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三闕

河南鄭州市登封市的石雕藝術

漢三闕,又稱東漢三闕,即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腹地及周圍。

文物簡介


闕,是中國古代一種標誌性的禮制建築,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的禮制思想。
東漢三闕,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國家級禮制建築遺存,是研究建築史、美術史和東漢社會史的珍貴資料。嵩山東漢三闕,世界聞名,國之無雙,歷史學家為之驚喜,文物學家為之驕傲,金石學家倍加推崇,考古學家奉若珍寶,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漢三闕,始建於東漢,是中國1961年3月公布的首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太室闕是中國古建築國家級文物類1號保護單位,少室闕、啟母闕編號分別是2號和3號文物保護單位,足見國家對其保護的重視。專家建議,由於東漢三闕年代久遠,屬於瀕危稀缺文物,應把學術研究放在首位,儘快結束目前的半開放狀態,將其封閉保護起來。
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圍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中嶽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台)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文物構成


太室闕

太室闕
太室闕
太室闕是中嶽廟前的神道闕,建於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闕高3.92米,分東西兩闕,間距6.75米。太室闕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實物見證。由太室闕和中嶽廟構成的禮制建築群,整體歷史價值無與倫比。2010年8月1日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包括太室闕在內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8處11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太室闕由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組成,每闕又分正闕和子闕。闕頂用石塊雕成“四阿”頂(廡殿頂),闕身四面用減地平雕的技法,浮雕有百戲、狩獵、鬥雞、鋪首銜環等淺浮雕圖案60餘幅。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廟闕之一,對研究我國漢代建築史、繪畫藝術史具有很高的價值。

少室闕

少室闕
少室闕
少室闕為漢代少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始建於東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前後,少室山廟又稱少室祠、少姨廟。少室闕以青色塊石壘砌,建築構造和太室闕大致相同。闕通高3.75米,兩闕間距7.60米。
少室闕闕身分別浮雕狐逐兔、賽馬、蹴鞠、獸斗、鋪首銜環以及山水圖案60餘幅,反映了我國漢代的民俗風情。特別是蹴鞠圖,為現代足球運動起源於我國提供了有利的實物佐證。是研究漢代建設史、雕刻繪畫藝術史的實物史料,也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之一,它與太室、啟母闕合稱為“嵩山漢三闕”。

啟母闕

啟母闕位於登封市區北部太室路中段北側、萬歲峰下,是東漢時期人們為紀念大禹之妻,啟的母親而建在啟母廟前的神道闕。
啟母闕銘前十二行為題名,后二十四行為四言頌辭和仿楚辭體裁的賦,銘文記述了鯀、禹治理洪水情況以及漢朝的聖德等內容。除銘文外闕身還有浮雕圖案60餘幅,其中女子蹴鞠圖曾在1990年北京舉辦的亞運會上展覽,是現代足球運動的先祖。

建築藝術


漢三闕
漢三闕
所謂闕,就是建築在城門、墓門、宮門、廟門前的兩個相峙對稱的建築物,古時“缺”和“闕”通用,兩闕之間沒有橫額,作為道路使用。據《詩經》記載,這種建築物早在周代就有,闕的用途主要表示大門,它是象徵性的大門,城闕可以登臨遼望,察看敵情,宮闕和城闕因建置在交通要道上,懸掛布告、法令,昭示國人。廟闕也叫神道闕。
漢三闕
漢三闕
太室闕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建於東漢時期,闕身四面雕有人物、動物、建築物等50餘幅畫,形態生動,線條流暢。另有隸篆銘文,是研究我國歷史的寶貴資料,也是書法雕刻藝術中的珍品。
少室闕在登封市區西6000米處的少室山下,闕上銘文敘述了大禹在古時治理洪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啟母闕在萬歲峰下,是啟母廟前的神道闕。在闕的東北面,聳立著一塊幾丈高的石頭,名為“啟母石”。相傳大禹治水之事感動上蒼,玉皇大帝施展法術,讓禹成為一個開山鑿渠的大力士。

開放程度


鑒於東漢三闕的重要性和目前中國石質文物保護面臨的新壓力,專家建議對東漢三闕實行封閉管理,待文物監測、恆溫保護等技術手段完備時再對外開放。隨意的強光拍照、撫摸,盲目的打拓片,甚至人們呼出的二氧化碳,都會對石質文物造成損害。2011年8月,東漢三闕已啟動了保護工程建設,處於保護狀態,不向遊人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