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畫派

19世紀至20世紀國畫畫派之一

海上畫派,國畫畫派之一,又稱“海派”,或“滬派”,一般指的是發生於十九世紀中葉(1843年),至廿世紀初期(1927年)時,一群畫家活躍於上海地區,並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

明末清初,上海和廣州等沿海城市開埠通商,吸引著各方畫家雲集。他們最先接受維新思想和外來文化,對傳統中國畫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新,作品體現時代生活氣息,融合外來藝術技法因素,在“正統派”外別樹旗幟,形成“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

海上畫派的代表有公認的“清末海派四傑”虛谷、任伯年、吳昌碩蒲華之外,還有趙之謙、黃賓虹吳湖帆等人。在海上畫派當中,既是上海籍貫人又在畫壇有影響力的三位書畫家被譽為"上海書畫三傑"(“上海三傑”),他們是:嘉定人陸儼少、松江人程十發、崇明人朱明。

綜述


任伯年-羲之愛鵝圖
任伯年-羲之愛鵝圖
“海上畫派”是19世紀中葉(1843年)至20世紀初(1927年)一群畫家活躍於上海地區並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是中國近代以來最為重要的繪畫流派之一。“海上畫派”所倡導的一種新的繪畫審美觀念與方式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畫家們的創作仍具有益的啟迪,今天仍能從現代中國畫家們的筆端感受一二。
“海上畫派”的形成與發展和上海這座新城市的崛起直接相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上海只是海濱小漁村,黃浦江上僅泛幾隻小漁船,自1840年開埠,上海既成為西方殖民者滲透中國的橋頭堡,又成為中西文明的交融點。在短短的四十年間,它已經成為一座由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勢力共同作用下的近代中國乃至遠東地區最具魅力與活力、光華四射的大都會。上海這樣一個繁華都會的形成,吸引了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人才到來,成為名副其實的淘金地。富商階層可在此尋找商機,達官貴人可在此享受奢華生活,知識分子可在此覓得更多知音,年輕學生可在此學習新知,藝術家當然也不能例外。
歷史有時就像一個萬花筒,有些偶然的、並不經意為之的因素出現,往往會導致一種巨大而富有轉機的嬗變。海派書畫藝苑在清末民初之際,與陳寶琛沈曾植張謇、陳三立、朱祖謀康有為曾熙李瑞清張元濟等這批從宮殿官場上退下的高官、名臣、大吏不期而遇,而改朝換代的時代洪流又挾帶著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匯入了這個新崛起的藝術流派。於是,歷史為海派書畫提供了一種高端發展的契機和創造輝煌的平台。這批士大夫中的絕大多數人稟性正直而為人友善,清剛自律而政聲良好,頗得時譽。只是他們懷著“一士不事二朝”的古訓和“忠君不二”的舊傳。
從19世紀中葉開始,直至20世紀上半葉,上海周邊的畫家,帶著吳門派、浙派、揚州派、金陵派、虞山派及毗陵派的遺風走進上海,如楊伯潤傳揚著虞山派脈緒,齊學裘則帶來石濤的氣息,張熊則把惲南田及吳門畫挾風帶雨進了上海,任伯年帶來了陳老蓮的風格,朱夢廬帶來的是華新羅的氣韻。
在當時的上海,商賈與仕紳交往之間,繪畫與書法的贈酬,是極為現實性的禮品,典雅適宜;這項經濟狀況的衡量也間接促成上海地區藝術活動的蓬勃發展。正由於商業因素的極大介入,海上畫家逐步適應了新的環境,並開始求新求變,從原先日漸封閉保守的中國畫壁壘中突破出來,將自己的視野放寬。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個性鮮明;重視詩書畫印諸方面的修養,從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雅俗共賞;借鑒吸收外來藝術,凸顯出“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精神,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畫派”,使繪畫更加符合社會的審美需要,從而成為繪畫史上的又一高峰。

畫風


海上畫派,上承唐宋傳統技藝,吸取明清陳淳(白陽)、徐渭(青藤)、陳洪綬(老蓮)、八大山人、石濤和“揚州八怪”等諸家之長,又受清代金石學的影響。
海上畫派
海上畫派
明末清初,上海和廣州等沿海城市開埠通商,吸引著各方畫家雲集。他們最先接受維新思想和外來文化,對傳統中國畫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新,作品體現時代生活氣息,融合外來藝術技法因素,在“正統派”外別樹旗幟,形成“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
海派借鑒民間與西洋繪畫藝術,對傳統中國畫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作品體現時代生活氣息,在“正統派”外別樹一幟,融貫中西,獨成一派。
就內容來說:花鳥畫最多,其次為人物、再次山水畫,依序再為雜項題材,就傳統的意義上,有來自古詩詞、文學作為基調,再佐以西方反襯法、結構法、設色法等,在筆法墨法的應用上,簡逸而明快,只求意境而略其形式。
海上畫派諸多畫家,歸納出以下幾點特點。
其一是花鳥畫為多,其次人物、再次山水畫,依序再為雜項題材,就傳統的意義上,有來自古詩詞、文學作為基調,再佐以西方反襯法、結構法、設色法等,在筆法墨法的應用上,簡逸而明快,只求意境而略其形式。
海上畫派
海上畫派
海上畫派
海上畫派
其二是頗具象徵性的表現,不論是花鳥或人物畫,富貴寓於牡丹等花卉,結義於桃園等借古喻今,山川風光於南山之麓等,都是具有象徵的手法,講究內涵的充實。
其三是造型與色彩華美,為了實用性與現實性,在造型的流暢上,以及較濃麗的色澤上,頗能迎合商業性的活動,也較受一般人所喜愛,此一風格顯然也受西風美術表現法的影響。
其四是強調畫法的根源,與清代的考據學有相當大的關係,因此常有模仿或模擬的同類畫作出現,然求畫者絡繹於途,即表現出此畫作其來有自,已開始有形式化的趨向。

風格


明末清初,上海和廣州等沿海城市開埠通商,吸引著各方畫家雲集。他們最先接受維新思想和外來文化,對傳統中國畫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新,作品體現時代生活氣息,融合外來藝術技法因素,在“正統派”外別樹旗幟,形成“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
“海上畫派”的主要畫家有:“清末海派四傑”:虛谷、任伯年、吳昌碩和蒲華。趙之謙的作品,善於將篆隸書法功力融入畫面,風格渾樸秀勁,花卉設色濃艷,宏偉富麗,以象徵吉祥。吳昌碩也以書法、篆刻入畫,作品金石味濃郁,風格沉著雄肆。他除花卉外,兼長人物、山水,畫面題詩文以吐泄豪情,即使意境豐富。吳昌碩治印也很出名,他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創始人。“四任”中以任頤(字伯年)最著,他善於畫人物、花鳥,所作受陳洪綬影響,略作誇張,線紋堅勁凝練;而又吸收民間設色技法,色彩明麗。任頤好民間故事、歷史人物入畫,如《鍾馗》、《鳧荷圖》、《風塵三俠》、《呂布與貂蟬》等,雅俗共賞。
兩個畫派皆有世俗化和平民化的特點,而嶺南畫派吸收西畫與日本畫的元素更多一些,更注重實景寫生,較之傳承性強的海上畫派,其繪畫作品的真實感和生動感更為強烈。
金石畫派者
融書法寫意為主,雖也具文人畫意或形式,更為重要的也是使中國畫形式化的開端。作者計有虛谷,畫作以寫意為主,將自然景物變形、簡化、書寫化。

意義


由於海上畫派有特殊的形成背景,諸如重視師承的關係,也得到贊助者的支助,因此很容易形成志同道合的團體,這也就是書畫團體的成立,對中國畫的發展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台灣光復后的中國台灣畫學會、七友畫會、八朋畫會,就是這項活動的具體事實,姑不論其對於繪 畫創作有何影響,就美育理念上,認同傳統與現實的協調,有某種程度的意義。
然就海上畫派的形成風格,與對後世的影響,仍具有明顯的痕迹中,就以管見分述於後:
一、與社會的結合,繪畫對中國人來說,與修養心性同義,雖不乏有職業性質的畫家,但歷來大都為業餘為多,上海畫派應運社會發展的需要,除了應酬之外,以書畫為生者頗多,並列為身份、仕紳、富豪的象徵,至今台灣地區尚有此現象產生。
二、講究師承,注重門派,若理念畫法相通,則利益與美質相融,師門之外,排他性極強,這種現象雖然是中國人的君子之爭,仍處處可見互相排斥的事件發生,台灣地區往昔在公辦展覽上,就有門派分配或師徒一式的作品出現。
三、注重畫法,包括題材的講究,大都是以古人畫作為本,缺乏自主性的畫題,雖應運民間審美需要,而有較鮮麗的顏色,仍然存在仿古範疇內。對於較具開創性的書法,並沒有多大的研究。
四、畫境保守,中國畫形式與內容,來自綜合性的表現,諸如詩、詞、文學、印章等,都能在作者畫境需要上有所感悟、有所新意,然在海上畫派的畫境中,大都引自他人的詞句或內容,未見有較創新的意境出現。除了少數能對現時生活有所批判、如齊白石的感悟之外,但他已經不純屬海上畫派了。

海派人物


就比較常被討論的畫家,依其畫風可略提幾位代表性的畫家,以為進一步深層研究的參考。海上畫派的代表:有公認的“清末海派四傑”虛谷、任伯年、吳昌碩和蒲華之外,還有趙之謙、黃賓虹、吳湖帆等人。在海上畫派當中,既是上海籍貫人又在畫壇有影響力的三位書畫家被譽為"上海書畫三傑",他們是:嘉定人陸儼少、松江人程十發、崇明人朱明。
虛谷(1823~1896),清代著名畫家,海上四大家之一,有“晚清畫苑第一家”之譽。俗姓朱,名懷仁,僧名虛白,字虛谷,別號紫陽山民、倦鶴,室名覺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籍新安(今安徽歙縣),居廣陵(今江蘇揚州)。初任清軍參將與太平軍作戰,意有感觸,后出家為僧。工山水、花卉、動物、禽鳥,尤長於畫松鼠及金魚。亦擅寫真,工隸書。作畫有蒼秀之趣,敷色清新,造型生動,落筆冷消,別具風格。性情孤僻,非相處情深者不能得其片紙。早年學界畫,后以擅畫花果、禽魚、山水著名。風格冷峭新奇,綉雅鮮活,無一筆滯相,匠心獨運,別具一格。亦能詩,有《虛谷和尚詩錄》。傳世作品有《梅花金魚圖》《松菊圖》《葫蘆圖》《蕙蘭靈芝圖》《枇耙圖》等。
吳昌碩(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吳昌碩熱心提攜後進,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雲壑、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吳昌碩作品集有《吳昌碩畫集》《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詩作集有《缶廬集》。
海上畫派
海上畫派
張熊,﹝花卉冊1872﹞,工花卉,畫風保守,晚年作沒骨、水墨淋漓,用色艷而不俗,子弟甚多。
王禮,習花卉,取徑新羅、陳老蓮、惲南田等人,弟子有朱偁、任伯年等人。
周閑,號范湖居士。善花卉蔬果,師法陳淳,惲南田等,風格儒雅秀挺;著名晚清詞人,工篆刻;與任熊友挈。海上四傑之一蒲華曾跟周閑學過繪畫。
任熊,構圖奇特、變化多樣,善人物、花鳥等,與任熏、任頤、任預等人被稱為早期海派「四任」之首。
朱偁,初學張熊花鳥,后師承王禮,從其學者亦多。
錢慧安,以人物畫為多,花卉次之,從其學者亦眾。
任熏,人物、花卉、山川皆師其兄任熊之筆法。
吳嘉猷,人物仕女、山水、花鳥等為專長。
任伯年(1840 ~1895)名頤,是近代畫壇上一位多才多藝具有創造性的大家、“海上畫派”的主將。自定居上海之後,以賣畫為生,使他與市井生活有更多的接觸和聯繫,對市民的審美觀照、審美理想有較深刻的理解。作畫的商品化、審美的世俗化、藝術技巧的不斷創新,他用自己的看家本領,為畫家們創作了話多令人難忘的肖像畫、有趙之謙、吳昌碩、胡公壽、張子祥、沙山春、陳允升、任阜長、高邕之……人物形式多樣,有嚴謹的工筆填彩,也有沒骨寫意,甚至還有寥寥數筆,神完氣足,是活生的現實人物。任伯年的人物畫,能認真觀察人物特徵,把握寫真的形象,有熟識默記的能力;同時在上海土山灣教堂學習西方素描的造型法則。因此,具有古代肖像畫家的近代人物畫所難以比擬的造型能力。他能立足於中國傳統藝術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他的人物畫造型、造境,以“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為本。在“天人合一”中,人是主體意識,在審美客體、審美觀照以及藝術生命形成中,是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為本。“心源”是以人為第一要素的,畫面所承受的一節都是在“心”的意識下完成的。
蒲華
蒲華
蒲華(1832~1911)字作英,亦作竹英、竹雲,浙江嘉興人。號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種竹道人,齋名九琴十硯齋、九琴十研樓、芙蓉庵,夫蓉盦、劍膽琴心室等。晚清著名書畫家,與虛谷、吳昌碩、任伯年合稱“海派四傑”。早年科舉,僅得秀才,遂絕念仕途,潛心書畫,攜筆硯出遊四方,后寓居上海,賣畫為生。善花卉、山水,尤擅畫竹,有“蒲竹”之譽。書法淳厚多姿;其畫燥潤兼施,蒼勁嫵媚,風韻清健。1911年去世,好友吳昌碩為其料理後事。傳世作品有《倚篷人影出菰蘆圖》《荷花圖》《竹菊石圖》《桐蔭高士圖》。
黃賓虹
黃賓虹
黃賓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中國近代畫家。名質,字朴存、朴人,別號予向、虹廬、虹 叟,中年更號賓虹,以號著稱。祖籍安徽歙縣,生於浙江金華。
趙之謙作品
趙之謙作品
趙之謙,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撝叔,號鐵三、憨寮、又號悲庵、無悶、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陽奉新知縣,工詩文,擅書法,初學顏真卿,篆隸法鄧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強,別出時俗。善繪畫,花卉學石濤而有所變化,為清末寫意花卉之開山。
吳湖帆(1894 ~1968)初名翼燕,后更多萬,又名倩、倩庵,字遹駿,東庄,別署丑簃,書畫署名湖帆。江蘇蘇州人。擅長中國畫。歷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上海美術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浙江美術學院國畫教師,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一位重要的畫家,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意義其實已遠超出他作為一名山水畫家的意義。擅繪畫、工書法、精鑒賞、富收藏。繪畫尤精青綠山水和荷花,初從清初“四王”入手,繼對明末董其昌下過一番工夫,深受宋代董源巨然郭熙等大家影響。其中山水畫被張大千先生列為當代山水畫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由於吳湖帆存世作品很少,這更顯得吳湖帆的作品彌足珍貴。從市場行情看,民國時期,他的作品在市場上十分昂貴,動輒以金條來計。當時他與張大千、吳昌碩、溥儒的作品價位是市場上最高的。想當初,買吳湖帆一張畫至少可以買齊白石几十張畫,而現在卻淪落為市場上的二三流。
陸儼少(1909年 ~ 1993年),現代畫家。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區南翔鎮人。1926年考入無錫美術專科學校,1927年考入無錫美專學習,同年從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次年師從馮超然學畫,並結識吳湖帆,遍游南北勝地。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2年起兼課於浙江美術學院,1980年在該院正式執教,並任浙江畫院院長。擅畫山水,尤善於發揮用筆效能,以筆尖、筆肚、筆根等的不同運用來表現自然山川的不同變化。線條疏秀流暢,剛柔相濟。雲水為其絕詣,有雄秀跌宕之概。勾雲勾水,煙波浩淼,雲蒸霧靄,變化無窮,並創大塊留白、墨塊之法。兼作人物、花卉,書法亦獨創一格。陸儼少1927年拜馮超然為師,並與吳湖帆相識,在兩位先生處,看到不少歷代名家真跡。抗日戰爭期間,陸儼少流寓內地,1946年回歸故鄉。在此之前,陸儼少的作品大部分是對古代傳統的消化和吸收。返鄉途徑三峽的經歷,引發了他的創新意識,開始將以前局部改造傳統轉換為有意識地建立個人風格。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1年至1966年,赴浙江美術學院兼職山水畫教席;在此期間,其繪畫個性得以發展,最終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山水畫 留白、墨塊技法。主要成就:上海書畫三傑之一;曾任浙江畫院院長。代表作品:《嘉陵江上》《峽江險水》〈雁盪泉瀑》《溪山秋色》《黃山松雲》等。
程十發(1921年4月10日 ~ 2007年7月18日),籍貫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人。名潼,齋名曾用“步鯨樓”、“不教一日閑過齋”,后稱“三釜書屋”、“修竹遠山樓”。幼年即接觸中國字畫,但給他印象之深莫過民間藝術。1941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中國畫系。1942年在上海大新公司舉辦個人畫展,1949年後從事美術普及工作,1952年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員,1956年參加上海畫院的籌備工作,並任畫師。長期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此後,藝術視野不斷拓展,“取古今中外法而化之”,在人物、花鳥方面獨樹一幟。在連環畫、年畫、插畫、插圖等方面均有一定造詣。工書法,得力於秦漢木簡。他的畫早年受陳老蓮影響,晚年,畫家多作花鳥畫。主要成就:上海書畫三傑之一;儒林外史插圖萊比錫展覽銀質獎 《孔乙己》首屆全國連環畫二等獎 長期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代表作品:《麗人行》,《程十發近作選》等。
朱明(Zhu Ming,1967年10月21日 ~),中國國籍,上海市崇明區港西鎮人。原名朱哲,別名朱敏,英文名Allen、Ming Zhu,出生於上海崇明區,是當代中國思想家、藝術家和世界經濟哲學家,“流家思想”即世界人文藝術經濟哲學思想的“朱明思想體系”(中國流藝術和價值流動論)創始奠基人,中國書法和抽象繪畫里程碑式藝術人物, 21世紀當代經濟學奠基人。被譽為“中國抽象國畫之父”、“世界經濟哲學之父”、“現象經濟學之父”,“上海書畫三傑”之一,中國抽象國畫派的創始人,《中國網》專欄作家,獨立經濟觀察家,鑒藏家,理論家,新派詩人,上海流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上海流家藝術品經營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被英籍華人知名畫家Hai Shuet Yeung 楊希雪MBE譽為“現代版伯樂”。主要作品畫集:《朱明中國流藝術展作品集》等。朱明的中國抽象國畫(或中國抽象油畫)分別有綜合全抽、全抽、大抽等代表作品,一般均為“無題”。中國繪畫思想體系的朱明中國流藝術理論之一“朱明五格”和古代中國繪畫理論的六法論之“謝赫六法”被著名詞曲家楊濤創作成《中國畫》歌曲(張雄演唱)。代表作品:《八魚圖》、《無題088號》、《無題081號》、《無題88881號》、《雲山圖033號》、《無題011號》、 《無題131號》、《無題8881號》、《無題88888號》等。代表性詩作: 《成功曲》等。代表性評論:《最敬“奇才”徐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