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懷民

中國美術家

周懷民(1906--1996),現代美術家,無錫錢橋人。自小喜愛書畫。因家境貧寒,19歲離鄉謀生。業餘時間自學繪畫,逢假日常去故宮觀賞和臨摹古畫,尤愛臨摹清代“四王”真跡,同時閱讀、鑽研繪畫理論,向知名畫家請教技藝。26歲時臨摹的沈子居巨畫《桃源圖》,以假亂真地步,京華藝術專科學校校長特聘他去教授國畫。應徐悲鴻之聘到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執教。他描繪的太湖山水畫中,常畢現蘆葦、蘆塘的質感、氣勢和神韻,被人們譽為“周蘆塘”。代表作品《山水》、《蘆塘》、《葡萄》等。出版《周懷民畫輯》、《周懷民藏畫集》等。

人物關係


簡介


周懷民
周懷民
周懷民(1907-1996)曾用名周仁,一九o七年生,1996年逝世。江蘇無錫人。擅國畫。1926年入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師事吳鏡汀,後留任該會教授 1934年起,相繼在北平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和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 1956年參加文聯西北參觀訪問團,后多次到各名山大川寫生 1958年被聘為江蘇省美術館宋元明清畫展鑒別藝術顧問,蘇南文管會鑒定委員北京畫院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62年在北平中國畫研究會和湖社學山水畫。曾任北平中國畫研究會講師,京華美專教授、教務長,北平國立藝專教授。1949年後歷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監察委員、中山書畫社社長,蘇南文管會鑒定委員,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作品有《山水》、《蘆塘》、《葡萄》等。出版有《周懷民畫輯》、《周懷民藏畫集》等。

家庭背景


周懷民,又名周仁,字順根,生於光緒33年(丁未)農曆6月22日(公曆1907年7月31日),卒於1996年8月24日,齋號雙柳書屋、水雲閣等,無錫錢橋北街周巷人。
父親周坤煜(字珍山)是在錢橋橋北橋堍下開茶館的,因為人仗義,其兄又在漢口衙門當大官,地方上人就推舉他做“圖董”。(清代沿用明制,在縣治以下設鄉,每鄉推舉鄉董一人,總攬全鄉事務。鄉以下分設若干圖,每圖推舉圖董,管理全圖事務,另設圖正一人,專管圖內的田賦徵收、田地房產的買賣過戶、圖冊註記及賦稅交款書等等。)其祖上根據周家家譜記載,在明代永樂年間從無錫玉祁槽坊遷來,家境因是大戶人家原較殷實,到周珍山時已趨敗落,房子有兩間四進的廳屋,是巷上較好的房子,但田產只有在一塊高地上墾出的三分田和屋旁的一塊桑樹地。周懷民母親育有四女三男,后夭折了三個,周懷民上有兩個姐姐,下有一個弟弟,家裡日子過得很清苦,好在兩個姐姐都嫁了條件較優越的人家,兩個姐姐出嫁后經常接濟家人。日子雖然困難,周珍山還是讓兩個兒子上了當時的新式學堂。

生平經歷


周懷民畫作
周懷民畫作
少年的周懷民就以擅畫佛像而著稱鄉里,他早年畢業於無錫吳橋旁的一所技工專科學校,學的專業是“土木建築”,這時的周懷民已有一定的繪畫基礎。因為姐姐的公公在北平電報局當幹部,所以周懷民19歲就離開家鄉到北平新街口電報局當了一名小職員。其業餘時間堅持自學繪畫,逢假日則化一個大洋買張門票去故宮觀賞和臨摹古畫,往往要到掌燈時分才出來,以致後來連故宮的工作人員都認識他。一個大洋在當時可以買半袋麵粉。周懷民節衣縮食,潛心藝術,他一有空就往故宮、榮寶齋琉璃廠跑。他尤愛臨摹清代“四王”畫跡,同時閱讀、鑽研繪畫理論,向著名畫家請教技藝。久而久之,他練就了一支風骨遒勁、渾厚蒼茫的畫筆和一雙辨別真偽,深邃銳利的鑒畫火眼金睛。1926年(20歲)有了繪畫基礎的他進入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師事吳鏡汀學習山水,後任該會講師、評議。水滴石穿,天道酬勤,六七年的刻苦鑽研,其國畫已可登堂入室。26歲時臨摹的一幅四丈多長的沈子居巨畫《桃源圖》,已達亂真地步,北平的一些畫家見了都交相稱讚。京華藝專校長特聘他去該校教授國畫,後來又任該校教務長,這時他與黃賓虹、張大千、齊白石等著名畫家有了交往。1934年被徐悲鴻聘為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山水畫兼職教授。周懷民進京后吳鏡汀對其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吳鏡汀只比周懷民大三歲。吳鏡汀(1904―1972),名熙曾,號鏡湖,原籍浙江紹興,生於北京。17歲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得金城、陳師曾指授,進而涉獵宋、元、明、清各家,50年代后致力於推陳出新。早年曾在京華美專、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后曾任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常務委員、北京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和書記處書記。吳鏡汀擅長山水,取法傳統,功力深厚,注重寫生,其所作筆墨蒼潤,意境高深,氣韻秀美。他深明“得之於心,以心狀物”的中國藝術精神所在,強調“格體精微,下筆無妄”。周懷民早年山水用筆精到,堅持寫生,主要是受其影響。

辛亥革命以後

周懷民
周懷民
辛亥革命以後,隨著政體的改變,文化重心開始北移,文化的價值形態也發生重大的變化,北京地區的繪畫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在官方的倡導下,美術研究的風氣大開。1919年由金城、周養庵、陳師曾等人發起成立“中國畫學研究會”,時任民國政府總統徐世昌是畫會的支持者。
他批准將日本退還的庚子賠款的一部分作為中國畫學研究會專用經費。兩年後,會員已達200多人。並編印《藝林旬刊》、《藝林月刊》,多次舉辦展覽。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給年輕的周懷民提供了廣泛學習的平台。30年代,北平的文運日倡,不僅繪畫的發展日漸輝煌,而且在藝術面貌上進入了“京味”最濃厚的時期。周懷民就是在這個時候確立自己的繪畫面貌的,後來逐漸成了“京派”畫家的代表。周懷民的成功與其超人的悟性和少有的勤勉是分不開的。在30年代出版的《周懷民山水畫集》上,黃賓虹題其畫冊云:“懷民先生天資聰穎,學力研深。此冊秀逸華滋,洵稱傑構”。同鄉王崑崙贊周懷民作畫“心隨畫筆到江南”。

抗日戰爭期間

周懷民
周懷民
抗日戰爭期間,周懷民回到了無錫,租住在西門的一個破落的叫“大悲庵”的廟裡,與居住在四郎君廟巷的榮德生寓所相距不遠。這時候他主要是以畫為生,也幫人鑒定古書畫。初回無錫,周懷民生活較為困難,據說有一次外出寫生竟餓昏在太湖邊上,榮德生先生知道這事後特意差人去其住所送去了一石大米。在無錫的幾年(後來在48—51年又居住在無錫),榮德生在經濟上給予了較大的幫助,同時榮德生與周懷民也成為了好朋友,榮德生不僅邀請周懷民到梅園寫生,為梅園補壁,還出資為其辦畫展。戰亂的年代,生活雖然清苦,但這時期大量的寫生卻為周懷民藝術的成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周懷民曾深研馬遠的畫水法,早年他生活在太湖之濱,湖水漣漪,朝夕相親,忘不了故鄉的太湖山水(改革開放后,每次回家鄉都喜歡住在太湖邊),在他的山水中常常可以看到太湖中常見的“蘆盪”,這也形成了其獨有的山水面貌。1947年,他在無錫城中公園同庚廳舉辦畫展,一幅幅畫面上的蘆葦隨風搖曳,漁人駕舟捕魚,一派江南水鄉風光……所以他後來竟有了“周蘆塘”之雅稱。
解放前周先生曾先後在北平、天津、上海、廣州、青島、徐州、無錫、南京等地舉行個人畫展17次。五十年代,又在京、津、滬、穗等地舉行10餘次個人山水畫展。

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后,周懷民年事已高,但還熱衷於社會公益事業和文化交流,這使得他忙得不亦樂乎。
周懷民
周懷民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殘疾人基金會在香港舉辦籌款畫展。期間,周懷民的一幅葡萄竟被競價高達一百萬元,由於兩位港商爭奪此畫又互不相讓,殘聯主席鄧朴方只得央求周懷民再畫一幅。周懷民二話不說,立即提筆又畫了一幅,至此,周懷民的兩幅畫就為殘聯募得了兩百萬港幣。
1991年,周懷民在妻弟;旅美定居於丹佛市之台灣音樂教育家、台灣低音提琴之父計大偉教授一番努力下,促成應美國丹佛大學、紐約東方畫廊等單位的邀請開始訪美之旅,並在美國舉辦了多次畫展,在外甥女丹佛大學傑出校友計安琪推薦下,還榮任美國丹佛大學的榮譽教授,成為推進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據庄栩先生提供給我的資料看,當時有幾十家報紙報道了周先生訪美和展覽的情況,媒體盛讚周懷民為“國寶級畫家”、“無私的中國人”、“真正偉大的公民”。
1992年周懷民應日中文化交流協會的邀請,又赴日舉辦畫展,以紀念中日邦交20周年。周老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還曾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監察委員、北京政協委員、中山書畫社副社長等職。一生共在國內國外舉辦過35次畫展。
周懷民去世后,前去弔唁的有千餘人,喬石、榮毅仁、錢其琛、王兆國等都送去了花圈。周老曾遺言,要把他葬在家鄉的太湖之畔。按照其遺願,他的骨灰被安葬在無錫馬山華僑公墓,背靠靈山,面朝太湖,其墓上方是榮智健為其家人修建的墓。其生前是榮家的座上客,死後還是和榮家毗鄰而居。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里則存放著周先生的部分遺物,在公墓名人牆上鐫刻著先生的名字。(參考文章:雙良《著名畫家周懷民生平及其故居》、周國晴《懷念父親周懷民》、顧一群《蘆塘葡萄周懷民》、庄亦正《我的舅公周懷民》等。)

職業生涯


早年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曾任北平京華美術學院、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桃李滿天下,當代許多著名畫家都曾拜在他的門下,倍受尊重。後來他任北京畫院一級畫師。周懷民還在家鄉建有“周懷民藏畫館”。他現為中國美協會員、中山書畫社副社長、民革中央監察委員等職。周懷民擅長山水和花鳥,好游名山大川。師傳統,師造化,作品風格獨特,造詣甚深。尤善繪蘆塘、葡萄,素有“周蘆塘”、“周葡萄”之稱。周懷民作品流傳很廣,深受藏者喜愛,許多作品先後被作為國禮贈送外賓。如曾贈送給羅馬尼亞前元首齊奧塞斯庫、日本前首相竹下登中曾根康弘,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實業家洛克菲勒,舊金山市長法因斯坦女士等。聯合國大廈、蘇聯東方藝術博物館、北京人民大會堂等都收藏他的作品。
80年代周懷民的作品進入海外藝術市場,從1990年開始進入香港兩大拍賣行,其中1990年拍賣的數量最多,以後則較少見到正式拍賣。周懷民是北京畫院聞名中外的畫家、書畫鑒賞家和收藏家、民革中央監察委員,已經八十高齡了,祖籍江蘇省無錫縣錢橋鎮周巷。無錫市新建的“周懷民藏畫館”落成,周老和妻子來錫參加剪綵開放典禮,借這個機會有幸採訪了他。周老鬚髮皓白,
周懷民畫作
周懷民畫作
戴著眼鏡,精神矍鑠,身板硬朗。青年時代,他在北京謀生。學徒期間,利用假日到故宮去觀賞臨摹名畫。中飯就啃饃饃、冷燒餅。冬天手凍僵了,搓搓熱再畫;夏天汗水濕透紙張,揉了重新臨,多年的勤學苦練,便在繪畫藝術上打下了紮實的根基。周懷民忘不了故鄉的太湖山水,他以善畫“蘆盪”、“葡萄”著稱,有“周蘆盪”、“周葡萄”的美譽。1947年,他在無錫城中公園同庚廳舉辦畫展,一幅幅畫面上蘆葦隨風搖曳,漁人駕舟捕魚,一派江南水鄉風光……解放后,周懷民遍游祖國名山大川。到峨嵋山觀猴,去長江三峽寫生、黃山、長城湖光山色陶冶了他的性情,擴大了視野。他又到農村去體驗生活,在葡萄園內看到農民豐收的喜悅,串串水晶葡萄引起了他的藝術創作靈感,他細微觀察,反覆揣摩,又吸收了西洋畫的某些表現手法,創出了新路。
1975年,他以葡萄作品贈送給聯合國,美、意、法等國的報紙都作了詳盡的介紹。從此,周懷民蜚聲中外,在中華民族的繪畫史上佔了一席之地。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他節衣縮食,收藏了一批流散在社會上的名貴字畫。1984年,他毅然將這批藏畫捐獻給家鄉人民,為此,無錫市人民政府於1987年建造了一座“周懷民藏畫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題寫了館名。“丹青勝手精鑒別百軸秘藏獻家鄉,周懷民捐贈近現代書畫精品展開幕”搜求千軸皆國寶,畫笥充盈囊中空。先生豈為兒孫計,秘藏終為天下公。這是無錫籍畫家周懷民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向家鄉慷慨捐畫時,畫壇老友潘?茲曾這樣作詩興詠。
市博物館捐贈書畫系列展之三——周懷民捐贈近現代書畫精品展在市館開幕,引來
許多愛好者觀賞品評。生於1907年的周懷民從青年時代起便愛好臨摹和收藏古畫,經過畢生節衣縮食逐漸覓得100幅宋、元、明、清的珍貴古畫,並在繪畫與收藏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鑒賞學養。他1957年入北京畫院,平生擅長山水,得北宋神韻,尤以蘆盪、葡萄著稱,為國家一級畫師。1984年秋,遠在北京的周懷民毅然將幾十年藏的200多幅歷朝名家字畫,以及自己的優秀作品獻給了故鄉。市博物館專門為他建立了“周懷民藏畫館”。周氏捐畫,都是眾人平時難得一見的名家真跡,如鄧拓的《草書毛主席答友人七律詩》,錢君?的隸書,趙少昂的《柳蟬圖》,謝稚柳的《荷花圖》、唐雲的花鳥圖、吳湖帆的書法,費新我的書法二嵌軸,沈鵬的草書軸,許麟廬陸儼少的《松石雙棲圖》以及海上名家吳青霞的《鶴鳴圖軸》等,三十餘幅名人佳作洋洋大觀。同時展出的還有15幅周懷民自己的巨幅佳構,包括《山花爛漫圖》、《秋色滿太湖》、《大箕山圖》、《春山白雲圖》等,筆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皆師法自然,得天籟之趣。

書畫世家


周懷民作品
周懷民作品
國畫大師周懷民,曾以“周蘆塘”、“周葡萄”著稱於世。其實打開《周懷民畫集》、《周懷民藏畫集》等專著,一幅幅動靜相適、濃淡相宜、情景交融、骨力剛健的山水畫更為沁人心脾。周懷民先生不僅以畫著名,更以他的忠厚為人、待人謙誠、公而忘我、拳拳報國之心而感動後人。老人離開我們已十餘載了,是他的百年紀念。他無償奉獻給國家以及後人的100多幅罕世藝術珍品,其中包括明、清時期的古字畫,還在家鄉無錫的藝術館中。周老對宋元山水獨具匠心,特別對宋代馬遠的山水深有研究,在采眾古人之長、博覽名畫傑作的基礎上,形成了周懷民先生獨特的藝術風格,即豪放婉約為一體,工筆寫意雙美。他的山水畫剛勁委婉,古雅多姿,他的葡萄晶瑩剔透,他的梅花鐵骨冰姿,給人以凝重賢貞之感。
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價值千金,他都無私地奉獻給國家,而老人一家仍生活在兩間陋室之中。我曾常去周老家看計燕蓀老師(周懷民的夫人),老人身居陋室,心態泰然,每天寫字作畫,在忘我的怡然中生活,不改其樂,使我領略了人生的真諦:金錢不是生活的本質,愛和奉獻才是無價的。計燕蓀繼承了周懷民的水墨情緣,仍多次出現在名家雲集的書畫筆會上。他的大女兒周國瑾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在繼承父親的中國畫藝術上又有創新。行萬里路,師法造化,是中外畫家的共同追求。在這方面周國瑾是不讓鬚眉的。她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遊覽了許多名山大川,甚至深入到“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因此,她的山水畫瀟灑豪放,意境深邃,具有鮮明獨特的風格,筆下的牡丹雍容華富,卻又不嬌、不俗、不媚,蘊含著耐人尋味的神韻和風骨,從而博得了“脫盡脂粉氣,難得丈夫風”的評價。
周國瑾的畫曾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台灣等地展出,受到好評。北京天安門、釣魚台國賓館等收藏有她的作品,日本、委內瑞拉、比利時也均有收藏。
周懷民作品
周懷民作品
周國瑾還有一個崇高的願望,就是向全世界介紹中國的繪畫藝術,讓更多的人了解並欣賞它的魅力。為此,她在北京收了許多洋學生,其中大部分是各國駐華使節的夫人。通過短短几年的精心培養,這些學生的作品已在國內舉辦過多次展覽,形成了華夏文化海外傳人的一支小隊伍。美國、法國、西班牙、瑞士、委內瑞拉的新聞媒介都作了詳細報道。丹青無國界,海外有傳人。周國瑾的耕耘,增進了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友誼和了解,相信必將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她的海外學生近100名,將在京舉行周國瑾海外學生國畫展。
周老的幼子周國良,為人一如其父,溫良敦厚,待人以誠,重義輕利,襟懷坦蕩,畫壇皆有口碑。他自幼受周老熏陶教誨,濡染丹青,以山水畫用功最勤,后拜海上名家吳青霞先生為師潛心畫魚,並獵翎毛花卉。他的書畫藝術最以“魚”為著名,一條條鮮活、吉祥的鯉魚在周國良的筆下,融入了人性化、趣味化,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他在繪畫中既能保持中國畫傳統技法,又有新創意。因而他的山水畫既有南國的秀麗又具有北方的雄渾,空靈飛動中見磅礴的氣勢;其花鳥質樸無華,拙中見巧;而其筆下相互嬉戲,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群鯉圖更為海內外所稱道。國良的作品屢見於全國各大報紙雜誌,多次在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等地展出,並被中外政府首腦及天安門、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收藏。
周老及全家人都立志於中國書畫事業。他們的昨天,今天及明天都將用優美的中國書畫藝術陶冶世人的心靈。

個人評價


周懷民畫作
周懷民畫作
無錫山明水秀、人傑地靈,是吳文化的發源地,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書畫藝術領域中,歷來人才輩出,各領風騷,其中不乏志向高遠、才情超凡的畫家,周懷民就是其中之一。
周懷民作為無錫鄉賢畫家,又是民國“京派”畫家代表,還是著名的收藏家和鑒定家,其研究價值和學術意義較大。先生生前生活簡樸,為人謙和,淡泊名利,樂善好施。
從形與意的關係而言,中國書畫均以不似之似為真似,齊白石曾有妙言: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為欺世,太似為媚俗。“周葡萄”因追求似,在畫面中融入西洋的光影表現法,這反而導致了其藝術上的失敗!因為它失去的是中國畫特有的筆墨情趣。晚年的周懷民頻繁地到國內國外辦展,也獲得了一些頭銜,鮮花掌聲和應酬或許麻痹了其曾經聰穎的頭腦,他最終沒有像齊白石那樣衰年變法,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