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豫章書院的結果 展開
- 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
- 豫章書院修身教育專修學校
豫章書院
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
豫章書院,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其原址位於南昌市象山南路口東書院街8號內,現為南昌市第十八中學所在地。始建於南宋,先後以理學祠、孝廉堂、書院等形式出現,清代為江西省城書院,為古代江西學術思想傳播、人才培養的著名官學機構。
豫章書院
豫章書院
書院在清朝初期恢復了當初的辦學規模,招生對象不再局限於南昌府轄地,開始選拔江西各府、州、縣、廳學之生員俊秀者入學。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改名為“理學名賢祠”。康熙三十一年(1692)巡撫馬如龍重建,聘南昌進士熊飛渭為山長,選江西各府、州、縣、廳學之生員俊秀者入學。五十六年(1717)官方再次重建,而且布局有所不同,右為講堂,左為祠堂,面向全省選拔數百名學子讀書其中;第二年(1718),康熙皇帝御書“章水文淵”四字門額賜予書院,使書院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其後的雍正、乾隆也對書院予以了充分的重視。江西巡撫陳宏謀與郝碩則從院規與院舍兩方面下了較大的功夫。由於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以及政府的重視,豫章書院在清中葉發展到達頂峰:名師雲集、藏書豐厚,成為當時全國聞名遐邇的大型書院之一。道光(1821—1850)及同治(1862—1874)時期,豫章書院在規模與藏書量方面得到了繼續擴展。晚清,受西學東漸觀念的影響,光緒(1875—1908)初,一度改為舉人書院,名曰“孝廉堂”,堂稱“孝廉書院”,並立有《孝廉書院碑記》,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江西省大學堂”。1949年以後,一度改作南昌大學工學院、洪都大學。
豫章書院
豫章書院沒有像白鹿洞書院那樣知名的理學大師朱熹主持講學,但其肇基者羅從彥卻是朱熹敬重的祖師爺。羅從彥師從二程嫡傳弟子楊時,而朱熹的父親朱松和李侗皆師從羅從彥,而朱熹又遵父命師從李侗。朱熹對祖師爺可謂讚美有加,他曾說:“龜山(楊時)倡導東南,游其門者甚眾,然潛思力學,但仲素先生(羅從彥)一人而已。”豫章書院以羅從彥為二程第二代弟子而引以為豪,朱熹亦以與祖師爺的特殊師承關係而繼續前行。
朱熹雖然不是在豫章書院主持講學,但淳熙年間其亦多次親臨講學,同時其“論敵”、心學創始人陸九淵亦當仁不讓,多次前往宣揚自己的學術思想。這種“君子和而不同”的共存現象對豫章書院產生了持續而深遠的影響。再加上當時宰相、朱熹好友、理學名流趙汝愚的多次蒞臨講學,更使豫章書院蓬蓽生輝。多位重量級人物的多次講學,促進了豫章書院學術和教學的繁榮昌盛,成就了其與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白鷺洲書院齊名的省內著名書院。
明朝王陽明(今南昌有陽明路紀念之)是心學的最為重要的繼承和發展者,為了傳播心學,他亦多次在豫章書院講學,其時推崇王陽明心學的羅洪先、鄒守益相繼在豫章書院講學或任山長,培養了科舉盛行背景下的大批有用人才,創造了繼南宋后豫章書院的再次輝煌。南昌一著名採茶戲《方卿》即佐證了豫章書院在當時江西人心目中的重要作用和崇高地位。
豫章書院
還有,豫章書院是在真正意義上第一個努力實現“走出去”的一大書院。較之於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白鷺洲書院,豫章書院一個顯著特徵就是真正走出了江西,在其他地區落葉生根,使江西文化走出了江西。歷史上只有一個白鹿洞書院,只有一個鵝湖書院,只有一個白鷺洲書院,但由於豫章羅氏族人與江右士子的努力推廣,歷史上建有2000多個豫章書院,最著名的豫章書院有四家,分別為江西豫章書院、貴州豫章書院、福建豫章書院和廣東豫章書院。后三家豫章書院都源自於江西豫章書院,與江西豫章書院一脈相承。江西豫章書院由豫章羅氏所建,後由於社會的動蕩、家族的變遷,豫章羅氏家族開始從江西遷徙。不管遷徙到何處,他們都把“豫章”作為自己的故園和精神的家園。不管遷徙到何處,他們都把建立豫章書院作為羅氏家族的頭等大事。這不僅在江西書院史上,而且在中國書院史上,也算是獨樹一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