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佩綸的結果 展開

張佩綸

晚清名臣

張佩綸(1848年11月24日一1903年2月4日),字幼樵,號簣齋,直隸豐潤齊家坨(今河北唐山市豐潤區)人。晚清時期名臣,安徽按察使張印塘之子,近代才女張愛玲祖父。

同治十年(1871年),中進士,授翰林院侍講。早年任職京城,自任“清流”。署任左副都御史,以彈劾大臣而聞名。中法戰爭初起,力主抗戰,以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防事宜,兼署船政大臣,馬尾戰敗后,被奪職流放張家口。甲午戰爭期間,被彈劾干預公事,遷居南京。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病死於南京,終年五十六歲。著有《澗於日記》。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張佩綸肖像
張佩綸肖像
字幼樵,一字繩庵,又字簣齋。直隸(現河北)豐潤人。
少年就學時,反應敏捷,數千字文章一揮而就。
同治九年舉人,十年中進士,十三年授編修。
光緒元年(1875年),大考翰詹時,名列二等第三,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因目睹外患日深,“累疏陳經國大政”,慷慨好論天下事,與張之洞陳寶琛等同為當時的清流主將。旋丁內憂,入李鴻章幕。

清流黨人

張佩綸舊照
張佩綸舊照
光緒五年至七年(1879-1881年)丁母憂期間,入李鴻章幕,在天津參觀海防工事,參議海防事務。守制期滿復職后,多次上疏批評朝政,彈劾大臣,將戶部尚書王文韶參奏罷免。
光緒八年(1882年),署左副都御史,剛剛上任,立即彈劾罷免失職官員數人,上下震悚。由此成為“得名最遠,招忌最深”的清流黨人。次年五月,晉陞侍講學士。
從光緒元年至十年(1875-1884年)間,共上奏摺、奏片127件,其中彈劾大臣和直諫的達三分之一。時,中法爭執已起,張佩綸上疏請求發展水師,設南北洋水師四鎮以防備;招致劉永福黑旗軍以增強兵力。清廷討厭他阻礙和議,命他到陝西辦事。回京后,在總理衙門行走,一再在對外交涉中據理力爭,與外國政府的無理要求針鋒相對。
光緒十年(1884年),恭親王奕訢等人被西太后清理出軍機處和總署,張佩綸企圖挽回,由此與清廷意見相左,加上朝內樹敵過多,在政治上失勢。恰逢中法關係緊張,被派往福建會辦海疆事務,后又署船政大臣。7月15日,法軍艦侵入馬尾港后不加戒備,8月23日,法艦發起進攻,福建水師覆滅,馬尾船廠被毀。與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被褫職遣戍。
光緒十一年(1885年),下旨將張佩綸從嚴發往軍台效力贖罪,遣戍察哈爾察罕陀羅海、張家口等地。
光緒十四年(1888年)獲釋,復入李鴻章幕。中日甲午戰爭期間,被劾“干預公事”,旨令回原籍,遂遷居南京。

辭官病逝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當聽到八國聯軍攻陷大沽口的消息后,張佩綸急得“咳血升許”,“累畫勤王和戎之策”。次年2月,李鴻章保薦其隨辦和約,張北上入李幕,但對官銜辭而不就。和約告成后,李鴻章復保薦張佩綸,清廷以四品京堂起用,張佩綸又堅辭不就。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七日,病死於南京,終年56歲。

主要成就


藏書著述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后,北上以編修佐辦和議。因在對俄態度上與李鴻章意見不合,旋返南京,自此稱病不出。在朝中任職時,經常到北京琉璃廠書肆觀書,其“澗於草堂”藏書樓,藏書豐富。前妻朱班香乃“結一廬”主人朱學勤之女,朱瀓早逝后,其80櫃藏書歸於他。
仿照《四庫全書》之例,編撰有藏書目錄《管齋書目》《豐潤張氏書目》,著錄書籍600餘種,有宋抄本、影宋影元抄本不少。辛亥革命前後,其藏書開始散出,宋教仁于右任等民國元老曾得到書籍多種,其中宋教仁得書百箱,運至北京,宋教仁去世后,藏書散佚。
著有《澗於集》《澗於日記》等。

學術成就

張佩綸學問淵博,當時與張之洞並駕。畢生致力於研究《管子》,擅長奏議,著有《澗於集》《澗於日記》。仿照《四庫全書》之例,編撰的藏書目錄有《管齋書目》《豐潤張氏書目》,著錄書籍600餘種,其中有宋抄本、影宋影元抄本不少。與李菊藕合寫了一本食譜與一部武俠小說。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妻子朱芷薌原配
邊粹玉繼室
李菊藕繼室
長子張志滄早夭
二子張志潛
三子張志沂即近代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的父親
女兒張茂淵

史籍記載


《清史稿·列傳·卷二百三十一》趙爾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