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久
原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
劉子久(1891年5月—1975年3月),原名光城,號飲湖,天津人,人民美術教育家、博物學家。初學測量,繼嗜國畫。1920年在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學山水、花卉。1927年參加湖社畫會,任導師。1937年以來任天津市美術館秘書,創辦國畫研究班,從事國畫創作和教學20餘年。曾任天津市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作品有《支援前線》、《長城放牧》等。
代表作細圖
當年的天津中山公園,二門內假山觀音石像右側有一條小路,沿小路前行不遠,盡頭便是天津美術館。該館籌建於民國十八年(1929)冬,翌年10月館舍落成。這是一座頗具藝術性的白色西式建築,為兩層樓房,下有地下室,樓上是展覽室,有曲折迴旋的樓梯,給人以幽渺之感。美術館內分建築陳列室、石刻陳列室、國畫陳列室、雕塑陳列室、西畫陳列室、畫室和課堂等。該館首任館長為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的嚴智開教授(嚴修之子)。美術館開館后,除定期展覽古今美術作品外,還辦有繪畫傳習班,招收青年美術愛好者學畫。國畫名家劉子久曾應邀到館任國畫教師,並創建了國畫研究會,為天津的美術事業作出了貢獻。
1934年,44歲的劉子久經歷了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轉折。此時的他,已鮮少再做不切實際的夢,然而有一個夢卻緊繞著他,那就是畫畫兒。促成劉子久這一段夙世緣力的人,是在近代美術教育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嚴智開。早在中學時代,他就與劉子久相熟,兩人都同時就讀於南開中學,都喜歡美術。后嚴智開到國外留學學油畫,劉子久則到北京學習傳統國畫。1930年,嚴智開先生利用嚴氏家族興辦新學的強大影響力,自己在東洋和西方學習繪畫和美術教育的資歷,以及其兄嚴智怡任河北省政府委員兼省教育廳廳長的有利條件,倡導成立天津市立美術館,在天津市市長崔廷獻的支持下得到批准,並被委任為第一任館長。美術館醞釀創立期間,嚴智開在考慮專業設置和導師人選時首先想到了劉子久,並向劉子久透露了這個意向。但當時劉子久正在京嶄露頭角,捨不得離開,所以遲遲拿不定主意。津門有一些畫家想謀這個職位,但都未被嚴智開相中。在嚴智開先生心目中,此位置非劉子久先生莫屬。
美術館建立之初,便徵集古今名作,籌設陳列室。1930年初冬,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發生嚴重被盜事件,遺失珍貴石刻作品近百件。是年12月,這批文物被偷運到塘沽,準備走私出境,被海關截獲,“當即扣留充公,撥歸本館保存,以資陳列。此項石刻,旋經專家鑒定,謂系漢代、六朝及唐時之物,頗具價值,不多觀也”。數年間,陳列室又徵集了大量的古今繪畫原跡。古畫如王石谷、蔣廷錫、董誥、鄭板橋、焦秉貞、黃慎、吳宏、龔賢、陳青立、張兆祥、任薰等;今畫如吳觀岱、金城、胡佩衡、齊白石、徐燕蓀、周元亮、祁井西、邱石冥、惠孝同、馮諄湖、徐石雪、劉子久、陳少梅、劉奎齡、方若、溥儒、蕭謙中等,其中大部分是湖社畫家的作品。
1934年四五月間,嚴智開接到了教育部所發聘書,將到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任校長。他要將美術館的辦學事項進一步落實,為此再一次向劉子久發出邀請。
從1934年5月開始,劉子久先生在天津美術館任秘書兼國畫導師。按照館內的章程,館內共分三股,秘書兼第二股主任,除教學之外,主管鑒定、徵集、調查等事項。對於美術館的工作,子久先生感情投入,積極熱情,對職責分內之事一絲不苟。就拿子久先生為館里徵集書畫藏品這項工作來說,便充滿艱辛。美術館不同於博物館,有其職能的約束、經費的限制,不可能古今中外一應俱全,必須按照客觀條件和實際需要來進行操作,又要顧及藏品的質量,為此子久先生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和時間。他主動將自己的一些藏品和個人作品無償捐給美術館,又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友朋關係,得到了不少湖社同仁的作品,除了將“琉璃廠內十大湖”的作品搜集齊全之外,還陸續徵集了北京、上海等地許多畫家的作品。同時也注重收藏本地畫家的作品,往往不以名氣大小為主要原則,除了像陳靖、張兆祥、陸文郁、馬家桐、劉奎齡、陳少梅等大家之外,還包括李霞山、談月色、周鐵珊、黃逸儒等津地小名家的作品。憑其敏銳的眼光、超群的知識、公允的心懷和敬業精神,使美術館的收藏和陳列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值得一提的是,美術館對藝術品徵集的宗旨非常明確,絕不是為了收藏而收藏,明確提出要發揮藏品的社會作用,使之長期對外,公諸同好。天津美術館《館志》這樣寫道:“美術館之目的,主要在供研究者之參考。所藏美術品,必須公開陳列,功始有效。然年來限於經費,不全不備,無待諱言。所望於當代名流及社會人士,熱心贊助,惠贈珍奇,以供陳列。同時本館亦儘力搜羅現代中外名家傑作,及古今雕刻模型,與所能購置之副本、原照片或精美印刷品等實諸館中,則數年後,當有可觀,足為民眾觀摩欣賞,而美術館之基業,將於此為之嚆矢。區區之希望,固不敢妄自期許,亦維努力行之而已。”至1940年,劉子久任秘書兼二部主任6年,美術館各種藏品總數已達三千六百餘件,其規模已相當可觀。
在國畫教學上,劉子久先生也非常認真。當時美術館有兩個國畫班,一個是正班,又稱為研究班;另一個是星期班。採取非學歷教育的形式,從學者都是為了學真本事而來,不是為了求取文憑。因天津沒有研習國畫的官辦機構,所以學員很多。教學採取堂上授課的方式,有專門的教室。上課時子久先生邊講邊做示範,一招一式的來龍去脈,都在現場的演示中一一交代。包括如何蘸墨,如何用水,如何落筆,運行步驟,筆墨特點及各種技法要領和達到的效果,都在流變的過程中加以耐心的解釋。平時畫了大量的教學畫稿,每次上課都能保證學生人手一張,每周換一次畫稿,學生自始至終有畫稿臨摹。作業則給予修改和講評,使學生受益良多。十餘年間,培養了大批藝術人才,得意者20餘位,他們是:劉繼卣、王為(頌余)、劉維良、孫克綱、黃士俊、崔金剛、嚴六符、張鶴鳴、王寶銘、劉元方、梁仲英、商彝、李叔宏、趙文生、劉宏昌、邵潔、俞嘉禾、李文淵、李鴻樾、劉燕年等。子久先生的師表風範,更給後學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王頌余先生曾深有感觸地說:“老師不僅教我以藝,更養我以德。
代表性作品有《支援前線》、《給軍屬拜年》、《長城放牧》、《為祖國尋找寶藏》、《冒雨鋪軌》等。
劉子久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