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琛

清朝官員、學者

陳寶琛(1848—1935年),字伯潛,號弢庵、陶庵、聽水老人。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書陳若霖曾孫,晚清大臣,學者,官至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為毓慶宮宣統皇帝授讀。

徠同治七年(1868年)二十一歲登同治戊辰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1871年)授編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被提拔為翰林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中法戰爭后因參與褒舉唐炯、徐延投統辦軍務失當事,遭部議連降九級,從此投閑家居達二十五年之久。賦閑期間,熱心家鄉教育事業。宣統元年(1909年)復調京充禮學館總裁,辛亥革命后仍為溥儀之師。

1935年卒於京寓,得遜清“文忠”謚號及“太師”覲贈。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868

中進士

同治七年(1868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陳寶琛兄弟六人,他的胞弟陳寶瑨和陳寶璐中進士,陳寶琛的三個胞弟陳寶琦、陳寶瑨、陳寶璜等也皆舉人出身,時稱“六子科甲”,顯耀榕垣。

1878

維護主權

光緒四年(1878年)清廷派完顏崇厚出使俄國。崇厚貪生怕死,擅自簽訂不平等條約。陳寶琛失聲痛哭,指出國家不能失去主權,堅決主張“誅崇厚,毀俄約”。在此後提出的東三省官員應該滿漢兼用等建議無疑都是很有遠見的。

維護主權
1885

閑居福州

光緒十一年(1885年)應台灣巡撫劉銘傳之邀赴台。陳寶琛返回福建后,修葺先祖的賜書樓,並且修建滄趣樓。自此,他閉門讀書、賦詩、寫字。

1911

末代帝師

宣統三年(1911年)在毓慶宮行走,任宣統帝溥儀的老師,賜紫禁城騎馬。繼任漢軍副都統、弼德院顧問大臣。

末代帝師
1935

病逝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病逝,享年87歲,歸葬福州。

病逝

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生於福建閩縣螺洲,曾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陳家在唐末從河南固始南遷福建,明洪武年間定居螺江,人稱“螺洲陳”,下傳到這一代已十九世。陳家在明嘉靖十一年六世祖陳淮第一個成為進士,從此先代常有人由科舉而進入仕途。從陳若霖起,開始顯達,陳寶琛更是位居太傅。陳若霖之後,五代都有人中進士、舉人,總計明清兩代,陳家中進士二十一名,中舉人一百一十名。
同治七年(1868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陳寶琛兄弟六人,他的胞弟陳寶瑨和陳寶璐中進士,陳寶琛的三個胞弟陳寶琦、陳寶瑨、陳寶璜等也皆舉人出身,時稱“六子科甲”,顯耀榕垣。
光緒元年(1875年)被提拔為翰林侍讀,與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寶廷等四人好論時政,合稱“清流四諫”。

維護主權

陳寶琛
陳寶琛
光緒四年(1878年)清廷派完顏崇厚出使俄國。崇厚貪生怕死,擅自簽訂不平等條約。陳寶琛失聲痛哭,指出國家不能失去主權,堅決主張“誅崇厚,毀俄約”。在此後提出的東三省官員應該滿漢兼用等建議無疑都是很有遠見的。
光緒五年(1879年)沙俄侵佔新疆伊犁九城,陳寶琛力主收復。
光緒六年(1880年)任武英殿提調官。慈禧身邊的太監與清宮午門護軍爭毆,慈禧偏袒肇事的太監,下旨嚴懲守職的護軍,陳寶琛上奏力諫,終於使慈禧收回成命,這件“庚辰午門案”一時轟動朝野。翌年,授翰林院侍講學士,纂修《穆宗本紀》。
光緒八年(1882年)任江西學政,重修白鹿洞書院
光緒九年(1883年)因為奉旨校對《穆宗毅皇帝聖訓》而議敘,以示獎勵,被授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當時法國侵犯中國屬國越南,陳寶琛與清流派領袖張佩綸力薦唐炯、徐廷旭擔任軍職。
光緒十年(1884年)上書光緒帝想要招募兵勇並參考西方的練兵方法訓練,條陳籌餉、選將、練兵、簡器四件大事,主張通過變化練兵的辦法達到強兵的目的,要根據實際情況任用人才,通過籌餉的方式讓練兵的事變得持久長遠。之後光緒帝提拔陳寶琛會辦南洋的事宜。

閑居福州

光緒十一年(1885年)應台灣巡撫劉銘傳之邀赴台。陳寶琛返回福建后,修葺先祖的賜書樓,並且修建滄趣樓。自此,他閉門讀書、賦詩、寫字。
光緒徠二十五年(1899年)任鰲峰書院山長,以大量培養人才,推廣教育為目標,曾倡導設立東文學堂、師範學堂、政法學堂、商業學堂。主持高等學堂的時候,陳寶琛派遣法、政、商、工、農等科的學生前去日本留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任福建鐵路總辦,主持修築漳廈鐵路,又出任福建高等學堂監督,深感學務繁忙、力不從心。於是,他邀集省城士紳座談,倡議成立全閩教育商榷機構,大家一致贊成;當年十一月閩省學會(此乃福建教育總會的前身)宣告成立,陳寶琛被公推為會長。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陳寶琛的主持下創立全閩師範學堂(今福建師範大學)。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溥儀登基后,陳寶琛首發為“戊戌六君子”昭雪之議,奏請降旨褒揚。為溥儀皇帝授讀三年,備受恩寵。

末代帝師

陳寶琛
陳寶琛
宣統元年(1909年)奉召入京,擔任禮學館總纂大臣。
宣統三年(1911年)在毓慶宮行走,任宣統帝溥儀的老師,賜紫禁城騎馬。繼任漢軍副都統、弼德院顧問大臣。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遜位,后仍追隨溥儀。命修《德宗實錄》。
民國初年仍留戀故宮裡的遜清小朝廷,表現出他深受傳統忠君報恩思想的影響。
民國二年(1913年)命陳寶琛主修《德宗實錄》。
民國十年(1921年)修成《德宗本紀》,授太傅。
民國十二年(1923年)引薦鄭孝胥入宮。

晚年逝世

民國十四年(1925年)溥儀至天津,陳寶琛亦移居天津隨侍。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病逝,享年87歲,歸葬福州。

為政舉措


軍事

陳寶琛
陳寶琛
陳寶琛在中法戰爭之前於光緒八年(1882年)四月初十日上書的《陳越南兵事折》中首次公開表述他對“越南問題”的看法。他說,越南之於滇粵,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也。”越南一旦淪為法國的殖民地,那麼中國西南邊疆“滇粵水陸處處逼於他族”。他還認為,法國控制了越南以後,緊接著就會與中國“爭隙地、責逃人、廓上岸”。且法國“志在蠶食”、“求取無厭”。陳寶琛已預見到了法國遲早要對中國挑起戰事,中法間的戰爭必然會爆發。
光緒九年(1883年)再次提醒清政府:主張在越南問題上必須以強硬的態度堅決抵製法國的擴張野心。正是因為“越南淪”,中國西南邊疆將無安全可言,所以陳寶琛認為,“與其俟剝膚切近,籌邊防海左絀右支,何如乘黑旗之士氣猶張,阮氏之人心未去,舉義師以平其難,執條約以定其盟”。所謂“舉義師”,很明顯是包含著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主戰觀。
中法越南交涉時期和中法戰爭中,對解決衝突問題的主導思想是主戰,《陳越南兵事折》里所提出的“謀粵督”、“集水師”、“重陸路”三策,可以說是構成他日後軍事方面整體謀略的基調。

外交

中法戰爭期間針對清政府的外交明確提出了“聯與國”主張。他認為:“德、法、仇也,法豈須臾忘德哉?俄有釁,德無援,法始敢稱兵于越耳。法得越且復強,恐亦非德之利也。故中國欲拒法,則必聯德。”於是建議:“應密令使德大臣乘間說諸德之君相,曲與聯絡。一面促造德廠鐵船,多購毛瑟槍炮。時與德之官商往來款洽,以動法疑。德誠忌法而與我交固,足陰為我助,即不能得其要領,但令法軍心存顧忌,亦足分其勢而擾其謀。”
所謂“聯與國”,指出了兩點:(1)應當充分注意到德國與法國之間的矛盾,如果法國因佔據越南強大起來,這是德國所最擔心的,因此德國勢必同中國聯合,暗中援助中國以遏製法國;(2)在外交上廣泛造成中國與德國關係密切的輿論,即使中國與德國實際上未能聯合,也使法國產生很大的疑慮,不能集中精力對付中國。陳寶琛對“中國欲拒法,則必聯德”的分析及其主張,說明他已經注意到在外交中要利用矛盾。
儘管陳寶琛“聯德拒法”的以夷制夷外交手段並未在實際中得以實施,但它畢竟反映出,陳寶琛的這一靈活外交策略,是存在著可行性,以及有其現實意義的。

教育

陳寶琛全家福
陳寶琛全家福
1895年福州永泰鄉賢力鈞利用開辦銀元局的贏利,創辦了蒼霞精舍。
1897年又增加日文科,稱“東文學堂”,聘請陳寶琛任董事兼總理。戊戌變法后,福建各地紛紛提出興辦中、小學堂,可新式教育的教員特別缺乏。當時的閩浙總督同陳寶琛協商,欲將“東文學堂”擴充為官立全閩師範學堂,全力培養新式教育的師資力量,以解燃眉之急。陳寶琛慨然應允,並出任學堂監督(校長)。

個人作品


《滄趣樓詩集》《滄趣樓文存》《滄趣樓律賦》
《南遊草》《陳文忠奏議》《滄趣樓聯語》

家庭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父親陳承襲
母親林氏
妻子王眉壽
二弟陳寶瑨
三弟陳寶璐
四弟陳寶琦
五弟陳寶瑀(早夭)
六弟陳寶瑄
七弟陳寶璜(是陳寶琛的異母弟)
姐妹陳伯芬
 姐妹陳芷芳
兒子陳懋頤(早夭)
兒子陳懋復
兒子陳懋艮
兒子陳懋需
兒子陳懋隨

後世紀念


故居

陳寶琛故居
陳寶琛故居
陳寶琛故居位於福州市郊螺洲鎮店前村,也稱“陳氏五樓”,佔地面積4113平方米。“五樓”依建築時間依次為“賜書樓”、“還讀樓”、“滄趣樓”、“北望樓”和“晞樓”。“賜書軒”由陳寶琛的曾祖父陳若霖始建,用以收藏皇帝御賜圖書,後來宣統皇帝又賜了許多書給陳寶琛,“賜書軒”改為“賜書樓”。
"陳氏五樓"於1983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6月完成修復的滄趣樓、還讀樓、北望樓和晞樓以及鐵石桿、疊廊等,都已煥然一新。

墓地

陳寶琛墓位於福州市馬尾區君竹村西300米登龍嶺,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坐東北向西南,如意字形,四級墓坪,封土頂如覆釜,前立墓碑,碑文:“清晉太師太傅陳文忠公墓。

人物評價


陳三立:沆瀣之契,依慕之私,幸及殘年賞小聚;運會所遭,輔導所系,務攄素抱見孤忠。
蔣廷黻:雖非洋務派但不反對洋務事業,雖主張"中學為體",但並不排斥西學。他不僅主張中西學問相通,新舊文明相益,而且在倡導西學、引進西技方面躬親實踐、殫精竭慮。法國進攻越南的時候,士大夫階級大半主張以武力援助越南。張佩綸、陳寶琛、張之洞諸人特別激昂。
范啟龍:陳寶琛雖然沒有到戰爭前線跟法國侵略者對陣,但他對中法戰爭卻十分關心,發表了許多有益的見解,也充任了防法抗法的會辦南洋事宜大臣,頗著辛勞。他與中法戰爭的關係不可謂不深。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演員備註
1987《末代皇帝》黃自強電影
1988《末代皇帝》吳雪電視劇
2013《末代皇帝傳奇》魏宗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