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中信

中國畫家、藝術家

艾中信( 1915年10月15日~2003年12月28日),師從和追隨徐悲鴻、吳作人等第一代油畫大師,是我國的傑出畫家、藝術家。他提倡現實主義,主張創作立足於生活,是參與推進中國現代油畫的優秀先驅。艾中信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系主任、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等,代表作包括《崇文門外》、《雪裡送炭》、《紫禁城殘雪》等。

人物關係


人物簡介


艾中信(蘇文畫)
艾中信(蘇文畫)
艾中信,男,1915年10月生於上海。中央美術學院教 授。1936年考入中央大學藝術系。1940年畢業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國美術學院副研究員。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系主任、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編輯委員會主任等職。曾為上海《時代日報》編輯《藝術》雙周刊,並在《時代日報》及《民主》(周刊)發表 漫畫。
艾中信的著作主要有:《徐悲鴻研究》(上海人美出版社出版),《讀畫論畫》(海天出版社)等。《 崇文門外》、《 雪裡送炭》、《 紫禁城殘雪》"畫中有詩",被李可染評價為"中國油畫墨"。

大事年譜


《秋野》(1983)
《秋野》(1983)
1915年生於上海川沙縣。
194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藝術系並留校任教。
1943年任中國美術學院副研究員。
1945年任上海時代日報《藝術》雙周刊編輯。
1946年跟隨徐悲鴻任教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1958年古元、艾中信在街頭畫壁畫
1958年古元、艾中信在街頭畫壁畫
1950年北平藝專改名為中央美術學院,任教授一職。后歷任油畫系系主任、副院長。
1978年,艾中信與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黎莉莉結婚。
1986年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編委會主任。
2002年獲文化部頒發的“造型藝術創作研究”成就獎。
2003年獲中國文聯與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頒發的“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成就獎。同年12月逝世於北京,享年88歲。

個人作品


收藏
艾中信1940年代作品
艾中信1940年代作品
《 枕戈達旦》、《 紫禁城殘雪》、《 雪中送炭》由 中央美術學院收藏;
《 賣柑者》獲重慶抗戰美術展覽會青年獎,由中央圖書館收藏;
《 沙坪小景》獲重慶"第3屆全國美展"教育部獎;
《 通往烏魯木齊》由中國美術館收藏;
《紅軍過雪山》、《 東渡黃河》等被革命歷史博物館收藏;
《 憶嘉陵》由中國美術館收藏。
個人著作
主要有《徐悲鴻研究》,《讀畫論畫》、《油畫風采談》、《艾中信畫集》等。

創作歷程


早期創作

艾中信舊照
艾中信舊照
艾中信和很多同代藝術家一樣,他的足跡走過了從20世紀初到世紀末的途程,他的人生與藝術都與時世緊密地聯繫著。要全面認識這樣的藝術家,最好是先不要局限在其專 業身份上。在回望艾中信隱去的身影時,我們可以突出地看到,作為畫家,他是20世紀第二代中國油畫家的傑出代表之一,尤其是致力於推進寫實主義的一位先驅。
初期是20世紀40年代。艾中信畢業於中央大學在重慶時期的美術師範專業。曾與華君武同學,也已發表過漫畫作品,求學時已出版過炭筆速寫《四川的勞動者》。
1946年北平藝專師生合影(後排右一為艾中信)
1946年北平藝專師生合影(後排右一為艾中信)
1941年以所見嘉陵江邊素材畫了《賣柑者》一畫獲獎。他還畫了一幅江上的縴夫,經中國畫老師張書旂補景后參加了在當時蘇聯舉辦的戰時中國美展。由於他成績優秀,畢業時即留校聘為助教,3年後任美術學院副研究員,是在徐悲鴻、張書旂、呂斯百等多位良師的直接教誨下脫穎而出的佼佼者。
1946年,艾中信來到北方,以後他就以此為故鄉。在“師傅領進門”的良好狀態下,人生閱歷漸多,加以在上海認真閱讀了一批文藝理論書籍,使他在北平的幾年,藝術才能得到更出色的發揮。艾中信當時非常活躍,不但反覆抒寫著古城之詩,還有感於直接反映北方勞動者形象的必要而到京西門頭溝地區去生活。他畫當時的礦工,有一批珍貴的速寫,尤其他著意於沉重勞作下的童工形象,再三為之寫照,留下了油畫《背煤》等作品。

時代轉機

艾中信和吳作人在《雪原放牧》前
艾中信和吳作人在《雪原放牧》前
解放后,艾中信進入了創作的新天地。用他 自己評述中國寫實主義之路的話來說,是把現實主義轉入到革命的現實主義這個主流上面來了,而他是這一轉化的積極實踐者,但從中又顯示出了個人的特色,多以新時代的景物抒情敘事而自成一格。油畫寫生和素描速寫是他長期堅持不懈的創作方式與基礎,在十幾年間他能夠得心應手地發揮和積累。這時,艾中信
的藝術方法上出現明智的出路:他創造性地使用了“全景式風景”,這種樣式,構圖超寬幅,境界壯美,又把生活中的人事收集其中融為一體,可以說是一種敘事詩式的大風景,但又不僅是風景,而可以是現實生活的大塊文章,或是壯闊歷史的宏大敘事。在畫史上,我國古代繪畫中多有此體;西方的羅蘭(LORRAIN)、透納(TURNER)等畫家也有氣象恢宏的風景巨構。在我國現代油畫中,這種處理是作為一種獨創性的發揮而令人耳目一新的。顯然,這是他的風格技巧和才能在新生活的呼喚面前的產物。

嶄露頭角

艾中信
艾中信
他的第一幅嶄露頭角的大作是《通往烏魯木齊》(19 54)。那是國家大建設時期之始,他到甘肅烏鞘嶺一帶寫生,目睹神會,興奮不已,人民創建新業的局面正在到來。起初他還只想畫工地人物,並沒有想搞風景。
《側影》(1940)木板油畫
《側影》(1940)木板油畫
後來受石魯的啟發而悟到,傳統山水畫體裁在這裡正有用武之地。於是張開長幅,濃筆重彩地揮灑,使用傳統的“三遠”法,在高、平、深三個維度上伸展,用錯雜交織而有序的形色營造起他的畫中從未有過的宏大氣勢和壯美風光。不久艾中信又順著這條路子先後創作了兩幅長征中的雪山題材畫——《炮兵過雪山》和《紅軍過雪山》,以大風景手法指向革命歷史,與前畫相比體制略同而意象迥異。
在這個成功的方向上,艾中信的創作高潮一浪高過一浪。他接著創作了革命歷史畫《東渡黃河》(1959)和《夜渡黃河》(1961),這接踵而至的姐妹篇,被視為他的代表作之首。
歷史畫和革命歷史畫本來是美術史上常用的體裁,我們在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后可以看到昔日此風之盛。現在中國迎來了突發的興旺,畫家們普遍地被吸引著從事創作,尤其是油畫巨大的表現力正好用上,因此成為盛產的熱點。艾中信的才能在這裡得到了未曾意想到的發揮。
後來,艾中信創作的盛期因為“文革”中斷了。“文革”以後,艾中信重操畫筆,恢復創作,是為他的晚期階段。畫界中人大抵不曉得艾中信晚年的藝術狀態,實際上他一直在這樣努力著,大小新作不下百件,只是很少以之示人罷了。

個人擅長

“十張紙齋”晚畫會(右起:李宗津、吳作人、艾中信、孫宗慰)
“十張紙齋”晚畫會(右起:李宗津、吳作人、艾中信、孫宗慰)
在寫實主義領域內,艾中信的藝術特色總的說來是寫實中 的寫意。艾中信在尊重生活真實的基礎上,所擅長的寫生作品是心中感受與手下處理之間直接自如的轉化。而反覆經的大構件作品,則是努力抓住整體氣韻而讓有機的要點順勢凸顯出來。在這裡,難得有限的筆墨恰當地與通篇的大經營構成為整體通暢的和諧。寫實中的寫意屬於中國油畫在二十世紀中期很多人共同努力的一種創造性探索,其中包括艾中信獨到的成果。
艾徠中信的一生可謂“藝術成就了人生,人生豐富了藝術”。他的藝術作品透露著他的經歷,體現著時代感和濃厚的現實氣息,整個創作生涯大體可以概括為三個時期。
二十世紀40年代是他創作的初期,雖然當時處於戰爭的艱苦條件,但他利用簡陋的工具材料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其中有反映勞動者生活的油畫《賣柑者》,構思源於艾青的《青紗帳》一詩、歌頌游擊隊的油畫《枕戈達旦》、以及《沙坪壩小景》等。他還赴湖南安江抗戰前線寫生,作了《渡口》、《營地》、《焦土》、《日俘》等作品。
艾中信1950年代作品
艾中信1950年代作品
1946年,他隨徐悲鴻到中央美院的前身國立北平藝專任 教,並畫出了大批感受真切、格調文雅的油畫寫生,其中如《雪裡送炭》、《紫禁城殘雪》、《崇文門外》、《國於監》、《戴愛蓮線裝》、《雞冠花》等油畫都是這一時期的優秀代表作品。《雪裡送炭》、《紫禁城殘雪》表現冬日雪景,更是寓情於景,畫中有詩的傳世精品,李可染曾評價其為“中國油畫筆墨”。
靳尚誼評論說,艾中信的《雪裡送炭》(1947年)中,樸素的灰調色彩被畫得滋潤、透明、沉著,把一種親近的人情和空曠中的憂思揉在一起,生動感人,畫中有詩。《紫禁城殘雪》(1947年)則選取遠眺雪后陽光下的紫禁城場景,掩映於近景的綠樹之後的紫禁城,氣勢不凡,畫面大開大合,具有傳統中國畫的寫意意味。

輝煌階段

《塞外》(局部 )油畫 140x70cm 1988年作
《塞外》(局部 )油畫 140x70cm 1988年作
1950-60年代,是艾中信先生藝術生涯中最璀璨興旺的階段。在藝術的道路上,他進一步接近大眾,融入大眾的生活,廣泛遊歷,以藝術家的獨特視角感受所聞所見,名作迭出,技巧日臻成熟,作品多在寫生中完成的。他的人物畫善於捕捉人物的神色性情,獨具真情真味,如《母親》、《老艄翁》、《陝北姑娘》、《曬漁網》、《革命老人鄒文指》、《革命老人馬夏姬》等作品。其中《母親 》一畫表現的是自己的母親,畫中的母親是一副鄉下人的打扮——一身藍土布的衣裳,裹著灰色的頭巾,端坐著跟她的畫家兒子對話,慈母情深,樸素無華。
他的風景畫體現了藝術家心情的明朗曉暢,對新生活新社會的歌唱,題材包括石景山工廠的鋼花,山野間奔跑的列車,林場上的煙氣,烽火台殘牆上的記憶等,《炮擊金門》、《大鍊鋼鐵》、《鋼花》、《十三陵雷雨》、《麥秸垛》、《木材場》、《大興安嶺在望》、《瓦特堡》等作品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他1956年訪問東德的一批寫生,是意氣風發,對異國風物新鮮感受的產物,他自謂“寫生最勤快,收效最大,完成了寫生近百件”,自由自在,暢所欲畫。這一系列作品標誌著文中信作為寫意性的寫實畫家的成熟。

重要貢獻

《紫禁城殘雪》(1947)
《紫禁城殘雪》(1947)
艾中信對中國油畫的重要貢獻當屬革命歷史畫。他創造性 地使用了“全景式風景”的樣式,被美術界稱為“艾家祥”,即構圖超寬幅,集人物、現場與風景為一體,壯闊宏大,氣勢逼人。如《通往烏魯木齊》(中國美術館藏),《紅軍過雪山》(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藏), 《東渡黃河》(國家博物館藏),《夜渡黃河》(國家博物館藏)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
《通往烏魯木齊》作於1954年,表現的是大建設時期人民創建新業的壯闊局面。生活、傳統和作者的豪興融合在一起,具有催人奮發的震撼力。
《東渡黃河》 油畫 300x130cm 1959年作 中國革命博物館藏
《東渡黃河》 油畫 300x130cm 1959年作 中國革命博物館藏
《東渡黃河》採用大場景的手法,表現了在日寇進逼的民族危機面前,紅軍英勇挺進前線的場景。畫家從俯視的角度畫出滾滾黃河奔流而下,隊伍向渡口集結的待發之勢,磅跨壯闊。
《夜渡黃河》在主體、構圖、風格、題材都是前作的繼續,表現出了更大的成熟性。夜空高懸,大河沉暗,凝聚著,深藏著巨大的張力,而突然照明彈裂響,劉鄧大軍強渡的隊伍從夜霧中奔涌而出。這些作品已成為20世紀中國油畫的代表,散發出濃郁的時代氣息。

晚期階段

《雪原放牧》(1992)
《雪原放牧》(1992)
改革開放之後,艾中信重操畫筆,恢復創作,進入他的藝術創作晚期階段,風格更加文雅,意境也更加雋永,如1982年創作的《人類失去了一個頭腦——馬克思逝世》以馬克思在躺椅中溘染然長逝的凝固一瞬作為表現題材,畫面立意莊嚴肅重,採用灰澀的沉重色調,用筆滯重,求其樸實。
1987年的作品《踏雪》,表現的是他和夫人黎莉莉女士在天壇柏樹林攜手踏雪而行的場景,畫面用色單純——只有深綠和灰白兩色,這幅作品畫幅很小,卻不是尋常作品——一次春節早晨的實錄象徵了一對老年知識分子的久經滄桑之後的安然消隱。他的學生、著名油畫家鍾涵在談到這兩幅作品時,把這兩幅作品譽為艾先生的“信念之作”、“明志之作”。
艾中信晚年的作品中,鍾涵認為其中1983年的《秋野》一畫特別值得提出,其中技法上的皴、擦、點、染,蒼老而燦爛,與素來的成法大不一樣。

理論著述


艾中信1980年代作品
艾中信1980年代作品
在繪畫創作之外,艾中信先生雙管齊下,同時從事理論著述,把 創作的體會上升為理論,也把所見所聞系統分析。他在各種刊物上發表了幾十篇論文探討中國藝術的發展方向,尤其是油畫的發展道路,也闡述自己對國內外藝術家的看法,深入淺出,發人深省。同時他還出版了一系列專著——《徐悲鴻研究》,《讀畫論畫》,《油畫風采談》,《怎樣畫油畫》等。
艾中信的藝術生命歷程,折射出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家的探索路徑。他一生的藝術成果和他的獨特創造親切感人,散發著永久的光輝。

評價


艾中信1990年代作品
艾中信1990年代作品
艾中信在中國油畫發展的承前啟後中地位特殊,尤其是他長期執教,影響極大。他對"寫實中的寫意"的探索尤其有獨到的成果。
艾中信亦是一位優秀的藝術編輯與作家,他的《油畫風采談》、《讀畫論畫》、《徐悲鴻研究》是美術界的重要著作,更主編了《新中國文藝大系》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美術卷。

後世紀念


2015年,艾中信先生誕辰100周年,家屬艾民有、艾民知、艾民學將艾中信11幅油畫作品、22幅速寫作品捐贈給國家,由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作品捐贈后,中國美術館將彙編畫冊《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名師足跡:20世紀中國油畫名家·艾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