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受戒的結果 展開

受戒

漢字詞語

受戒,佛教信徒出家為僧尼,在一定的儀式下接受戒律,接受佛教的戒條,是成為比丘的儀式,也是一種佛教制度。受戒是為了更好地修行。因不同教派對教義的理解不同,產生的戒條也就各不相同,大致上可分為五戒、八戒、十戒佛教信徒出家為僧尼,在一定的儀式下接受戒律。等,或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信奉大乘的漢地佛教僧尼還須受菩薩戒。凡受戒者不許破戒,但允許聲明舍戒還俗。破戒者要受到懲罰。如果遇特殊情況,也可以暫時破例開戒。為表示篤信佛法、虔守佛規,需受戒,即用戒香炙燒頭額或手腕,炙成3個、6個、9個或12個黑疤,越多表示越虔誠,戒期完畢,由傳戒者發給“戒牒”及“同戒錄”。

儀式簡述


受戒
受戒
凡皈依佛教的人都應受持戒律,以便更好修行。因不同教派對教義的不同理解,產生了不同的戒條。分為五戒、八戒、十戒、俱足戒等。或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出家者受持戒法后即成為正式僧尼。沙彌和沙彌尼必須受持十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不視聽歌舞,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上座系佛教比丘有227戒,比丘尼有331戒,此傳漢地比丘守250戒,比丘尼守348戒,藏傳佛教喇嘛持253戒。信奉大乘的漢地佛教僧尼還須受菩薩戒。凡受戒者不許破戒,但允許聲明舍戒還俗。破戒者要受到懲罰。如果遇特殊情況,也可以暫時破例開戒。為表示篤信佛法、虔守佛規,需受戒,即用戒香炙燒頭額或手腕,炙成3個、6個、9個或12個黑疤,越多表示越虔誠,戒期完畢,由傳戒者發給“戒牒”及“同戒錄”。

相關記載


1. 受訓戒。《漢書·薛宣傳》:“長吏莫不喜懼,免冠謝宣歸恩受戒者。”
《東周列國志》:“卻說宣王雖說勤政,也到不得武王丹書受戒,戶牖置銘;雖說中興,也到不得成康時教化大行,重譯獻雉。”
2. 佛教信徒出家為僧尼,在一定的儀式下接受戒律。唐 姚合 《贈盧沙彌小師》詩:“年小未受戒,會解如老師。”《五燈會元·鳥窠道林禪師》:“九歲出家,二十一於荊州果願寺受戒。”《西遊記》第六七回:“既如此說,都是受戒的高僧。”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二講:“朱士行,洛陽人,可能是中國第一個正式出家受戒的和尚。”

宗教含義


受戒(a1—Ihram)
伊斯蘭教朝覲儀式之一。為阿拉伯語“伊哈拉姆”的意譯。伊斯蘭教法規定,世界各地穆斯林朝覲者在進入聖地麥加前,必須在指定地點進行受戒,亦稱“戒關”。實系朝覲前必做的端正意念,凈身素裝的準備工作。朝覲者一進入“戒關”必須舉意並作大小凈,去常服,換戒衣。受戒后禮兩拜副功拜,即進入麥加禁寺朝覲。戒衣為兩幅未縫製的白布(亦稱“朝覲服”,婦女仍著素服),一幅稱伊扎爾(Izar)圍在腰間,一幅稱布爾代(Burdah)披在肩上,纏頭赤足。受戒后必須嚴守禁戒事項:戒修飾,戒房事,戒爭論,戒流血,戒狩獵,戒殺生,戒傷“禁地”草木等。朝覲者還要不斷高聲誦念“應召詞”:“我應召而來,主啊!我應您召喚而來。我應召而來,您是獨一的主宰。我應召而來,您是獨一的主宰。我應召而來,讚頌、恩慈和權力確屬於您,您是獨一的主宰”。歷史上,受戒地點教法規定有五:
1
1
東以匝提·爾勒格(Dhiti‘Irq)為伊拉克等地區朝覲者受戒之地,北以蓋勒乃·麥納則勒(Qarnaal-Manizal)為內志等地區朝覲者受戒之地,西以朱哈法(al-Juhfah)為敘利亞等地區朝覲者受戒之地,南以葉蘭蘭(Yalamlam)為葉門等地區朝覲者受戒之地,中以祖勒·侯萊法(Dhual-Hulayfah)為麥地那等地區朝覲者受戒之地。現由於交通工具的現代化,較遠地區的朝覲者,只要能受戒抵達麥加即可,受戒地點不限。伊斯蘭教法學家認為,受戒開始即標誌著朝覲者應召奔向真主,萬眾一心履行朝覲的各項功課。
佛教制度
凡皈依佛教的人都應受持戒律,以便更好修行。因不同教派對教義的不同理解,產生了不同的戒條。分為五戒、八戒、十戒、俱足戒等。或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
出家者受持戒法后即成為正式僧尼。沙彌和沙彌尼必須受持十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不視聽歌舞,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上座系佛教比丘有227戒,比丘尼有331戒,此傳漢地比丘守250戒,比丘尼守348戒,藏傳佛教喇嘛持253戒。信奉大乘的漢地佛教僧尼還須受菩薩戒。凡受戒者不許破戒,但允許聲明舍戒還俗。破戒者要受到懲罰。如果遇特殊情況,也可以暫時破例開戒。為表示篤信佛法、虔守佛規,需受戒,即用戒香炙燒頭額或手腕,炙成3個、6個、9個或12個黑疤,越多表示越虔誠,戒期完畢,由傳戒者發給“戒牒”及“同戒錄”。

同名小說


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
《受戒》是一篇飽含詩情的小說,表現的是純樸健康的人性之美。小說描寫的內容包括和尚們的宗教生活和民間的世俗生活兩部分。和尚們的宗教生活是充滿著人間煙火氣或者說世俗性的。聰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從小就確定要出家的。他的家鄉出和尚。當和尚對當地人來說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因為當和尚有很多好處,可以吃現成飯,可以攢錢,將來還可以還俗娶親。不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廟裡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滿了塵世的氣氛。荸薺庵的小和尚過著很清閑的日子,連早課、晚課也不做,只是敲幾聲磐,然後挑水、餵豬。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和尚中,大概只有一個老和尚最守規矩,他是吃齋的,但過年時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當家的”,掌管寺廟裡裡外外的俗務。二師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倆在廟裡過起了逍遙自在的小日子。三師父精明能幹,風流倜儻,能玩牌,會“飛鐃”,還長於唱山歌小調。這個廟裡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有人提起。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他們也舉行宗教儀式,可那歡快的場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時,“一場大焰口過後,也像一個好戲班子過後一樣,會有一個兩個大姑娘、小媳婦失蹤,——跟和尚跑了”。
在對和尚們的生活習俗作了充分的鋪敘后,作品又以小英子家為中心,展開了明麗的田園牧歌式的水鄉世俗生活畫卷。這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文明社會,人與環境自然和諧。小英子一家4口人,儘管性格不同,但都稟承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格。小英子熱情潑辣,心靈手巧,熱愛勞動。她和常往她家跑的明海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明海會畫花,小英子就把它們綉出來。他們共同勞動,一起薅草,車水,“扌歪”荸薺隨著歲月流逝,春去秋來,他們的心田裡漸漸長出了愛情的苗子。《受戒》這個題目是帶有反諷性的,“受戒”本來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門戒律的儀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時,兩個小主人公的愛情也走向成熟。明海在受完戒與小英子划船回家時,兩人表白愛情,把船划進了蘆葦盪。小說結尾處以寫景暗示了性的成熟。
作品中兩個部分的內容是相通的,具體的聯結就是明海的行動;不僅如此,兩個部分還互相印證,流貫著共通的精神--中國人的求生意志。《受戒》有著一種內在的歡樂,浸潤著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現世主義精神,令人想起《詩經》和古代樂府中那些歡快的民歌。這是一首人生的讚歌,讚頌了純樸健康的人性之美。
本文與 與《大淖記事》類似,《受戒》採取的是民間化的敘事方式,與民間文學常用的敘事方式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