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水槽

古羅馬水槽

古羅馬水槽又稱為加爾橋,跨越那爾河,將水引至尼姆,再分至公共澡堂、噴泉和私人住宅。它是羅馬人為文明和衛生的生活條件所作的一項重要貢獻。羅馬人開鑿建造加爾橋,是為了一個明確實用的目的—運輸淡水。加爾橋的建成與使用有近500年時間,至今保存良好。它是羅馬水道橋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加爾橋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結構上,都充分體現了羅馬帝國建築的輝煌氣勢和精湛的工藝技能,被人們譽為建築上的“最崇高的樂章”。

基本資料


建築名:古羅馬水槽
橫跨山谷的古羅馬水槽
橫跨山谷的古羅馬水槽
中文名:加爾橋
英文名:Pont du Gard
法文名:Pont du Gard
國家:法國
類型:文化遺產
古羅馬水槽
古羅馬水槽
加入年份:1985年

建築簡介


古羅馬水槽的結構圖
古羅馬水槽的結構圖
古羅馬水槽(加爾橋)位於法國加爾省。自公元前1世紀開始建造。用於向古羅馬大都會尼姆城提供清潔的飲用水。18世紀中期拓寬下層為高架橋,19世紀在拿破崙三世執政時期進行修葺,是古羅馬建築藝術中的一件瑰寶。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實用價值。觀賞性強,令人回味無窮。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加爾橋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奧古斯都全盛時期,當時古爾南邊的尼姆是在羅馬的統治之下。奧古斯都在此建立了一個城鎮,公元前19~20年,阿格里巴佔有這個城鎮及周邊地區。當時,城內有許多天然泉水,但要保證城內居民的飲用水得到足量的供應,還必須從尼姆以北50公裡外修建渠道,將泉水運送到目的地,加爾橋便是這一工程中很小的一部分。許多渠道是修在地下的,經過周密謹慎的計算和設計,使其有高低不平的段落。這就是運用一個簡單的地勢落差避免了安裝、設置壓力系統來排除水流動過程中的障礙和促進水流動的動力。位於地表的一段橫渠需跨越加爾河(附近約21公里處),於是加爾橋被建造。它是這輸水管道的一部分,當然,也是跨越加爾河的通道,供敞蓬雙輪馬車、行人通行。

建築結構


加爾河上的古羅馬水槽
加爾河上的古羅馬水槽
古羅馬水槽造型雄壯,三層疊拱橫跨加爾河谷的構圖,對以後的建築產生較了大影響。橋高49米,橋長274米,綿延48公里,另有50公里長的輸水道。三層拱橋,底層是人行道,有6個拱門,長約142米,高度為22米,間距16米-24米。中間層有11個拱門,長約243米,間距19米。上層有35個拱門,間距為4.6米。上層總高度為7.4米(含水道高),拱跨也很小,因而實體部分佔較大比重。橋的寬度下層為6.4米,中層4.5米,上層僅3米,正好在水槽下面。建築水槽是羅馬時代城市建設的特點之一,這是一項仍在發揮作用的土木工程。為了抵禦洪水,橋身呈輕度曲線,並在橋墩底部建有水角,兩旁粗糙的突出物用來連接木腳和手架。加爾橋高架水渠的斜度為1/3000,落差約17米。整體設計是為了保障水能夠自然地流向城市,所以在河流交叉處建立水橋是非常必要的。
令人驚奇的是底層6個拱門中,只有一個跨越了加爾河,而且每層的拱門都不是一樣的,同時加爾橋也不是成90度直角跨越加爾河。

建造原因


在現代人看來,所有的城鎮和住房都必須有良好的供水系統。2000年前的古羅馬人有著同樣的想法。每建造一座新城市,古羅馬人都建造水渠,引水供應城市。
在法國尼姆,陳舊的供水系統已不能滿足古羅馬人新建城市的需要。於是主管古羅馬供水工程的馬庫斯·阿格里帕修建了一條水渠,把50千米外的泉水引到城裡。
古羅馬人按慣例將這條引水渠道埋入地下,可是在某個地方該水渠必須越過加爾河峽谷。古羅馬人在這裡建造了宏偉的加爾橋。它長269米,在高出河面49米的地方引水越過谷地。
在尼姆的城牆內,人們仍能見到一個圓形水池。它帶有一個沉澱槽以及一系列閘門和出水口。這些設施曾在需要時用於將水引到城市的供水系統。

社會評價


近觀古羅馬水槽
近觀古羅馬水槽
古羅馬水槽(加爾橋)是羅馬建築師和水利工程師創造的技術上同時也是藝術上的一件傑作。橋分為共有三層,每層都是一個接一個的拱狀橋洞。最底的一層有6個拱,每個拱的拱頂都有相同的4個拱(深6.36米),這種結構使橋堅固,抵制住水流的衝擊;中間的一層有11個拱,每個拱的拱頂是由3個相同的拱(深4.56米)構成,這一層跨越主流的拱比其它相鄰的寬(24.5米),以便增加河水的流量,減少衝擊;最上面的那層有35個拱,每個拱的拱頂只有一個拱(深3.06米)。在這一層,拱比較多,拱與拱的連接處比較狹窄,這樣可以減少在此高度上作用在橋上的風應力。每個拱的拱頂都是由並列的、相同的拱構成,對於測量、製造、修復加爾橋來說,經濟又便捷,因為支持一個拱的拱頂,只需一個木製結構,對於拱進行修復時,也只需把一個木製結構放在建橋時留下的每個拱的拱頂的圓形器物上(這一個器物是建橋時為了日後修復而特意設計留下的)。加爾橋的傑出之處還在於它的拱及拱頂都是泥石結構,而不像現在的水泥鋼筋橋。

保護概況


政府的保護對象
政府的保護對象
古羅馬水槽(加爾橋)是法國的重點保護對象。早在法國大革命前,當地政府就已對削掉的二層橋墩進行修復,並且加寬成為橋。因其建築工程技術的典範作用及其非凡的歷史見證作用,法國政府於1840年就將該橋列為“歷史建築”加以保護,並多次進行了修復工程。
1973年又依據法國《1930年法》以環境保護名義將其列為環境建築,1984年法國政府又以“加爾橋”的名義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85年7月獲得批准。2000年,法國政府對加爾橋進行範圍更廣的遺址保護工程計劃,在橋的附近劃出15公頃土地,作為反映加里格植被(地中海沿岸植被)形態,供遊人參觀。人們可以在橄欖樹橡樹林中散步,通過音響解說和實景模型來了解這一地區的農牧業生產、村落和文化歷史概貌。
對於加爾橋的保護,針對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和環境特點,法國有關部門和專家提出了特殊的理念,即:與世界文化遺產相稱的高檔次文化歷史遺址保護,同時尊重當地人的傳統生活習慣,如:參觀者可免費進出該遺址公園,可以在河裡游泳、在河灘或樹林里野餐等。但停車場、博物館收費。
在設施配備上,新建的博物館為控制高度,完全隱藏在主要景區之外的樹林中,主展廳設在地下。整個遺址區域沒有架空電線和路燈,主景區即加爾橋完全呈現其2000年前的原狀。為鼓勵社會各界傾力幫助文物古迹的保護,法國政府專門制訂了捐贈條例,任何個人和企業都可以通過捐贈或提供合作的方式,為保護歷史文化遺址貢獻力量。
古羅馬水槽
古羅馬水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