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學

哲學範疇

“洛學”北宋洛陽以程顥程頤兄弟為首的學派。二程同受業於周敦頤,他們提出了"理"的哲學範疇,認為理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還認為理是"天理",乃人類社會永恆的最高準則,並以此闡釋封建倫理道德,把三綱五常視為"天下之定理"。洛學有“宋興伊洛,元大蘇門,明清衍於睢水”之說。

洛學介紹


洛學以儒學為核心,並將佛、道滲透於其中,旨在從哲學上論證"天理"與"人慾"之間的關係,規範人的行為,維護封建秩序。二程洛學是保守的和唯心的,但也包含有辯證法因素。他們提出"萬物莫不有對","動靜相因,物極必反",承認事物是相互制約、發展變化的。洛學奠定了宋明理學的基礎,在中國哲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後,宋代的朱熹、陸九淵,明代的王陽明,又在二程開闢的方向上發展了理學。宋明理學是宋代之後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理論基礎和精神支柱,而二程洛學則開了理學之先河。《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今睢縣行政公署為清之洛學書院,然本明袁尚書可立故宅也。”

歷史地位


二程洛學,是新儒學經過舉創而走向繁榮的北宋時期的最高階段,也是北宋到南宋在學統傳遞上的主流學派。
朱熹稱北宋理學奠基時期的代表人物,為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和司馬光六先生。當其時,六大家並世而立。周敦頤創濂學、張載創關學,邵雍和司馬光有其象數學,二程洛學一時與諸學並存。但是,歷史發展,斗轉星移,諸學發生很大變化。周敦頤、邵雍之學,為社會潮流所裹挾,成為新儒學由草創到繁榮的中介橋樑;張載關學也由興盛趨向衰落,其著名的氣說、人性理論,則被洛學改造后吸收。
相比之下,唯獨洛學雄風剛健,在諸學之中拔俗超群,既承接了新儒學草創期的積極成果,又融會了並世諸學精華。因其深刻的內省精神和頗為精緻的邏輯體系,滿足了北宋社會的需要,而形成為北宋理學的頂峰。
二程洛學中,程顥、程頤的學問,又分別創立和代表了兩大學術方向。南渡之後,程頤的理論,由朱熹完成,世稱程朱理學;程顥的理論,則由陸九淵發展,至明代王陽明完成,世稱陸王心學。在二程時代,尚未分辨為兩大學派,僅呈現為二程兄弟間學術趣旨的某些不同,到了南宋朱熹與陸九淵的思想大論戰,遂使兩大學派形成,成為當世知識社會中最為突出的不同依歸。
二程洛學,以天理概念為其哲學體系的邏輯起點,最後確立起存理去欲的社會生活價值原則,形成一套較前人更為成熟的理學理論。這一理論,適應了北宋中期之後,由社會經濟政治發展所導致的利益關係變化和社會等級關係矛盾的新形勢,為趙宋王朝長治久安,奉獻了一套政治倫理的價值理論。它一旦為封建政權所認識,便會登上統治思想的寶座,這一點已為南宋之後的封建史所證明。同時,二程洛學,又是北宋社會理學思想的總結和升華,這一點則為南宋理學所體認,並確定為理學發展的既定的方針,被朱熹和陸九淵從兩個方向推進和發揚光大。

創始人


程顥(1032- 1085年)字伯淳,謚號純公,學者尊為明道先生。
程頤(1033- 1107年)字正叔,謚號正公,學者尊為伊川先生。二人為同胞兄弟,河南伊川人。他們並稱為二程,因長期在洛陽講學,他們的學派稱洛學。二程是宋代理學的奠基人。
二程洛學,程顥理學經謝良佐,傳張栻,后在陸九淵處凝結成心學一派(此是馮友蘭之觀點),牟宗三認為程顥之學後由胡宏(胡五峰)發明,至劉蕺山再顯;程頤之學,則由楊時傳其弟子羅從彥,羅從彥傳李侗,由李侗傳朱熹。《宋元學案。山學案》稱:獨龜山(楊時)之後,三傳而有朱子,使此道大光,衣被天下。可見,程頤理學,中經楊時、羅從彥、李侗,在朱熹處集得理學大成。一般認為宋明理學只有程朱與陸王兩系,而牟宗三認為還有胡(五峰)劉(蕺山)一系,但是此系與心學系統基本一致,故而後合流於陸王,然從源頭看,實是三系。雖朱熹學問流傳較廣,但是牟宗三認為得孔孟真旨的乃是陸王一系,朱熹乃是“別子為宗”(以上參見牟宗三《心體與性體》)

洛學傳人


程門四先生

程徠門四先生,是對北宋大儒程顥程頤門下四名學有成就的弟子的合稱。《宋史》最早在介紹謝良佐時列出這一合稱。
謝良佐(1050~1103),字顯道,蔡州上蔡(河南上蔡)人,人稱 上蔡先生。神宗元豐八年進士,知應城縣,徽宗時監西京竹木場,坐口語下獄廢為民,記問該瞻,稱引前史,至不差一字。謝良佐創立了上蔡學派,是心學的奠基人、湖湘學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學的發展史上起到橋樑作用。
楊時(1053—1135),字中立,南劍州將樂(今屬福建)人。熙寧九年進士。歷官瀏陽、餘杭、蕭山知縣,荊州教授、工部侍郎,高宗時,官至龍圖閣直學士致仕,優遊林泉,以讀書講學為事。東南學者,推為“程學正宗”朱熹、張栻的學部,皆出於時。學者稱為 龜山先生。卒謚文靖。
游酢(1053~1123年),字定夫,建州建陽長坪人,學者稱 廌zhì 山先生,謚文肅。少穎悟,過目成誦。初與兄醇俱以文行知名,所交皆天下士。程頤一見,謂其資可適道。后程顥令扶溝,設庠序,教人召酢職學事。元豐五年,登進士,調蕭山尉,改博士。以便養,求河清縣。范純仁守潁昌府,辟府教授,純仁入相,復為博士。歷知漢陽軍、舒、濠三州而卒。
呂大臨(1040~1092),字與叔。其先汲郡(今河南衛輝)人,后移居京兆藍田(今陝西藍田),學者稱 玉溪先生。先投張載,后投二程求學,無心仕途,最後以門蔭得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呂大臨一生著述甚豐,由於有關關學方面的著述大多失散,只留下《考古圖》十卷傳世,也正因為如此,才凸顯了呂大臨在金石學上的影響和地位。實際上,無論是學術經歷,還是學術成就,呂大臨都首先應該是理學家和關學大師,然後才是金石學家,它的金石學研究是為其論道考禮的經學研究服務的。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謚文,又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家境窮困,自小聰穎。紹興十八年進士,歷高孝光寧四朝。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世稱“考亭學派”,亦稱考亭先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

洛學之作


《洛學編》4卷。清湯斌撰。此書記述了漢至明中州地區理學名儒的生平事迹及其學術思想,是考證介紹產生於洛陽的二程洛學淵源及其傳承關係的著作,是部人物傳記專集。作者湯斌(1627--1687年),字孔伯,號潛庵,睢州(今河南睢縣)人,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官至工部尚書。師事孫奇逢,后又轉向程朱理學,另著有《湯子遺書》等。全書前編記漢杜子春、鄭興、鄭眾、服虔,唐韓愈,宋穆修。正編以宋儒為主記程顥、程頤,以下13人,附錄2人;元許衡以下3人,附錄1人;明薛碹以下20人;附錄7人,以示上下承接。今有《湯文正公全集》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