好書畫藝術的代總統徐世昌的支持,批准拿出日本退還的庚子賠款的一部分,作為活動經費,於1920年5月29日在北京石達子廟“歐美同學會”成立了“中國畫學研究會”,金城為會長,周肇祥為副會長。金城曾留英訪歐美,任職民國政府,是跨政界和藝術界的人物,對西方文化有深層了解,又是自小受傳統文化教育的書畫家,深感“近世畫家爭尚西法,苟便簡易,行見古人精意,日就澌滅。”(注1)曾提出“精研古法,博採新知。”的主張,有這樣的認識而欲有所為乃事在必然。“中國畫學研究會”成立的直接動因,與中日畫家回應美術界西化浪潮,預搞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活動有關。據金城好友日本畫畫家渡邊晨畝回憶金城說:“在政變多端民心搖動之漩渦中,毅然謀求美術之發展,對於吾人曩昔所提議中日藝術提攜,極為贊同。因商及日本國同志,協同研究東洋美術,窮其蘊奧,惜以發揚神妙精華。
(注2)由此可見,“中國畫學研究會”的成立,具有與日本畫家聯合回應西化浪潮,研究和發展東方藝術的根本目的。所以“中國畫學研究會”除了聚徒授藝,傳承中國畫技藝,切磋、創作書畫作品以外,主要活動是與日本畫家舉辦聯合繪畫展覽,前後搞了四次:第一次於1920年11月在北京石達子廟“歐美同學會”舉行,中國南北方主要畫家都有作品參展。日本畫家渡邊晨畝、荒木十畝帶日本美術院等處畫家作品200多幅來華參展。徐世昌、黎元洪等政界要人蒞臨現場,並選購了日本畫家的作品。北京展后,又移至天津展出。第二次於1922年5月在日本東京府廳商工獎勵館舉行,金城、陳師曾、吳鏡汀攜帶北京、上海等地畫家作品400餘幅去東京參展。在這次聯合畫展上,陳師曾帶去的齊白石作品受到普遍好評,從此齊白石在國內的聲名大振。第三次於1924年在北京中山公園水榭舉行,中國方面有100多位畫家250多件作品參展。日本渡邊晨畝等12位畫家攜帶50多位畫家200多件作品參展。北京展后又移至上海展出。第四次於1926年6月在日本東京府美術館舉行,后又移至大阪展出。此次中日聯合繪畫展規模盛大,日本美術院的畫家川合玉堂、橫山大觀、小室翠雲、荒木十畝、竹內棲鳳、堂本印象等名家有作品參展。中國畫家金城、周肇祥、金開藩、錢瘦鐵等攜帶中國畫家作品數百件赴日參展,並與日本美術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共同認識到“近世西方文化壓迫,於是提倡東方文化以資抵抗。”(注3)為進一步宏揚東方繪畫精神,中日聯合成立“東方繪畫協會”,制定章程,事務所設在東京美術學校文庫。由於此次訪日旅途勞累,展覽活動結束后,金城回到上海舊病複發,不幸於1926年9月6日病逝於上海,時年49歲。
金城逝世后,“中國畫學研究會”由周肇祥接任會長。由於金城之子金開藩與周肇祥意見不合,引起內部分化。由金開藩(潛庵)及金城的弟子們於1926年12月在北京錢糧衚衕15號金城居所的“墨茶閣”另行成立畫會,因金城別號“藕湖漁隱”,為繼承金城遺志,取“湖”字名為“湖社畫會”,金城弟子及會員亦多以“湖”字為號。
金開藩任“湖社畫會”總幹事,惠孝同任副總幹事,“中國畫學研究會”的大部分成員都加入了“湖社畫會”,後來會員多達200多人。又在天津成立了分會“國畫傳習社”,惠孝同任社長。
“湖社畫會”繼承金城領導的“中國畫學研究會”與日本美術界聯手發展東方繪畫的傳統。1927年渡邊晨畝來華,帶來日本政府授給金城的“三等瑞寶章”,同時代表日本畫家與“湖社畫會”聯合組織“中日繪畫研究會”事宜。1932年4月18日,“湖社畫會”與日本東京美術學校聯合搞的“中日古今繪畫展覽會”在日本大阪上野公園美術館舉行。金開藩攜古今作品參展並出席開幕式。在日期間,日本岡部子爵召集金城的日本朋友在晨岡茶寮為悼念金城宴請金開藩。著名的日本畫畫家橫山大觀亦出面歡迎金開藩,表現了日本畫家與中國畫家聯合發展東方藝術的誠意。1935年5月,金開藩攜中國南北畫家的作品以及唐宋元明清古畫,前往日本參加密宗講演大會,並舉辦“中日古今繪畫展”。“湖社畫會”除了與日本畫家交流以外,還將中國畫家的作品帶入歐洲,曾在比利時、德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展出,擴大了宣傳中國繪畫的範圍。
“湖社畫會”在國內的活動頻繁而多樣,畫會成立不久,就創辦了“湖社半月刊”,其後改為“湖社月刊”,從1927年創刊到1936年停刊,共出了100期。刊發金城遺著《畫學講議》、古代金石書畫作品、湖社畫家和日本畫家作品及理論著述,以及當代畫壇瑣聞等。是北方重要的綜合性美術刊物,起到了促進交流,宣傳中國文化藝術和理論研究成果,以及講述中國畫技巧,普及中國畫教育的作用。同時,也保留了二十世紀初期的美術資料。“湖社畫會”每半月開一次研究會,前後共舉辦了八次成績展覽,又多次組織為賑災和支持抗戰的畫展和義賣活動,是當時北方相當活躍的美術社團。
二十世紀初江南地區的中國畫,主要接受的是元明清文人寫意畫傳統,而同時代的北方則有所不同。從“中國畫學研究會”到“湖社畫會”,都很重視對傳統繪畫的全面認識和繼承,特別是工筆畫的傳承。金城的文化視野較為寬廣,“具有一種保存國粹,提倡東方美術之熱心,融合南北兩派,並無中外界限,凡夙於此道有志研究者,靡不兼收並蓄,作我觀摩之助。”(注4)他在英國學習和歐美各國考察時,特別留意西方文化博物事業,回國后在他任職民國政府內務部時,極力促成建立“古物陳列所”,把皇家園林、熱河行宮、潘陽故宮舊藏的古代書畫、青銅器、陶瓷等藝術品在所中陳列(即武英殿西側的“寶蘊樓”收藏),為北方藝術家提供了難得的觀摩學習的機會,能夠直接臨摹古代繪畫真跡。金城自己亦“日攜筆硯坐卧其側累年,臨摹殆遍,畫藝大進。”(注5)這就使得金城廣泛的審視傳統繪畫,不但具備元明清文人寫意畫的根底,又上溯唐宋繪畫,掌握傳統工筆畫的精華,形成他畫路寬博,既講究嚴謹的法度,又極重視抒發主體情懷的特點。創建“中國畫學研究會”之初,金城就收徒授藝,親自參與教學,擴散他的藝術主張。除金氏家族的畫家受他的影響以外,還培養了一批學生。如陳少梅、陳緣督、劉子久、吳鏡汀、李鶴籌、馬晉等都是他的弟子,受過他指教的會員亦不在少數。當時“中國畫學研究會”與“湖社畫會”的骨幹畫家,除了在北平國立藝專、輔仁大學美術系等大專院校任教以外,還通過畫會進行美術教育,傳播中國畫技藝。陳少梅、劉子久、惠孝同、張其翼(新中國成立后又在天津美院任教)等,後來又在天津招生學生,傳播中國畫技藝。在金城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京津地區的繪畫特色。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北京“古物陳列所”成立“國畫研究院”(七七事變后改為畫室),北平藝專和輔仁大學美術系等大專院校一批畢業生進入“國畫研究院”成為研究員,在導師黃賓虹、張大千、于非闇等名家的指導下,直接臨摹館藏古代繪畫名跡,奠定了這批學生廣博而堅實的傳統繪畫基礎,為中國畫的傳承作出了實際的貢獻。“中國畫學研究會”、“湖社畫會”的畫家,以及這批“國畫研究院”的研究員,在全國解放以後,都成為了畫院和各美術院校的中國畫教學骨幹,是新中國的中國畫技藝傳承的中堅力量。除北京、天津以外,“湖社”一系的畫家又來到東北,如趙夢朱、鍾質夫、晏少翔、季觀之、王心竟等到潘陽,在東北美專(1958年後改為魯迅美術學院)任教,為東北地區的中國畫教學和人才的培養作出了貢獻。當時“中國畫學研究會”與“湖社畫會”的主要畫家也收徒授藝,還有的會員聯手創辦教學性的畫會,如晏少翔、鍾質夫、季觀之等在北京成立的“雪盧畫會”就招收學員,傳授中國畫技藝。現今在台灣的著名工筆畫家吳文彬先生,最初就是當年“雪盧畫會”的學員。還有的會員教授上層人物的子女,例如“湖社畫會”的山水畫家李上達(號五湖)就曾經教張學良將軍的子女學習中國畫,“湖社月刊”還刊登過他(她)們的習作。總之,從“中國畫學研究會”到“湖社畫會”,通過各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渠道,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畫創作人才,對中國畫技藝的傳承所作的切實工作,對整個二十世紀中國畫的發展作出了基礎性的鋪墊。
北京的“湖社畫會”在抗戰爆發的時局中,於領導人金開藩逝世后自行停止活動。中國各畫種的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初的五十年代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黨和國家通過思想教育和政府行政手段,延續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文藝路線和方針政策,在中國畫領域裡,對二十世紀前半業已經形成的各種觀念和流派(如國粹派、寫實派、西化派、折衷派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整合,統一到以寫實為主的為無產階級政治、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路線上來,這種單向度的整合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達到極致。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隨著國門的洞開和經濟的大發展,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和諸流派的湧入,美術界再次形成西化與反傳統的浪潮,民族文化藝術又一次面臨認同的危機,自然也就構成了對中國畫藝術新一輪的衝擊。另一方面,伴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大趨勢,市場和金錢觀念對中國畫創作隊伍的影響也日漸明顯。在這種形勢之下,很多畫家處於苦悶、彷徨的心境之中。八十年代後半期,一些健在的老“湖社”畫家,多次在北京接觸,潘陽的晏少翔曾多次與北京和各地來京的畫家磋商,謀求“湖社畫會”的復會。據晏少祥先生回憶:“恢復湖社的動機是針對一股反傳統藝術思潮所造成的影響,某些畫會成員的作品過於商業化,使其改變了‘精研古法,博採新知’的初衷。還有個別人假借湖社名義開畫店,敗壞了湖社名譽。”於是在1989年得到北京文化界眾多名流和書畫家的支持下,由晏少翔先生領頭,在潘陽魯迅美術學院展開了復會活動。
老“湖社”畫家們的想法,得到各地一批中青年書畫家的理解和贊同。當時以晏少翔教授和書畫鑒定家楊仁凱兩位老先生為主導,由當時還是魯迅美術學院副教授的孫世昌和遼寧畫院中年書家郭子緒兩人作具體工作,為復會各項事宜和畫展及出版畫集作準備。復會工作得到魯迅美術學院院長著名油畫家宋惠民的有力支持,答應由魯迅美院做“湖社”的託管單位。為了工作方便,中國畫系主任陳忠義也參加“湖社”的復會工作,並由這些書畫家組成復會籌備委員會。當時正處於全國社團整頓時期,但由於領導的支持,於1990年12月2日經遼寧省民政廳批准立案,發給社會團體註冊登記證件。因“湖社畫會”是在遼寧民政廳註冊復會,必須冠以“遼寧”字樣。這樣“遼寧湖社畫會”正式成立,晏少翔任會長,楊仁凱任顧問,陳忠義、孫世昌、郭子緒任副會長,會員除遼寧的書畫家以外,還跨省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四川、河南、台灣等地的書畫家為會員。
“遼寧湖社畫會”的第一次展覽是在1990年10月16日在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的,因當時遼寧民政廳的正式批件還沒有下來,展覽會的名稱用的是“現代中國畫展覽會”,當時出版的畫集亦名為《現代中國畫作品集》。畫展廣泛徵集了包括金城及老“湖社畫會”畫家和各地書畫家的作品200多件,以觀摩的形式切磋中國書畫傳統精髓的繼承與開拓,北京部分老“湖社”會員來沉參加了展覽會開幕式,吳文彬先生帶台灣工筆畫學會的部分畫家也來沉參予盛會。當時大家的心情,正如副會長孫世昌撰寫的展覽會前言所述:“自從戊戌變法、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畫一直處於受改造的被動地位,自律性漸漸弱化,又經文革風暴的摧折和‘八五’新潮反傳統的洶湧衝擊,古老的中國畫藝術經歷了現代社會的洗禮。她不但沒有像有些人說的那樣‘窮途末路’而走進歷史的博物館,在新思潮迭出,藝術流派紛呈的今天,人們卻感到了她獨特的魅力,認清了她存在的價值和發展的意義。新老中國畫家們經過劇烈的震痛和痛苦的反思之後,內心升騰起新的契機,感覺到中國書畫廣闊的發展前景,真乃‘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國書畫家的隊伍不但沒有銳減,反而老乾新枝,有更多的青年藝術家參予了新的耕耘。實踐使新老藝術家們對舊與新、傳統的繼承與創新發展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這個前言概括了當時參展書畫家們的共同的心理和創作狀態。
第二次展覽是1992年10月16日在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第三次展覽是1994年2月“遼寧湖社畫會”與吳文彬任理事長的“中華民國工筆畫學會”聯合,在台灣“藝術教育館中正藝廊”舉辦的。“遼寧湖社畫會”送去50多件作品參展。由台灣出版了《海峽兩岸名家工筆畫專輯》畫冊,台灣藝術教育館館長張俊傑先生在畫冊前言中,肯定了金城及湖社系統工筆畫在現代繪畫中的貢獻,通過金城培養的侄兒金勤伯到台灣后的傳承,對台灣工筆畫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並談及東北和大陸各地區近十年工筆畫發展的大好形勢。第四次展覽是1996年6月在台灣藝術教育館中正藝廊舉辦的“海峽兩岸名家工筆繪畫展”,大陸潘陽、北京、天津、南京畫院、西安畫院、杭州中國美院湖北美院、哈爾濱畫院的書畫家都有作品參展,台灣出版了《海峽兩岸名家工筆繪畫展》畫集。第五次展覽原計劃1997年10月16日在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全國各地的作品已經收齊,但因美術館正進行內部裝修,如推遲時間,又正值冬季,東北寒冷異常,台灣和北京各地的書畫家不便來沉,故停展一次。
2000年計劃在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辦展,正在籌備之際,忽聞畫會已被省民政廳撤消。原因是自畫會成立近十年一直未向省民政廳彙報活動情況,被當作無活動而自動停止,隨同其它一批社團一起登報注消。此後畫會雖經多次交涉復會,仍未有結果。2002年青年書法家、潘陽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天一庄藝術公司董事長庄廷偉參予復會工作,經他多方努力,得到省委宣傳部及其它領導部門的支持,於是又在省民政廳重新註冊復會,名稱改為“遼寧湖社書畫研究會”,會長晏少翔,顧問楊仁凱、宋惠民,因晏老年事已高,會務由常務副會長原遼寧畫院副院長、花鳥畫家楊德衡負責,副會長有孫世昌、孫文勃、么喜龍、禹稱,法人為秘書長庄廷偉,由這些書畫家組成理事會,集體研究決定活動事宜,辦公地點設在“天一庄藝術館”,成立大會於2002年9月在魯迅美術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
“遼寧湖社書畫研究會”成立以後,魯迅美術學院院長韋爾申建議,魯美原來就是“遼寧湖社畫會”的託管單位,鑒於湖社的歷史淵源和社會影響,為了更好的開展工作和會員聯繫,“遼寧湖社書畫研究會”的法人代表和會址還原於魯美。韋院長的建議經理事會研究同意后,法人改由魯迅美術學院名譽院長宋惠民兼任,會址設在院內,具體的日常工作由院宣傳統戰部派專人辦理,部長孫傑兼任秘書長,與秘書長庄廷偉分管院內外事宜。原定於2003年9月在魯美舉辦的展覽會,因為“非典”的干擾,不得不再次推遲。
由以上對“遼寧湖社書畫研究會”的歷史淵源和成因的表述,可以看出不但在成員傳遞關係上存在聯繫,而且從“中國畫學研究會”、“湖社畫會”到“遼寧湖社畫會”、“遼寧湖社書畫研究會”成因相似來看,在性質上也有相應的地方,推動民族藝術現代轉化的宗旨也是一致的。其實金城在二十世紀初西化風正勁時提出的“精研古法,博採新知”,當時是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觀點,堅持發展東方藝術和推動傳統繪畫現代轉化的方向是很明確的。

同鄉團體湖社


簡介

湖社是客居上海的湖州籍人士的同鄉團體。它於1924年(民國13年)由戴季陶、陳藹士、陳果夫潘公展、楊譜笙等發起成立的,其宗旨是:“謀求在外同鄉公益及推進家鄉建設事業。”社員以旅居上海的原湖屬六縣(吳興長興德清安吉、武康、孝豐)人士為主,也包括在原籍和其它地區的湖州人。極盛時期,湖社有社員一千餘人,湖社下設事務部、組織部、研究部、宣傳部、教育部、實業部、公益部及社員俱樂部等機構,並在吳興、南京、武漢、蘇州設分社,上海解放后結束活動。它的實際活動較廣,包括為民請命的政治、經濟要求。湖社具有參加愛國活動的傳統。30年代初抗日救國運動期間,它積極參加民眾抗日活動,宣傳抗日主張,救濟難民。湖社的抗日救國活動,特別是抗日宣傳工作,在上海眾多同鄉團體中是非常突出的。
湖社成立之初,沒有固定的社所,先後在社員楊譜笙、陳果夫寓所設通訊處。1927年,接辦湖州旅滬公學,團體機關也隨之遷入公學內。隨著湖社組織規模的擴大、社員人數的激增,建築一座固定的社所已成為全體社員的共同願望。於是,湖社第三屆社員大會決定籌募經費五萬元建築社所,並成立了募捐委員會,錢新之為總主任,王一亭為副主任,沈田莘具體負責。經過發動,總募得五萬元。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湖社上層人員紛紛進入國民黨政府中樞,國民政府和湖籍人士十分重視祭奠辛亥革命先烈陳英士。1927年,湖社電告政府,提出四種紀念辦法:一、南京建立英士圖書館;二、上海鑄銅像;三、湖州開辦英士學校;四、杭州設立專祠。南京政府基本上採納了湖社的建議,在杭州、南京、湖州設立紀念設施,但上海的紀念設施卻遲遲沒有落實。1929年5月陳藹士等致電國民政府,力陳“上海為陳公英士生前開府之所,捐軀殉國之地,而紀念建築,迄今尚付闕如,似不足以慰先烈而示來茲。”建議政府批准並資助在湖社社所內建立英士紀念堂。經過湖社陳藹士等人的請求,南京國民政府同意在湖社社所內建立英士紀念堂,並撥款五萬元。江蘇省政府也為之資助三萬元,上海特別市和浙江省政府各撥款二萬元。之後,湖社遷移了湖州人在上海的公產聖壽庵,於1930年冬在聖壽庵原址建立了在當時上海同鄉團體中頗具規模的湖社社所暨英士紀念堂。1931年初又以社所北部五樓五底房屋作為聖壽精舍,供祀鄉賢。社所的建立,為湖社展開各項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通過出借社所廳堂獲取租金,一定程度上充實了團體的財力,部分解決了同鄉團體中普遍存在的經費緊張問題,從而奠定了湖社事業的基礎,使其成為上海頗具影響的同鄉團體。
在接辦湖州旅滬公學、建築社所的同時,湖社又建立復興湖州會館委員會,並不斷健全規範自身的組織系統,制定社章、社旗,擴大組織規模,展開各種社會活動,從而逐步使自身成為統攝湖州旅滬同鄉團體的中堅。1934年,湖社舉行成立十周年紀念大會,蔣介石、林森、吳鐵城、張群、邵力子、張靜江等國民黨要員送來匾額。蔣介石手書;“桑梓敬恭、忠烈永式。”吳鐵城稱其“發揚民治”。邵力子稱其“含閎廣大為民前鋒”。1935年國民黨“五大”時,湖社有10人被選為國民黨中委,其中陳果夫、陳立夫、戴季陶、張靜江、褚民誼、潘公展、朱家驊、徐恩曾等長期是湖社的核心人物。湖社為此聲勢顯赫,成為上海最有影響的同鄉團體之一。抗戰期間,湖社社員星散,社務基本停頓。鑒於原湖州旅滬同鄉會“會務散漫,不足以發展”,為了抗戰救難,救濟同鄉,開展公益活動,1938年1月6日,潘公展、沈田莘、沈延祥、姚印佛等一些滯留上海的湖社社員改組原有同鄉會,重新修訂章程,在湖社社所內發起成立舊湖屬六邑旅滬同鄉會,推舉原湖社執委主席沈田莘為會長,原湖社委員潘祥生、周健初為副會長。同鄉會實行理監製,“以聯絡同鄉情誼、力謀同鄉公益”為宗旨。主要會務是:一、關於同鄉公益事項;二、關於同鄉慈善事項;三、關於同鄉援助事項;四、關於同鄉調解事項。其主要工作是成立湖州慈善救濟會,救濟、援助難民。抗戰勝利后,湖社於1946年9月復社,大規模致力於重建家園工作。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覆亡,社員各奔東西,湖社宣告解散,舊湖屬
六邑同鄉會再次接管了湖社的同鄉事務。其主要事務是處置湖州會館積存的棺柩,接辦湖州旅滬中小學,恢復同鄉會的各項事業。1953年公私合營之際,商幫不復存在,同鄉會也宣告解散。

湖社的組織狀況

作為近代群眾性團體,湖社成立后不斷制訂、修正其章程,完善自身的組織系統,一方面反映了組織的發展,同時體現了近代民主法制觀念在同鄉移民團體中的深化。
就湖社而言,社員大會是其最高權力機關,有修訂社章、選舉委員的權力,每年夏季召開一次。從1924年湖社成立至1928年湖社第五屆委員會,實行委員制,委員會由21人組成,如第一屆湖社委員會由潘公展、楊譜笙、陳藹士、周由僅、陳果夫、戴季陶、湯濟滄、嚴睿宣、張君謀、周越然、鈕師愈、沈田莘、周頌西、邵叔嘉、張靜江、湯充土、張廷灝、李伯勤、沈土華、陳希曾、范霞軒等組成。從1929年第六屆委員會起,改為理監製。由社員大會選出執行委員21人、候補執行委員11人,組成執行委員會,執行社務。執行委員會互選常務委員7人,組織常務委員會,主持日常社務,並由常務委員會選舉一人為執行委員會主席。1932年起常務委員會下設幹事處,內設文書、會計、庶務、特務四課,由總幹事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同時,由社員大會產生監察委員5人,候補監察委員3人,組成監察委員會,監察社務,監察委員會自推一人為主席。執委於每月第一個星期六舉行一次常會,必要時由委員長或主席委員召集臨時會議;常務委員會於每星期五召集常務會議一次,必要時由委員長或主席召集臨時會議;監委於每月第二個星期三舉行常會,必要時由委員長或主席委員召集臨時會議。執行委員會或監察委員會開會時候補委員同時通知參加,有建議權但無表決權。執行委員會必須有執行委員6人以上出席,監察委員會有2人以上出席方可開會。所有委員為名譽稱號,連選可連任。陳藹士長期擔任湖社委員會主席委員、委員長,沈田莘擔任湖社執行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