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白鹿洞書院的結果 展開

白鹿洞書院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

白鹿書院建築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築,白鹿洞書院為五組院落中第三組,位於欞星門院東,紫陽書院西。白鹿洞書院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方位格局上布局考究,為大四合院建築;建築材質結構主要為石木或磚木結構,以明、清建築為主,屋頂為人字形硬山頂。白鹿洞書院有御書閣、明倫堂、白鹿洞和思賢台等建築景點。

1988年1月13日,包括白鹿洞書院在內的白鹿書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包括白鹿洞書院在內的廬山作為“世界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觀,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被評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於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並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白鹿洞書院與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商丘應天書院、河南登封嵩陽書院,合稱為“中國四大書院”。后又與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江西鉛山的鵝湖書院、江西南昌的豫章書院,並稱為“江西四大書院”。
新中國成立后,白鹿洞書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各級政府先後撥巨款進行三次大的維修,再度興盛。195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截至2012年,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白鹿洞書院[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白鹿洞書院[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涉在此隱居讀書,渤養一頭白鹿“自娛”,鹿通人性,跟隨出人,人稱“神鹿”。這裡本沒有洞,因地勢低凹,俯視似洞,稱之為“白鹿洞”。后李渤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為紀念他青年時代在此讀過書,廣植花木,建亭、台、樓、閣以張其事。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辦“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與金陵秦淮河畔國子監齊名,學者爭相往之。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視書院教育,御賜《九經》等書於書院,因有朝廷重視,地方官史予以重視,書院得以發展。
1179年(南宋淳熙六年),理學宗師朱熹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率百官造訪書院,當時書院殘垣斷牆,雜草叢生。朱熹非常惋惜,責令官員,修復白鹿洞書院,並自任洞主,制定教規,延聘教師,招收生志,劃撥田產,苦心經營。當時著名的哲學家陸象山也來到白鹿洞書院講過學。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教規》影響後世幾百年,其辦學的模式為後世效仿,傳至海外的日本、南韓及東南亞一帶,白鹿洞書院譽享海外。
1217年(寧宗嘉定10年),朱熹之子朱在以大理寺任“知南康軍”,興復書院,邀請李燔去白鹿洞;
1218年(寧宗嘉定11年)4-5月間,同學黃干、胡泳等10多人來廬山交遊,建流芳橋,李燔與黃干、陳宓一起講學《乾》、《坤》二卦,后郡守邀請李燔擔任白鹿洞書院堂長;
李燔擔任堂長后,白鹿洞書院達到鼎盛,各地學者雲集,“講學之盛,它郡無比”。
元代末年,白鹿洞書院被毀於戰火。
明代最早的一次維修為正統元年(1436年),以後還有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年間的維修。
進入清代,白鹿洞書院仍有多次維修,辦學不斷。19世紀末期,中國的政治、經濟發生急劇的變化,出現了教育改革的熱潮。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變法,改書院為學堂。白鹿洞書院於光緒二十九年停辦,洞田歸南康府(今九江市廬山市)中學堂管理。清末宣統二年,清廷廢白鹿洞書院名稱,改稱江西省高等林業學堂。書院於1903年停辦。
辛亥革命以後,書院遺址曾遭火災,藏書大部分損失。
民國七年(1918),康有為曾題寫《白鹿洞書院》橫額,書院也偶有修整,但終又日益頹壞。國民黨軍官訓練團曾一度佔用書院院舍。
抗戰時期,又遭到日本侵略軍的破壞,合抱大樹毀壞甚多。抗戰勝利后,蔣介石曾表示白鹿洞書院由當時設在南昌的中正大學接管,作為中正大學的永久校舍,但這個計劃並未實現。
新中國成立后,白鹿洞書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各級政府先後撥巨款進行三次大的維修,再度興盛。195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鹿洞書院最盛時,有360餘間建築,屢經興廢,今尚存禮聖殿、御書閣、朱子祠等。據悉,我國歷代創建的大小書院,有7000餘所。但因時久境遷,世事滄桑,保留至今的書院極少,像白鹿洞書院一樣保留和修復得如此完好的書院,更是屈指可數。書院內,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樓閣,古樸典雅;佳花名木,姿態各異;碑額詩聯,比比皆是。這充分體現了古書院攻讀經史、求索問道、賦詩作聯、舞文弄墨的特色。院內最引人入勝的是“慎思園”兩側的碑廊,明清兩代的石刻甚多,現仍存一百餘塊。有朱熹所書“白鹿洞學規”及歷次修建銘記,有許多讚譽書院和讚美風光的詩文題詞,內容頗為豐富。其中令人讚歎不絕的是紫霞真人用蒲草書寫的《游白鹿洞歌》,有如龍飛鳳舞,躍然壁上。這紫霞真人,江西吉水人。很有才華,26歲中了狀元,任明朝翰林院的編修官。后因上書得罪皇帝,被革職還鄉。此後,精心考圖觀史,探究天文地理,尤以地圖學貢獻卓著。他繪製的《廣輿圖》,是我國最早的分省地圖。他酷愛實地考察,自述說:“每聞人談名勝,輒生羨心,即數千裡外不憚跋涉,歸田以來,此興益濃”。他曾拄竹杖游到白鹿洞,飽覽勝景,激情滿懷,便向書院書生借筆抒情。大家見他像個乞丐,不予理會。紫霞真人便采扎蒲草,臨壁而書《游白鹿洞歌》曰:“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視人世煙雲重。我欲攬秀色,一一青芙蓉。舉手石扇開半掩,綠鬟玉女如相逢。風雷隱隱萬壑瀉,憑崖倚樹聞清鍾。洞門之外百丈松,千株盡化為蒼龍。駕蒼龍,騎白鹿,泉堪飲,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黃庭石上讀。”繪出了白鹿洞的幽美之境。

建築特色


書院坐北朝南,為幾進幾齣的大四合院建築,布局相當考究;從建築材質結構看,書院建築多為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禮聖殿、朱子祠、御書閣、明倫堂坐落在樓閣庭院。

主要建築

書院大門
書院大門是一座雙層飛檐單門,門上高懸明正德年間李夢陽手書的“白鹿洞書院”橫額。門前古樹垂蔭,溪水輕吟。由近及遠依次排列著五個高大的院門,由此構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兩至三進。
先賢書院
白鹿洞書院[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白鹿洞書院[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白鹿洞書院第一個院落為先賢書院。主要景觀有院門、二門、丹桂亭、碑廊、朱子祠、報功祠等。先賢書院由中門分為前後兩進。院門上懸有李時達手書“先賢書院”橫匾。門左又有中央政治局委員李鐵映手書“朱熹紀念館”金字黑漆豎匾。前院闢作一個花圃。
朱子祠
朱子祠為先賢書院主要建築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應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請,南康知府張象文創建此祠專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畫像石刻,左有張象文《文公朱子專祠碑記》,右有《白鹿洞書院教條》碑刻。作為朱熹紀念館,室內還陳列《朱熹生平事迹》共九部分。
報功祠
報功祠位於朱子祠西,原稱先賢祠。曾先後祀李渤、周濂溪、程頤、程灝、張橫渠、陳了前、陶靖節、劉西澗父子及其他有功於白鹿洞書院之諸先賢。作為紀念館,祠內陳列《白鹿洞書院史展覽》共五部分。
欞星門院
欞星門院位於先賢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第二個院落。主要景觀有欞星門、泮池、狀元橋、禮聖門和禮聖殿。這一組院落由禮聖門闢為前後兩進。
欞星門
欞星門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為南康知府何溶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康知府蘇葵重建。原為木構建築,後由知府周祖堯改為六柱五門的石坊。欞星石坊是白鹿洞書院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禮聖門
禮聖門原稱先師廟門、大成門。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遷浙東提舉,出資30萬囑南康知軍錢聞詩修建禮聖殿,次年由新任知府朱端章開工興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提學副使邵寶以顏體書“正學之門”。
禮聖殿
白鹿洞書院[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白鹿洞書院[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禮聖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宋徽宗又尊孔子為“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者。禮聖殿是書院祭祀孔子及其門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師孔子行教立像,原為唐代吳道子摹繪。上懸清康熙御書“萬世師表”匾額,像下有石龕、石香爐、石花瓶等。後壁有朱熹手書“忠、孝、廉、節”四字。殿中左右神龕有線雕“四聖”石像: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於、亞聖孟子。殿旁兩側神龕還有十二賢(又稱十二哲)線雕小石像。
白鹿書院
白鹿書院位於欞星門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第三個院落。主要景觀有院門、御書閣、明倫堂、鹿洞、思賢台等。白鹿書院門樓重檐灰瓦,檐下花崗岩石額上由趙朴初題寫“白鹿書院”四字。門內又是一個小院,東西各闢出一排廂房,廊柱卜有詩聯。西廊柱聯:“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東廊柱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院中設六邊形石桌一張,桌下石柱刻有精緻的浮雕獅子滾繡球、猛虎下山、奔馬以及狼嚎圖案,石桌周圍另設六個青石鼓墩。
御書閣
御書閣又名聖經閣、聖旨樓。始建於南宋,現閣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南康知府葉謙、知縣毛德琦重修,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閣中先後藏有朱熹奏請宋高宗御賜《九經註疏》、《論語》、《孟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賜《十三經註疏》、《廿一史》、《古文淵鑒》、《朱子全集》等書。
明倫堂
明倫堂又名彝倫堂。明正統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學僉事蘇葵重建。明倫堂原為書院講堂,是白鹿洞書院中的重要場所。堂內現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寫的《御書閣碑記》。
白鹿洞
白鹿洞書院[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白鹿洞書院[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白鹿洞書院最初沒有洞,有人認為這是一件罕事。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刻湛若水《心性圖說》於碑屏、《四勿總箴》於洞壁。呂棺撰《新辟白鹿洞記》。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才置石鹿於洞中,井作《石鹿記》。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參議葛寅亮認為不應開洞置鹿,於是將石鹿從洞中取出埋於地下。1982年,維修禮聖殿時發現石鹿,又重新置於洞中。這是一尊跪式石鹿,雙耳直豎,神態機敏。在雕刻上刀法簡練,線條柔和。這尊石鹿是書院儀存的明代實物。
思賢台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築思賢亭,並作《思賢亭記》。思賢台依山而立,為全院的最高點。
紫陽書院
紫陽書院位於白鹿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四個院落。主要景觀有門樓、崇德祠、行台等。這一組院落,因朱熹別號為紫陽,故名為紫陽書院。花崗岩門樓上,由馮友蘭先生題寫“紫陽書院”四字匾額。全院由中門分為二進。前院兩側有碑廊,總稱為白鹿洞書院東碑廊。
碑廊
前院中有翰墨雲集的西碑廊,碑廊中有修建記文、洞規教義、詩詞歌賦、遊記題詞等各色字碑。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是紫霞真人手書的《游白鹿洞歌》。相傳明萬曆年間,一位身著麻衣芒鞋的道人云游至白鹿洞。飽覽這裡的山川景物之後,信手采一把蒲草,在院牆上寫下這首長歌,落款是紫霞真人。學子們聞聲趕來,只見牆上游龍舞風,墨色燦然,卻不見道人的蹤影。人們盛傳,這紫霞真人就是明嘉靖年間的頭名狀元羅洪先,因為他棄官后雲遊四方,晚年隱居廬山。
崇德祠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書院志》同治十年(1871年)補刊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崇德祠頭門三間,祠東添建號舍四間,祠后老新八間,今改三重共九間。”1989年,重修為凹字形平房。
行台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書院志》同治十年補刊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行台前頭門三大間”。1989年重修,現為四柱五間的長方形平房。行台現用作“白鹿洞書院歷代名人蠟像陳列館”,其中陳列“李渤與白鹿”、“朱熹與生徒切磋”等神態逼真的蠟像群。
延賓館
白鹿洞書院[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白鹿洞書院[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延賓院位於紫陽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最後一個院落。原主要建築有延賓館門、憩齋、逸園、貫道門、春風樓等。延賓館建成於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江西提學僉事李齡出資建館。當時的洞主胡居仁作《延賓館記》,文中記述白鹿洞書院盛況,“好古學義之士,自公卿以至岩穴之賢,來游是洞者接武聯鑣”,於是李齡建立延賓館,熱情款待四方來客。延賓館最北端的春風樓,為歷代洞主著述下榻之處。
獨對亭
獨對亭在延賓館東南,左翼山下,這裡西對五老峰,下臨聖澤泉,崖石峻峭,澗水湍急。原為北宋丞相李萬卷校勘書籍之所,因此又稱為勘書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提學副使邵寶為紀念朱熹,在此擇地建亭,取名獨對亭。
枕流橋
獨對亭東行數十步,貫道溪在這裡遽然劈為兩支。溪上石橋獨立,橋下溪流出峽,飛湍陡絕,大石橫枕。由此,巨石名為枕流石,石橋名為枕流橋。峽門中水石相激,怒若飛霆,激起而噴,若煙若霞,這是書院中一處勝境,稱為小三峽。
流芳橋
貫道溪出峽口向東,迂迴流山南折而下。山上原有六合亭,山下跨溪有流芳橋,又稱濯纓橋。朱熹知軍時所建。流芳橋面對五老峰,溪流紺潔。最初小橋無名,宋嘉定十—年(1218年)四月,南康知軍陳宓與張琚、羅思、姚鹿卿、張紹、潘柄、李燔、胡泳、繆惟一等會講洞中,歌頌朱熹之芳澤,並特別將橋名為“流芳”。陳宓在橋北刻“流芳“兩字,又在橋東石壁上刻《流芳橋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流芳橋圮塌。此後,經過多次修建。現橋為解放后重修。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山下,山南景區東北端,緊靠九星公路旁,距廬山市區9公里。

氣候

白鹿洞書院所處地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熱量充足,氣溫年交差小,降水豐沛,但季節變化較大。

文化活動


歷史淵源

相傳書院的創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李渤。李渤養有一隻白鹿,終日相隨,故人稱白鹿先生。後來李渤就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舊地重遊,於此修建亭台樓閣,疏引山泉,種植花木,成為一處遊覽勝地。由於這裡山峰迴合,形如一洞,故取名為白鹿洞。宋朝書院講學之風盛行。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和學界名流陸九淵等曾在此講學或辯論,這裡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2000年開始,白鹿洞書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國書院論壇》,每年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

學規

《白鹿洞書院學規》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為學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於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

詩句

《白鹿洞書院》——朱熹
昔人讀書處,町疃白鹿場。
世道有升降,茲焉更表章。
矧今中興年,治具一以張。
弦歌獨不嗣,山水無輝光。
荒榛適剪除,聖謨已汪洋。
亦有皇華使,肯來登此堂。
問俗良懇惻,懷賢增慨慷。
雅歌有餘韻,絕學何能忘。

歷史地位

白鹿洞書院以其悠久的辦學歷史,深遠的文化影響而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在中國教育和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對外交流

宋朝書院講學之風盛行。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和學界名流陸九淵等曾在此講學或辯論,這裡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2000年開始,白鹿洞書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國書院論壇》,每年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2010年8月下旬韓國書院聯合會常任理事朴成鎮一行來白鹿洞書院進行訪問。9月下旬黎華應韓國紹修書院之邀,代表白鹿洞書院赴韓進行為期一周的學術交流,並與之締結為友好書院。2011年6月中旬韓國紹修書院回訪白鹿洞書院,開展祭拜孔子、朱子等活動,並用韓文吟唱《白鹿洞書院揭示》。8月上旬邀請朱熹後裔、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朱茂男偕夫人來院進行文化學術交流。8月中旬日本興讓館高等學校理事長井上數馬一行應邀,參觀白鹿洞書院並進行學術交流。

延伸研讀

其他三大書院
應天書院、嵩陽書院、嶽麓書院與白鹿洞書院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很高的學術地位。
應天書院位於河南商丘,因商丘(古名應天)為首都開封(汴梁,又稱東京)的陪都而著稱於世。前身為睢陽書院,是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創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應天書院為府學,稱為“應天府書院”,並正式賜額“應天府書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為南京,成為宋朝的陪都,應天書院又稱為“南京書院”。慶曆三年(1043年),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同時也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座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經過歷時變遷,應天書院多次被毀,2007年商丘市籌資1920萬元對中國北宋時期四大書院之首的應天書院進行修復。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組成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陽書院建制古樸雅緻,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五進,廊廡俱全。嵩陽書院因其獨特的儒學教育建築性質,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歷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嵩山地區自古就是儒家學派活動的重要地區,這裡有嵩陽書院、潁谷書院、少室書院、南城書院、存古書院,其中最顯赫的為嵩陽書院。“書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名。山色溪聲留宿雨,菊香竹韻喜新晴。初來豈得無言別,漢柏陰中句偶成。清乾隆皇帝出巡中州”敘述了乾隆皇帝一生唯一一次巡視河南,在登封閱視嵩陽書院、致祭中嶽廟,並登臨嵩岳,親筆繪製《嵩陽漢柏圖》,成為嵩陽書院一段佳話。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嶽麓山下,目前是湖南大學的一部分。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鍊的人文精神。1988年,嶽麓書院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本科生於淼漪3年多來,每次走過書院的大門,心裡都會默念一遍門口的楹聯。嶽麓書院經宋、元、明、清四朝,歷時千年,弦歌不絕,一代代人才從這裡走出。今天,嶽麓書院的師生們在這座古樸的千年庭院里,兼顧“為學”與“修身”,致力於繼承古老書院教育傳統,將其融入現代教育發展,走出一條傳統和現代兼容並蓄之路。

保護措施


書院
書院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對白鹿洞書院進行保護和維修。1959年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設置作為學術研究機構的白鹿洞書院建置;1990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截止至2012年,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