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
河南省鄭州市縣級市
登封(Dengfeng),隸屬河南省鄭州市,古稱陽城、嵩陽,位於中原腹地,中嶽嵩山南麓,轄9個鎮、3個鄉、3個街道,299個行政村、44個城市社區,總人口73萬人 。
登封歷史厚重、文化燦爛。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定都陽城,即今登封告成,“登封”、“告成”則因公元696年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大功“告成”而得名,頒布詔書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金代將兩縣合併為登封縣。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登封縣撤縣設市。登封市境內的少林寺是中國功夫的發源地和佛教禪宗祖庭,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中嶽廟是五嶽之中規模最大的道觀,嵩陽書院則是北宋鴻儒程顥、程頤兄弟講學之所,是宋明理學的發源地之一,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周公在嵩山測量天文,安放日晷,登封為古京師洛陽的東部屏障之一。
西漢武帝劉徹游嵩山,正式設立崇高縣。
隋大業初年(605),改為嵩陽縣。
公元696年,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大功“告成”而得名,頒布詔書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
金代,將登封縣、告成縣兩縣合併為登封縣。民國前期,屬河洛道。
登封
民國後期,屬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所洛陽縣。
建國初期,屬鄭州專區。
1954年,鄭州專員公署遷開封,改稱開封專區。
1958年,登封縣劃歸鄭州市。
1961年,登封縣劃歸開封專區。
1970年,專區改稱地區。
1983年,開封地區撤銷,登封縣劃歸鄭州市。
1994年5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登封縣撤縣設市。
登封市位於鄭州市西南部,地理座標為:北緯34°35’~34°15’,東經112°49’~113°19’。東臨新密市,西接伊川縣,南與禹州市、汝州市交界,北與偃師區、鞏義市毗連。全市東西長58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1217平方公里。
登封
登封市地形複雜,北有嵩山山脈,南有箕山、熊山山脈,均為東西走向,地勢由南北向中間逐漸降低為丘陵河川,依地形大致可分為深山、淺山、丘陵和平地,深山約佔流域總面積17%,淺山佔30%,丘陵佔36%,平地佔17%,丘陵坡度多在6°以上,有石質型丘陵和黃土覆蓋型丘陵兩種,多為南北走向。
登封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2297小時,年均溫度14.2℃,極端溫度分別為40.5℃和-15.1℃,全年大於0℃的平均年積溫為5178.8℃,無霜期238天,年均降水量614毫米,四季分明,溫差大,常年乾旱少雨,降水量多集中在6-8月,佔全年降水總量的33.8%。
通過登封市區的有三條小型河流:少溪河、書院河及五渡河。
登封市水資源總量2.4億立方米,人均390立方米,是我國人均佔有量的1/7。地表水資源1.5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資源量0.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資源可利用量1.1億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44.6%。
登封
登封水資源有限,呈逐年下降趨勢,且水體有一定的污染。登封市沒有入境水,地表水主要指降雨形成的徑流。地下水的分佈規律為淺層地下水。嵩山基底的岩石形成於地球發展的早期階段,是那時候大量火山運動、岩漿活動的產物。岩性主要由震旦紀花崗岩、片麻岩及部分石英岩。由於岩性堅硬、完整,裂隙不發育,造成該地區深層貧水。淺層水的含水層為山前洪積物,含水層厚度為2~5m。同時受季節影響較大,遇乾旱季節地下水枯竭。
2007年二類森林資源清查資料,全市林業用地面積85.74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46.9%,其中有林地面積49.79萬畝,疏林地0.99萬畝,灌木林地面積4.43萬畝,未成林造林地9.85萬畝,宜林地13.13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為27.3%,活立木總蓄積量159萬立方米。
登封區內沉積地層分佈廣泛,與其相關的沉積礦產資源豐富,所有礦產幾乎全是沉積或變質礦產,其中以煤、鋁土礦為主,其次為石灰岩、白雲岩、粘土礦、硅石礦、鐵礦、磷礦、玉石、建築石料等,內生礦床少,有銅、鉛、水晶、花崗岩和醫用麥飯石、藥石等。
登封市境內先後發現和探明的礦種有40餘種,包括鋁、鐵、金、銀、鉛、錫、鈮、鎵、鉭、煤、磷、灰岩、硅石、重晶石、鉀長石、水晶、白雲岩、花崗岩、玉石、油石、瑩石、雲母、石棉、耐火粘土、瓷土、粘土、麥飯石、藥石、焦寶石、石料、黃鐵礦、大理石、板料、石英、蛇紋石、滑石、蛭石、葉蠟石等。其中金屬礦產10種:黑色金屬鐵,有色金屬鋁、銅、鉛、錫四種,稀有金屬鎵、鋰、鈮三種,貴金屬有金礦和銀礦兩種;非金屬礦產27種:包括特種非金屬水晶、雲母、石棉三種;冶金輔助材料熔劑用白雲岩、石灰岩、硅石、螢石四種,葉蠟石七種,耐火絕熱石棉、蛭石、耐火粘土三種,建材水泥原料有大理石、花崗岩、灰岩、粘土四種,工藝美術材料玉石一種,陶瓷玻璃原料石英、長石二種,能源然料煙煤、無煙煤兩種,藥用礦石麥飯石、嵩山藥石兩種,礦泉水一種。
2017年,登封市生產總值640.4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90931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8:54.0:43.2;固定資產投資464.3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7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1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63元。
登封
2013年,新增鄭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5家,帶動農戶7.8萬戶。新增核桃、金銀花、芥菜等特色種植4.7萬畝,經濟作物面積達到35萬畝;新上龍山養殖、鑫泰牧業等規模化養殖項目15個,畜牧業實現產值9.2億元;新上農產品加工項目5個,完成銷售收入3.5億元,其中,投資3.5億元的有盼頭光伏農業項目竣工投產。發放小糧倉1萬套。新增農村土地流轉面積1.3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萬畝,完成水庫除險加固15座,治理河道23.2公里。實施易地搬遷扶貧項目1814戶6730人。投資2.32億元的白沙水庫抗旱應急飲水工程開工建設。
2013年登封市確立了“3322”的產業布局,即3個產業聚集區、3個專業園區、22個鄉鎮特色產業園。2012年以來,各產業集聚區(專業園區、鄉鎮特色產業園)累計完成投資172.7億元,佔三年行動計劃的55.4%;安置群眾就業5.1萬人。
重點推進148個億元以上重點項目建設,總投資1122.7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79.7億元。其中,省市重點項目:包括投資86億元的中天廣場城市綜合體等28個重點項目,總投資378.6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3.1億元,1-9月份完成投資48.1億元,占年度目標的90.6%。登封市本級重點項目:包括投資50億元的登封文化創意園、投資11億元的登電集團儲能設備等12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734.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26.6億元,1-9月份完成投資92.6億元,占年度目標的73.1%。
2013年登封市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203個,3700名城鎮求職人員實現就業再就業。城市“低保”和農村特困戶救助工作紮實開展,累計發放城市“低保”金475萬元、農村特困戶救助金649萬元。發放救助金136萬元,資助貧困學生14924人。人民群眾生活條件持續改善,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47億元,比年初增長2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598元,增長16.6%;城鄉市場進一步繁榮,全市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6.5億元,增長17%。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成功舉辦了“登封國家高新技術暨國際投融資項目對接洽談會”,簽訂合資、合作意向88項。全年全市接待中外遊客238萬人次,創歷史新高。第三產業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增加值24.6億元,增長13.8%。
登封市現有少林醫院、市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市第三人民醫院、中醫院、水利醫院、三康醫院等10家綜合醫院,1家醫學教育機構——登封市衛生學校,1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登封市衛生防疾站。各鄉鎮區辦均建有衛生院,各行政村、居委會均建有衛生所,其中,大冶、唐庄等9個鄉鎮建成了高標準的鄉級衛生院,徐庄、宣化等12個鄉鎮統一配備了醫療設備,並建成了45個村級標準化衛生所。
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完成4所鄉鎮衛生院改造和100個村級定點衛生室建設。
登封市現有小學145所,初中27所,有登封市第一高級中學、登封市實驗高中、登封市嵩陽高中、登封三中、登封五中、登封六中等普通高中8所,有登封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登封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等各類中等職業學校9所,聾啞學校1所。全市在校學生達13萬人,教職工10102人,專職教師7000餘人。
科普活動廣泛開展,被命名為“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不斷加強,投資1843萬元,對中小學危房進行改造,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登封市共申報專利604件,現已獲得授權的專利284項,登電集團國家級實驗室通過驗收,躍博電器等8家企業建立了鄭州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行產學研對接,與中科院、上海交大、鄭州大學等8家院校、科研機構共簽訂技術合作協議、意向42項,許多科研成果在登封轉化為生產力,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登封市建成鄉鎮文化站6個、農村文化大院136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7個,並被命名為全國“大禹文化之鄉”,嵩山根雕等8個項目入選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版了內容豐富、史料詳實的《登封市志》,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三館”建設進入規劃論證階段。
登封市市區面積59平方公里,市區東西主幹道有少林大道、中嶽大街、南環路、北環路,南北主幹道有少室路、嵩陽路、西商埠街、東商埠街、守敬路。有迎賓、嵩陽、大禹、武林、怡中等5個城市公園,並在市區東轉盤、東橋頭、雞鳴街等建有9個街頭小遊園。城市建設用地面積15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4.14平方公里,公共設施用地2.74平方公里,道路廣場用地2.55平方公里,綠地4.85平方公里。建設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2.3萬平方米。嵩陽街道辦事處社區服務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鄭煤集團安置小區、白坪搬遷安置小區、車輛修配城、農貿市場正在緊張施工中。小城鎮建設進展迅速,4個鄉鎮建有專業商貿市場;東金店鄉順利撤鄉設鎮,更名為東華鎮,成為登封第8個建制鎮;徐庄鎮被命名為國家衛生鎮,大金店鎮、宣化鎮、告成鎮則成為省級衛生鎮。
登封位於省會鄭州、洛陽、焦作、平頂山、許昌之間,形成了“一小時快速交通圈”,國道207、省道316、323、237穿境而過,鄭少洛、永登、禹登、鞏登高速縱橫交錯,登封鐵路與京廣、隴海、焦枝鐵路幹線相連,汝登、鄭州機場至登封高速及鄭登快速通道正在建設,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交通網路形成了登封優越的區位優勢。
截止2007年底,我市共有公路648條,全長177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條66.3公里;國道1條40公里;省道3條117公里;縣道4條87.3公里;鄉道38條333.2公里;旅遊、工業專用公路15條53.9公里;村道585條1074.9公里。公路等級達到高等級公路66.3公里,二級公路181.1公里,三級公路210公里,四級公路773.6公里,等外公路542公里。全境土地面積1220平方公里,公路網密度達1.45(含城市道路為1.51)公里/平方公里。已形成以市區為中心,高速公路向東可直達省會鄭州與全國交通樞紐相通,向西、向南可直達地級城市洛陽市和許昌市,二級公路可通往周邊所有縣市區及我市17個鄉、鎮、區、辦的14個,其餘3個均三級公路通達,全市307個行政村全部通上柏油路或水泥路。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是全球最大的山地實景演出,由鄭州市天人文化旅遊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3.5億元人民幣,演出項目投資1.15億元人民幣。先後被評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中國創意城市-城市文化名片”、“2008中國創意產業先進單位”,並在全國“最美的五大實景演出”評選活動中,獲得了網路投票第一名的成績,成為中國實景演出的扛鼎之作和河南文化旅遊“新名片”。
項目選址在距登封市西十公里的待仙溝,距少林寺七公里。主要表演舞台為一片峽谷,山呈豎狀排列,近、中、遠景層次分明,峽谷內有溪水、樹林、石橋等,構成實景表演的要素。整個演區面積近三公里,演出最高點1400米,為全世界最大的實景舞台。觀眾席由曲折的木廊和廟宇形態的建築構成,與自然景觀和諧。觀眾席內放置蒲團。觀眾將坐在蒲團上觀看演出,是劇場的一大特色。蒲團坐席設定二千七百個(分普通席與貴賓席)。
周公測景台和登封觀星台是“天地之中”宇宙觀形成的最直接、最具說服力的證據,其價值得到國內外專家一致高度認可。周公測景台最早是西周(約公元前1037年)為測日影定地中而建的土圭,唐代(公元723年)在其舊址仿舊制建成了留存的石圭測景台。觀星台為元代(1276年)天文學家郭守敬所建,是當時27個天文觀測站的中心觀測點,見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歷》的測量演算歷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觀測天象的建築之一。周公測景台和登封觀星台充分驗證了”天地之中”的信仰,是科學、宗教與政治相互作用的產物。
登封
佛教
中國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ShaolinMonastery),位於河南省登封嵩山五乳峰下,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祖庭。由於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有少林寺院、塔林、達摩洞、初祖庵等景點,更擁有傳承千年的少林“禪、武、醫”文化。少林寺因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號稱“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在唐朝時期就享有盛名,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民國時期被軍閥石友三幾乎焚毀殆盡,后重整重修。現任方丈是釋永信。少林寺景區是國家旅遊局首批5A旅遊景區,並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道教
中國道教著名宮觀——登封嵩山中嶽廟,位於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它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布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1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2010年8月1日審議通過,將“天地之中”8處11項歷史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和中嶽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台。
登封芥絲採用生長於嵩山之少室山下的莖用芥菜,洗凈後用機器加工或人工的方法切成薄片或者細絲,加入作料小火炒制而成,辛辣味美,有養胃利消化之功效。
麥飯石茶杯
在世界地質公園的嵩山腳下,蘊藏著一種與人體血液中丰度吻合度驚人的稀土元素和四十餘種人體必需的活性元素所組成的神石——麥飯石。千餘年來“麥飯石膏”醫療眾疾,繕生救死,逢凶化吉,駐色延色,麥飯石神奇功能於一九八九年通過了國家地質礦產部鑒定。
少林禪茶
少林寺自古禪、武、醫同宗一源,享譽於世。現傳茶道,聲名最彰者,當屬禪宗茶道。禪茶相傳始於達摩,傳說當然並非信史,只是表明茶人對禪宗精神的認同,少林禪茶雖引渡眾生無數,卻千年而不顯,如味入水,內隱於僧人的山林修持,外隱於眾生的日常生活,而一脈相通的正是禪宗精神。禪宗禪、少林禪、本是生活禪。為提升少林禪茶的品位,打造精品“少林禪茶”,也是機緣成熟,2005年10月,少林寺選擇普洱茶原產地優秀企業西雙版納隆昌茶業有限公司特製以普洱茶為原料的“少林禪茶”。
嵩山茶水
嵩山佛茶是大法王寺的特產,是寺內方丈釋延佛大師根據名貴中草藥的藥理功能,研製出對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保健飲品。佛茶主要成份:有大法王寺院內一千九百多年歷史的古老銀杏樹的銀杏葉,有主產於嵩山的金釵、首烏、靈芝、玉竹、絞膠藍、黃芪、鬼針草及青藏高原珍貴的冬蟲夏草等十幾味名貴中草藥配合上等茶葉,精心加工配製而成。對人體有活血化瘀、補氣補血、防癌抗癌、清熱排毒、調解陰陽、降低血脂、安神醒腦、生津養顏、增強人體免疫力、防病治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獨特功能。嵩山佛茶是現代人們生活中最理想的保健飲品,也是饋贈親友最佳的健康禮品。值得一提的是:嵩山佛茶經眾僧“佛事加持。”
登封炒刀削麵
刀削麵,原本是山西特色主食,現如今也成為登封民眾的主食之一。登封刀削麵是在山西刀削麵的傳統製作方法的基礎之上進行加工而成的。其主要特色就是:炒。先把大蔥或蒜苗等青菜爆炒,再將清水煮好的刀削麵過水放入炒好的青菜里炒均勻,味道以麻、辣為主。食時根據個人嗜好加入陳醋口味更佳
燜子
燜子是流行於登封東部的一道特色菜肴。相傳,清代時登封名人、禮部右侍郎加禮部尚書銜的景東揚幼時家貧,過年時因無錢買肉,其母親在煮好的骨頭湯秫入粉芡,並加入肉末、粉條、五料,遂熬制而成了燜子這種風味小吃。因景東揚的影響,這種小吃風行於登封東部及鄰近縣市。特別是大冶鎮幾乎家家都會做。
少林寺素餅
少林寺素餅配方十分講究,它來源於少林寺祖傳膳食秘方,由少林寺釋延教大師監製。所用原料酥油是台灣產的純素酥油。素餅低糖,不含脂肪,食後有迅速補充體能之功效。嵩山少林寺是舉世聞名的禪宗祖庭,也是少林派拳術的發源地,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素食真正的發展也是從佛教傳入中國后開始的,寺廟和素食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登封焦蓋燒餅為圓形麵餅,餅的兩面都有脫了殼的芝麻。烤出來是焦黃髮亮,故稱焦蓋,焦蓋可以掀起,味道甘香酥脆,細嚼起來鬆軟柔嫩,與焦蓋一起咀嚼,風味十足。
登封市境內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分佈於登封市嵩山腹地及周圍,含有世界文化遺產8處11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各類珍貴文物6700多件。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歷經周朝、漢朝、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五代、宋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綿延不絕,構成了一部古老的中原地區上下3000年形象直觀的建築史,是中國時代跨度最長、建築種類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代建築群,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的真實體現。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以其高超的建築學成就,代表了我國古代建築制度的初創和形制典範,集中體現了人類傑出的創造力,具有世界性價值,以“天地之中”為基本理念的廟、闕、寺、塔、台和書院等集中體現了中國各代的禮制、宗教、科技、教育等建築學成就,代表了我國傳統文化3000多年的精華,是佛、道、儒三教的源頭,也是三教集大成之地,是為中國多元文化的載體和典範。
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圍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中嶽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台)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少林寺
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常住院東西寬120米,南北寬300餘米,佔地面積約36000平方米,保存明、清建築多座。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天竺僧人跋陀落跡傳教而敕建少林寺。因寺院坐落於少室山林之中而得名。1963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寺中歷代建築遺存、碑刻、壁畫是少林寺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研究華夏歷史、文化、武術、宗教、建築、書法、雕刻、美術乃至寺院與域外文化交流等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少林寺馳名在於禪,更在於拳。“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寺是中國功夫的搖籃,少林功夫博大精深,以剛、猛、勇、疾著稱,少林拳始創於北魏,盛行於唐、宋、元、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經了1500多年的磨礪,集眾家之長,汲諸派之精,剛柔並濟,獨樹一幟。
登封
初祖庵位於少林寺常住院西北一座龜背形山上,始建於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是宋代人為紀念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而營建的紀念建築。庵院中軸建築有山門、大殿和千佛閣,以及大殿後東側的聖公聖母亭、西側的面壁亭等。除大殿為北宋所建外,其餘皆為明、清以後重修。另有宋、金以後碑碣40餘品。初祖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大殿為北宋所建外,其餘皆為明、清重修。大殿梁架結構、斗拱比例和細部做法等都可與宋《營造法式》的記載相印證,在木構、石雕等方面的技法甚至可稱為孤例。
塔林
塔林位於少林寺常住院西約300米,是少林寺歷代高僧的墓地,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按照佛教葬儀,寺僧圓寂后,佛徒們根據其佛學修養、佛教地位、生前威望及其經濟等情況,建造層級和高矮大小不同的墓塔,以示功德。少林寺塔林是我國現有數量最多的墓塔群,面積2.1萬多平方米。現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磚石墓塔共228座,塔上大多有石質或磚質塔銘,塔林內還有碑刻14品。它被譽為“古塔藝術博物館”,是綜合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雕刻藝術發展史和宗教發展史的實物資料庫。
少林寺塔林座座古塔昂然聳立,千姿百態,形象各異,形似參天巨木,勢如茂密森林。塔林保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7個朝代的古塔228座,有單層單檐塔,單層密檐塔,印度窣堵波塔和各種喇嘛式塔等。
太室闕
太室闕位於中嶽廟天中閣前600餘米處的中軸線上。它是中嶽廟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闕,是太室祠的象徵性大門。闕是一種裝飾性建築,在中國是道路之門,禮儀之始。太室闕始建於東漢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與少室闕、啟母闕並稱中嶽漢三闕。漢三闕是中國山嶽祭祀建築實物的可溯之源,是僅存的國家級祭祀建築用闕,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室闕鑿石砌成,分結構相同的東西兩闕。闕身的畫像內容有車騎出行、馬戲、倒立、鬥雞、舞劍、人捉鴟鴞、鯀、樓閣、羊頭、熊、玄武、虎、犬逐兔、朱雀等,藝術風格渾樸古拙,氣勢深沉,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藝術創作上的輝煌成就。由太室闕和中嶽廟構成的禮制建築群,整體歷史價值無與倫比。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祠廟建築群空間處理的優秀範例,也是古代山嶽崇拜的歷史見證。
少室闕
少室闕是漢代少室山廟前的神道闕,位於登封市區西嵩山少室山下,始建於東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前後。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少室闕東西兩闕相對如門,是少室山廟的象徵性大門。少室闕壁遍布雕刻畫像,現保存完整的有60餘幅,內容豐富多彩,反映了我國漢代的民俗風情,特別是蹴鞠圖,為現代足球運動起源於我國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佐證。少室闕銘文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和漢字演變的寶貴資料。少室闕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實物見證,也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之一。
少室闕其結構與太室闕基本相同,闕身保存較完整的畫像有60餘幅,內容主要包括車騎出行、宴飲、擊劍、狩獵、犬逐兔、馴象、鬥雞、蹴鞠、鴟鴞、羊頭、鹿、虎、鸛鳥哺雛、馬技、月宮、常青樹等。
啟母闕
啟母闕是漢代啟母廟前的神道闕,位於登封市東北太室山萬歲峰下,建於東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建築構造和太室闕大致相同。啟母闕東西兩闕相對如門,是啟母廟的象徵性大門。啟母闕闕身也是遍布雕刻畫像,現保存較完整的有60餘幅,內容豐富,反映了我國漢代的民俗風情及神話傳說。啟母闕的銘文為篆書,堂溪協撰寫,是漢代書法難得的精品,歷來為金石家所關注。啟母闕是古代祭祀啟母的重要實物見證,也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建築的典範之一。
啟母闕的結構和太室闕相同,闕身畫像內容主要有幻術、馬技、騎馬出行、雜技、馴象、郭巨埋兒、夏禹化熊、果下馬、狩獵、虎逐鹿、駝、雙蛇、日輪、龍、虎等。啟母闕在三闕中銘記保存最好,銘文為篆書,堂溪協撰寫,字體俊逸剛勁,具有較高的價值。
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嵩山太室山南麓黃蓋峰下登封市區東部。四周群山環繞,風景秀麗。始建於秦(前220~前207年)。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劉徹游嵩山時,令祠官大加修建。現存廟制為明代所定,大部分為清順治至乾隆時按《工部營造則例》官式作法重修的面貌。中嶽廟院佔地面積約117000餘平方米,是中國五嶽之中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組古建築群,現存殿宇、樓閣、宮亭、台廊、碑樓等建築400餘間,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嶽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最高級別的禮制建築群。中嶽祭祀建築不僅影響中國五嶽中其它四岳祭祀建築形制的形成,而且深刻影響了國家政權祭祀河瀆的建築規模和布局方式。中嶽廟是五嶽中保存最完整、現存規模最大的道教廟宇和皇家園林。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於登封市區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內,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塔平面十二邊形,由基台、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高36.78米。嵩岳寺塔系用青磚和黃泥漿壘砌而成,且灰縫皆不岔分,歷經1480多年的風雨侵蝕,不酥不鹼,堅韌如初,巍然屹立,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光輝典範。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嵩岳寺始建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為宣武帝的離宮,后改建為佛教寺院。嵩岳寺塔是中國最早的、創造性採用筒體結構的、唯一平面為12邊形的古塔。嵩岳寺塔雖歷經1400餘年高的藝術水平,同時也表現出了高超的造塔技術,成為高層筒體結構的先驅,堪稱世界上最早的筒體結構建築。
會善寺
會善寺位於登封市區西北6公里處的太室山南麓積翠峰下,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善寺最初為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離宮,后改建為閑居寺,隋文帝時先稱嵩岳寺,又賜名會善寺。唐代盛極一時,且高僧輩出,如凈藏禪師、道安禪師、普寂禪師、一行和尚等皆名譽天下。武則天游幸嵩山時,曾至會善寺,拜高僧道安禪師為國師,並稱之為老安國師,賜此寺名為安國寺。五代後梁時曾一度廢毀。宋開皇年間(945~975年)再次重修佛殿。元、明、清均有整修。今寺範圍包括常住院、戒壇遺址、古塔及寺內碑碣等。寺西山坡上原有唐代名僧一行創建的琉璃戒壇,是當時全國僧人受戒中心三大戒壇之一。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坐北朝南,東、北、西三面峰巒環拱,溪水圍合,南面開闊平緩,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嵩陽書院初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稱嵩陽寺,隋大業八年(公元612年)更名為嵩陽觀,作為道士的煉丹之地。唐高宗、武則天曾兩次以嵩陽觀為行宮,加以營造,並更名為奉天宮,中唐時還曾一度更名為天封觀。宋景祐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書院后,賜額更名為嵩陽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始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成為宋理學的發源地之一。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鼎盛時期,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書院保持了清代建築布局,南北長128米,東西寬78米,佔地面積9984平方米,現存清代建築25座。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有配房和西院敬義齋等建築。現保存有東魏以後石刻15品、古樹14株等文物遺存。嵩陽書院格局緊湊,功能完善,作為中國最早的傳播儒家理學學說、祭祀儒家聖賢和舉行考試的書院,對儒學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對研究我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標本意義。
觀星台
觀星台位於登封市區東南12公里的告成鎮,東西寬37米,南北長150米,佔地面積5550平方米,北依嵩山,南望箕山,處潁河之濱,同周公測景台、周公祠組成一座完整的院落。院內複製安裝各種天文儀器十多種。觀星台是我國現存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天文台,世界上著名的天文建築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星台創建於元世祖至元13年至16年(公元1276-1279年),距今己有730多年的歷史。郭守敬、王恂等經過多年的辛勤觀測和推算,終於在至元十八年(公元l281年)編製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歷》。與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使用的陽曆《格里高利曆》的精確度相當,但《授時歷》比《格里高利曆》早三百年。觀星台是一座高大的磚、石結構建築,由台身和量天尺組成,台身形狀是覆斗狀,其作用是“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觀星台不僅保存了我國古代圭表測影的實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測影以來測影技術發展的高峰,它反映了我國天文科學發展的卓越成就,對於研究我國天文史和建築史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觀星台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觀測天象建築之一。
2017年12月24日,登封入選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
2019年7月19日,入選中國百強縣。
2019年10月30日,登封被授予“省級森林城市”稱號。
2019年12月6日,入選“2019年綜合競爭力全國百強縣(市)”。
2019年12月28日,入選“2019年全國製造業百強縣(市)”。
2020年1月9日,被確定為2018年度河南省健康城市建設排名第一位。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夜經濟繁榮百佳縣市。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4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命名為“河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20年8月,入選“2020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
2020年11月13日,入選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水利部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市、區)名單。
2020年12月,入選“第四批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單位”名單。
2021年7月,位居2021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第5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