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條詞條名為羅馬帝國的結果 展開
羅馬帝國
歐洲歷史上的帝國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公元395年後分為: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語:SenātusPopulusqueRōmānus,縮寫SPQR),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拂菻。羅馬帝國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
羅馬共和國(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中後期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古羅馬文明由此進入帝國時代。
公元2世紀安敦尼王朝時期(公元96年-公元192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皇帝圖拉真在位時(公元98年-公元117年),帝國疆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公元395年,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實行東西分治,從此羅馬帝國再未統一。476年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皇帝,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歷史進入了中世紀(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直至1261年才收復),自此東羅馬帝國一蹶不振,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徹底滅亡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主詞條:羅馬共和國
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前27年-14年在位)
羅馬共和國末期,是一個動蕩的年代。公元前44年,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遇刺身亡,遺囑指定屋大維為其繼承人。時年19歲、身在希臘阿波羅尼亞軍中的屋大維獲悉后,立即行軍回到羅馬。此時的羅馬正掌握在謀殺愷撒的共和派元老布魯圖與卡西烏斯手中。屋大維設法與愷撒的同僚馬克·安東尼、雷必達結盟,史稱后三頭同盟。三人開始清理元老院異端,百餘名元老和上千名騎士被殺。安東尼與屋大維率軍追擊已經逃往東方的布魯圖與卡西烏斯。公元前42年,布魯圖與卡西烏斯在腓力比之戰中兵敗自殺。屋大維返回羅馬,安東尼則前往埃及,與愷撒的情人、埃及托勒密王朝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艷后)結盟。至此,羅馬西屬屋大維,東屬安東尼。
安東尼專註東方帕提亞戰事,並始終和埃及女王保持親密關係。屋大維在羅馬廣結人心,鞏固權力,同時中傷安東尼,稱其勾結外國勢力、反叛羅馬。雙方矛盾日益激烈。終於,前32年,屋大維向安東尼宣戰。前31年9月,安東尼和埃及女王的聯軍,在希臘的亞克興角與屋大維交戰,史稱亞克興海戰。結果,安東尼慘敗,與女王逃回埃及。前30年,屋大維入侵埃及,安東尼和女王先後自殺,而女王與愷撒的私生子凱撒里昂被處死,托勒密王朝滅亡。至此,埃及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
前27年,屋大維巧妙運用政治手腕,一面對外宣稱卸除一切大權,要恢復共和制;一面又裝作迫於元老院和公民的請求,接受與共和制度完全違背的絕對權力,成為首席元老(即元首,元首制由此而來)、最高執政官、終身執政官、終身保民官、大祭司長等,自稱“第一公民”、最高統帥(或譯作“凱旋將軍”、“大元帥”),並獲得了元老院授予的“奧古斯都”(意為“神聖的”)和“祖國之父”的稱號。屋大維的這場精彩演出宣告了羅馬帝國的建立。
主詞條: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提比略(14年-37年在位)
奧古斯都在位期間,改革軍事,裁減軍備,並建立了帝國第一支常備軍團和近衛軍;設立內閣,以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創辦“國稅局”,以總攬財政權;重整行政區劃,劃分元老院行省與皇帝行省,以確立皇帝的最高軍權。奧古斯都以外交手段與帕提亞和亞美尼亞建立友好關係。
前19年,帝國征服西班牙全境。前16年起,奧古斯都出兵阿爾卑斯山東部和多瑙河上游,設雷蒂亞和諾里克兩個行省,接著又出兵多瑙河中下游,設潘諾尼亞和默西亞兩個行省。前12年到5年,逐漸征服了萊茵河到易北河之間的土地,但新征服的土地不斷發生暴動。9年,將領瓦魯斯在鎮壓日耳曼人起義的條頓堡森林戰役中遭伏擊而全軍覆沒,奧古斯都不得不放棄萊茵河到易北河之間的土地。從此,羅馬帝國向西日耳曼的擴張停止。奧古斯都沒有再進行大的征伐,隨後的兩個世紀是一段漫長的穩定局面,稱之為“羅馬和平”時期。
14年,奧古斯都去世,傳位養子提比略。提比略為加強皇權,取消了公民大會的立法權和選舉權,將近衛軍集中到羅馬以保衛皇帝。提比略個性冷酷嚴苛,在位後期獨斷專行,多次制裁反對或非議皇帝的言行,要求元老院只能和他發表相同意見,和元老院與家族的關係緊張。他於26年隱退到卡普里島,並在那裡統治羅馬近十年。37年,提比略病死於卡普里島。
克勞狄烏斯(41年-54年在位)
提比略死後,近衛軍立卡利古拉為帝,這是羅馬史上第一次軍隊擁立皇帝。卡利古拉在位前期,寬厚慷慨,得到了人民的普遍愛戴。後期,突患精神病,不理國政,沉迷於娛樂活動,並喜怒無常,殘暴嗜殺,經常處死元老院議員、貴族並沒收其財產。40年,他在羅馬演講鼓吹個人獨裁,並神化皇帝。41年,卡利古拉被近衛軍殺死。
卡利古拉死後,近衛軍擁立他年邁的叔叔克勞狄烏斯即位。克勞狄烏斯在位期間,改革政府機關,建立了一套官僚體系:中央有三個部門,即秘書處(掌內政、軍事、外交)、財務處(掌財務)及司法處(掌法律)。提高騎士地位,又將羅馬公民權授予行省居民。由此,行省貴族也可以充任高級官員或進入元老院。對外擴張方面,又新征服了不列顛南部和茅利塔尼亞。克勞狄烏斯還修建了台伯河口的奧斯提亞港以及大規模的輸水管道。54年,克勞狄烏斯可能被皇后小阿格里皮娜毒死。
尼祿(54年-68年在位)
克勞狄烏斯死後,養子尼祿即位。尼祿在位時期,制定了多項惠及平民的政策。任用名將科爾布羅,成功化解帕提亞與亞美尼亞危機。但同時,他也是羅馬史上著名的暴君,殘酷暴虐,弒母殺妻。他熱衷於藝術,以“偉大的藝人”自居。64年,羅馬發生大火,全城幾乎全部焚毀。尼祿在大火過後開始修建新宮,號為“金宮”。羅馬於是傳有流言:尼祿放火以便建造新宮。尼祿為消除流言,以基督徒為替罪羊,大肆捕殺。 66年,巴勒斯坦地區爆發猶太戰爭。此時,尼祿又到希臘進行長時間的藝術巡迴演出。由於尼祿失政,各地爆發了反對尼祿的起義。68年3月,高盧總督溫代克斯與西班牙總督加爾巴起兵造反。5月,溫代克斯兵敗身亡。此時,元老院宣布尼祿為國家公敵,尼祿在逃亡途中自殺。
主詞條:四帝之年
尼祿死後,元老院承認加爾巴為帝。由於加爾巴年老體衰,無力控制局面,導致各地將領擁兵自重。69年1月,下日耳曼總督維特里烏斯稱帝,同時加爾巴被部下奧托所殺,奧托自立為帝。3月,維特里烏斯出兵與奧托爭奪帝位,奧托戰敗自殺。7月,正在平定猶太人叛亂的將領韋帕薌被多地軍隊擁立為帝。10月,韋帕薌擊敗維特里烏斯,結束了皇位爭奪戰。
主詞條:弗拉維王朝
維蘇威火山與龐貝城
69年12月,韋帕薌稱帝。韋帕薌稱帝后,帝國面臨危機,他首先鎮壓各地的起義。70年,成功鎮壓巴達維人叛亂。同年,其子提圖斯率兵攻陷耶路撒冷,屠殺大量猶太人,並燒毀猶太神殿,猶太戰爭結束。為彌補內戰而引發的財政問題,韋帕薌加強稅收管理,提高行省稅額,以整頓軍事和內政。在他統治時期,大力加強了行省的地位。73年,他將各行省貴族加入元老院,並授予許多行省貴族羅馬公民權,使行省貴族廣泛參政。
弗拉維王朝諸帝:韋帕薌、提圖斯、圖密善
79年,韋帕薌去世,其子提圖斯即位。提圖斯為政溫和。就任首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埋沒龐貝城;此後,羅馬又發生火災及瘟疫。提圖斯四處奔波,疲於救災工作。
81年,提圖斯去世,弟弟圖密善即位。圖密善大力提升皇權,鞏固元首制度,改革內閣,進一步吸引騎士階級參政。對外擴張方面,他在南日耳曼取得了成功,修建了日耳曼長城,把萊茵河與多瑙河上游連為一體並納入帝國版圖。但在對達契亞的戰爭中兩次失利,最終送禮講和。圖密善專制獨裁,以“主上和神”自居,蔑視元老院。89年,圖密善借口支持叛亂,處死了一大批元老顯貴,招致眾人恐慌。96年,圖密善死於宮廷政變。
主詞條:安敦尼王朝
圖拉真(98年-117年在位)
圖密善死後,元老院推舉年老而無嗣的前執政官涅爾瓦為帝。涅爾瓦尊敬善待元老,元老院的權威得到一定恢復。但他相當不受軍隊和軍事統帥的歡迎。為了爭取軍隊的支持,涅爾瓦在即位的第二年,挑選戰功卓著的日耳曼總督圖拉真作為養子,成功平息了軍隊的不滿。
98年,涅爾瓦去世,圖拉真即位,他是第一個出身行省貴族的皇帝。圖拉真繼續執行涅爾瓦善待元老的政策,大力興建公共設施,並積極對外擴張,在位時羅馬帝國的疆域達到最大。從101年起圖拉真率軍入侵達契亞,至106年完全征服,設達契亞行省。圖拉真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式,宣布過節123天,並建造古羅馬圖拉真記功柱。105年,圖拉真佔領阿拉伯北部,設阿拉伯行省。114年,圖拉真吞併亞美尼亞,設亞美尼亞行省。此後,圖拉真繼續東進,擊敗了帕提亞軍隊,於116年佔領帕提亞首都泰西封。年底,圖拉真兵抵波斯灣,他是唯一達到過這裡的羅馬統帥。117年,圖拉真病重撤軍,設亞述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個行省。臨終前宣布哈德良為養子。
哈德良(117年-138年在位)
圖拉真死後,哈德良即位。哈德良轉攻為守,放棄了圖拉真在東方征服的土地。哈德良在位期間,多次巡遊,其足跡幾乎遍布整個帝國。期間,他在不列顛島北部修築了橫貫東西的“哈德良長城”,以防禦蘇格蘭的蠻族侵入;統一徵兵標準,強化軍隊素質,並設立臨時兵制度。哈德良進一步提升皇權,以皇帝的意志為最高法律,命令法學家編成《永久敕令》,作為帝國的法律基礎;大力加強騎士地位,使其成為一個特定的官僚階層;延續並加強行省的羅馬化,縮小行省城市和羅馬的距離。他還於羅馬重新修築了著名的萬神殿。131年,哈德良禁止猶太人舉行割禮、過安息日和閱讀猶太律法,此舉引發了猶太人大起義,羅馬軍隊耗時2年,屠殺58萬猶太人以鎮壓起義。哈德良禁止猶太教徒居住於耶路撒冷,大量猶太人從此居無定所。哈德良對繼承人問題十分重視,他選擇了一位52歲的議員安敦尼·庇護為養子,並要求其收18歲的議員馬可·奧勒留與7歲的路奇烏斯·維魯斯為養子。
138年,哈德良去世,養子安敦尼·庇護即位。安敦尼·庇護在位期間,對外收斂邊境,大體無事;對內勤政愛民,與元老院關係良好,國庫收入極多,羅馬享受了20多年的太平盛世。
安敦尼·庇護(138年-161年在位)
161年,安敦尼·庇護去世,帝位由兩個養子維魯斯和馬可·奧勒留繼承,這是羅馬史上第一次兩帝共治。馬可·奧勒留是著名的“哲學家皇帝”,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主要闡述者,著有《沉思錄》,維魯斯則較平庸。
兩人登基時,帝國邊境形勢嚴峻,帕提亞於162年入侵亞美尼亞,維魯斯經過四年苦戰才擊退帕提亞,並於164年至165年間吞併美索不達米亞北部。167年,日耳曼人再次入侵,兩位皇帝不得不率軍征討。由於財政拮据,第納爾銀幣的含銀量被進一步下調。169年,維魯斯去世,帝國又恢復了一個皇帝的局面。馬可·奧勒留為減輕日耳曼人對帝國的壓力,允許他們定居帝國邊境,為以後的蠻族入侵埋下了隱患。175年,將領阿維狄烏斯·卡西烏斯於帝國東方發動叛亂,旋即鎮平。馬可·奧勒留隨後又展開對日耳曼人的戰爭,試圖吞併波西米亞。180年,就在即將成功時,馬可·奧勒留病死軍中。
馬可·奧勒留是一位比較偉大的皇帝,他在位時勤政愛民,積極處理政務,守衛帝國邊境。然而,這一時期,日耳曼蠻族入侵加劇,邊境防線已呈現失守之勢,國內經濟狀況日益惡化。他死後,羅馬帝國逐漸開始衰敗了。
康茂德(180年-192年在位)
馬可·奧勒留死後,其子康茂德繼位。康茂德在位初期不敢放縱,對馬可·奧勒留生前任命輔佐他的元老比較敬重。182年,他的姐姐露西拉和一些元老試圖暗殺他,事發后,他處死了參與暗殺的所有人以及許多無辜者。康茂德從此對元老不再信任,將政事都交給寵臣和近衛軍長官處理。在位後期殘暴多疑,喜愛馬戲、摔跤等體育活動,自稱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轉世,常穿上角鬥士服裝,參加角斗比賽。
康茂德的統治引起人民不滿,許多人都密謀刺殺他,這也促使他變得更加怪僻暴虐。192年末,當康茂德宣布要以角鬥士裝扮擔任當年執政官時,他的情婦給他喝了杯毒酒,隨後就被近衛軍長官派來的摔跤手謀殺。
主詞條:五帝之年
康茂德死後,近衛軍擁立城市長官佩蒂納克斯為帝。佩蒂納克斯積極平息康茂德給帝國帶來的負面影響,但當他想整肅軍紀時,馬上就被近衛軍殺死。
羅馬萬神殿
佩蒂納克斯死後,近衛軍居然宣布將皇位拍賣,出價多者就可做皇帝。經過多人之間的競爭,尤利安努斯以近衛軍滿意的價格買到了皇位。但尤利安努斯沒有一個追隨者,軍隊更是對他不屑一顧。敘利亞總督奈哲爾率先自立為帝,接著潘諾尼亞總督、北非人塞維魯造反,他率領部隊迅速向羅馬進發,近衛軍士氣低落,很快就潰敗。元老院轉而宣布塞維魯為皇帝。近衛軍為請求塞維魯的諒解而處死了尤利安努斯。塞維魯進入羅馬後將原來的近衛軍以叛國罪的罪名全部處死,並以自己的士兵組成了更為龐大的新近衛軍。
主詞條:塞維魯王朝
塞維魯(193年-211年在位)
塞維魯稱帝后,立即和已經稱帝的奈哲爾開戰,194年,奈哲爾在伊蘇斯戰敗。197年,塞維魯又在里昂擊敗造反的不列顛總督阿爾拜努斯,從193年起的內戰由此結束。塞維魯是軍人,習慣獨斷專行,不把元老院放在眼裡,將眾多元老撤下重要職位,以親信和騎士代替他們。塞維魯的統治是以軍隊為後盾的,他大肆擴軍,將羅馬軍隊擴充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其中大多是外族人,並以高餉籠絡軍隊,獎賞也毫不吝嗇。塞維魯在軍事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功,除了結束內戰外,還於197年打敗帕提亞,再次吞併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並設為行省。塞維魯將元首制過渡到絕對君主制,當時的法學家稱“他是不受一切法律約束的,是任何人的主宰,帝國是他的財產”。208年,塞維魯出兵不列顛,征服南蘇格蘭。211年,病死於約克。臨終時對兩個兒子的遺言是:“願你們兄弟和睦相處,讓士兵們都發財,不要管其他人。”
卡拉卡拉(211年-217年在位)
塞維魯死後,兩個兒子卡拉卡拉和蓋塔同時即位。卡拉卡拉又是一位暴君,即位次年,殺死弟弟蓋塔及其同黨,妻子、岳父和許多有名望的人也被殺。卡拉卡拉繼續施行塞維魯優待軍隊的政策,為了增加收入、擴大稅源,卡拉卡拉於212年頒布安東尼努斯敕令,授予帝國境內所有自由民以羅馬公民權。217年,卡拉卡拉在出征帕提亞時被近衛軍殺死。
卡拉卡拉被殺后,近衛軍長官馬克里努斯自立為帝,並以其子迪亞杜門尼安為共治皇帝。馬克里努斯繼位後接受了極其不利的條款,結束了與帕提亞的戰爭,又縮減軍費,導致軍隊的不滿。218年,塞維魯的妻妹朱麗婭·米薩煽動了一場叛亂,馬克里努斯和迪亞杜門尼安均在小亞細亞被殺。
米薩遂立年僅13歲的外孫埃拉伽巴路斯為帝。埃拉伽巴路斯崇拜東方諸神,又荒淫無度、不理國政,和元老院與軍隊的關係極差。222年,米薩默許近衛軍殺死了他,並立另一個14歲的外孫亞歷山大·塞維魯為帝。亞歷山大·塞維魯在位時,與元老院的關係有所改善。231年,亞歷山大·塞維魯前往東方與新興帝國薩珊波斯作戰,情況稍有好轉,又趕去西方抵抗南下入侵的日耳曼人。235年,軍隊叛亂,亞歷山大·塞維魯被殺。
主詞條:三世紀危機
波斯杜穆斯(高盧帝國皇帝,259年-269年在位)
亞歷山大·塞維魯死後,軍隊擁立色雷斯人馬克西米努斯為帝。馬克西米努斯出身蠻族,遭人鄙視,故以殘暴手段對待元老院和人民。238年,元老院秘密指示近衛軍將其殺死。同年,元老院推出四個皇帝,全部被殺。隨後即位的戈爾迪安三世不過13歲,是近衛軍的傀儡。244年,軍隊擁立阿拉伯人菲利普。247年,菲利普舉辦了羅馬建國1000年的慶祝活動。249年,菲利普被造反的將領德基烏斯殺死。德基烏斯又於251年與哥特人的戰爭中戰死,即位的加盧斯在位期間又爆發了一場持久的瘟疫,加盧斯於253年死於士兵之手。即位的瓦勒良與其子加里恩努斯率領兩支大軍,一支在東部抵抗薩珊波斯,另一支在西部抵抗日耳曼人,此舉首開帝國東西分治的先河。260年,萊茵河地區的將領波斯杜穆斯自立為帝,建立高盧帝國,統治包括高盧、不列顛、西班牙大部分地區。同年,瓦勒良在和波斯作戰時被俘,結果不明。267年,東部的帕爾米拉獨立,將部分東方行省分裂出去。
此時羅馬帝國的混亂達到了極點,帝國分裂為三,中央政權幾乎癱瘓;皇帝不但要面對外部敵人,還要鎮壓不時造反的軍隊和起義的人民。另外,軍隊不斷擁立新帝,企盼更多的賞賜,賞賜不慷慨,皇帝就會被殺。268年,加里恩努斯改革軍事,解除軍人的其它職務,又新設立了一支後備軍,駐紮在米蘭,並以米蘭為帝國的軍事首府。改革后的軍隊成功擊潰了東哥特人的進攻。269年,高盧地區爆發了由奴隸和隸農起義的巴高達運動,起義者自立為帝,並自鑄錢幣,持續至286年。
奧勒良(270年-275年在位)
加里恩努斯改革軍事後不到一年就被部下殺死,克勞狄二世即位。他先是打敗了阿拉曼尼人,後來又擊敗了一支強大的哥特人軍隊,獲“哥特徵服者”稱號。
克勞狄二世於270年死於瘟疫,奧勒良即位。奧勒良在潘諾尼亞再次重創哥特人,結束了哥特人的入侵。接著又率軍東征,擊敗帕爾米拉帝國,收復了小亞細亞和敘利亞,隨後攻進了帕爾米拉城,俘虜了帕爾米拉女王齊諾比婭,於273年將帕爾米拉城夷為平地。同年,奧勒良擊敗了高盧帝國皇帝泰特里庫斯一世,將高盧、不列顛和西班牙重新併入帝國。奧勒良重新統一帝國,故稱“世界光復者”。為了加強防守,奧勒良為羅馬新建了一道長20公里、高6米的城牆,並放棄了達契亞,以便利用多瑙河天險防守。
275年,奧勒良在出征薩珊波斯時被殺,元老院立克勞狄·塔西佗為帝,這是最後一次由元老院推舉皇帝。塔西佗在位一年後去世,軍隊擁立普羅布斯。普羅布斯粉碎了日耳曼人分三路對高盧的入侵,並將汪達爾人驅逐出巴爾幹半島。
282年,普羅布斯被殺,馬可·奧勒留·卡魯斯即位。卡魯斯在北方再次打敗日耳曼人,並進攻波斯,一度佔領了泰西封。283年,卡魯斯暴死,其子卡里努斯繼位。284年,近衛軍長官戴克里先造反,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敗了卡里努斯,成為了帝國的統治者。
主詞條:四帝共治制
戴克里先稱帝后,將元首制改為真正的君主制。君主頭戴皇冠、身穿絲袍,臣民需對君主行跪拜禮;君主稱“主”,被當作神來崇拜,戴克里先就自稱朱庇特化身。皇權至此臻於極致。286年,戴克里先授予將領馬克西米安“奧古斯都”稱號,任命其為帝國西部的共治皇帝。287年,不列顛艦隊指揮官卡勞修斯謀反稱帝,佔據不列顛與高盧西北部,至296年平定。288年,戴克里先成功鞏固了幼發拉底河防線,被元老院授予“波斯征服者”的稱號。同年,率軍從敘利亞的安條克向西返回,前往多瑙河協助身在高盧剿匪的馬克西米安。290年,高盧剿匪結束,再次前往敘利亞鎮壓阿拉伯游牧民族的叛亂。291年,擊退尼羅河上游侵入帝國的土著。292年,重回多瑙河,擊退跨河南下的北方日耳曼蠻族薩爾馬提亞人。 293年,戴克里先開始實施“四帝共治制”,具體如下:
第一輪四帝共治 | ||||
方位 | 頭銜 | 皇帝名 | 首都 | 轄區 |
---|---|---|---|---|
帝國東部 | 奧古斯都(正帝) | 戴克里先 | 尼科米底亞 | 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 |
愷撒(副帝) | 伽列里烏斯 | 貝爾格萊德附近 | 多瑙河以南的潘諾尼亞、默西亞、色雷斯和巴爾幹半島 | |
帝國西部 | 奧古斯都(正帝) | 馬克西米安 | 米蘭 | 多瑙河上游以南、科西嘉島、撒丁島、西西里島、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利比亞 |
愷撒(副帝) | 君士坦提烏斯一世 | 特里爾 | 不列顛、高盧 |
戴克里先(284年-305年在位)
戴克里先規定:帝國東、西部兩位奧古斯都(正帝)各自任命一位愷撒(副帝),奧古斯都在位20年後必須退位,由原先的兩位愷撒繼位為奧古斯都,並再各自任命一位愷撒。實行四帝共治,並非把帝國分裂成四個部分,而是將帝國的防衛任務交給四位皇帝承擔。戴克里先的地位在四人中仍是最高的。
戴克里先縮小行省規模,劃分了約100個行省,並設立了行政區,統領十數行省,地方總督不任軍職。戴克里先改革軍事,將軍隊分為邊防軍和野戰軍,邊防軍用於抵抗外敵入侵,野戰軍用於鎮壓人民起義和軍隊嘩變以及與大規模外敵的機動作戰。他還縮小軍團規模,增加軍團數量,以便調度。由於戴克里先四分帝國,每個皇帝都有大量士兵,極大加重了帝國的經濟負擔。所以,戴克里先又實行新稅制,還改變幣制、調整物價,並頒布了《物價敕令》,但都不成功。297年,戴克里先的共治者伽列里烏斯入侵薩珊波斯,298年,佔領泰西封。299年,與薩珊波斯訂立和約,羅馬取得對美索不達米亞北部與亞美尼亞的控制權。戴克里先在位20年後,於305年退位,同時馬克西米安也退位。
四帝共治
在西部即位為奧古斯都的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在位僅一年多,就在不列顛去世,其子君士坦丁一世(即君士坦丁大帝)在軍隊的支持下即位。君士坦丁一世即位時只佔有不列顛和高盧,義大利、西班牙與北非地區被馬克西米安的兒子馬克森提烏斯控制。312年,他擊敗了馬克森提烏斯,統一了西部。
在東部,奧古斯都伽列里烏斯於311年去世后,即位的李錫尼擊敗了佔有埃及和部分亞洲領土的代亞,統一了東部。313年,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錫尼頒布了《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314年,兩人爆發衝突,李錫尼戰敗求和,被迫放棄除色雷斯以外的歐洲地區。323年,兩人再戰,李錫尼戰敗,君士坦丁一世成為了帝國的唯一統治者。
主詞條:君士坦丁王朝
君士坦丁一世(306年-337年在位)
君士坦丁一世即位時便在帝國各地疲於奔命,他採取了類似於戴克里先的辦法,任命三個兒子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君士坦斯一世為愷撒,各統治帝國的一部分:君士坦丁大帝統治巴爾幹半島和黑海地區,君士坦丁二世統治西班牙、高盧和不列顛,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統治東方和埃及,君士坦斯一世統治義大利和阿非利加。君士坦丁一世改革行政區劃,將全國分為四個大行政區,下為行政區,再下為行省。經濟方面,繼續戴克里先的政策,規定職業世襲,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並頒布法律重申奴隸主的地位。軍事方面,廢除近衛軍,以帕拉丁騎兵衛隊取代,並大量招募蠻族進入軍隊,全面提高了羅馬軍隊的戰鬥力。他以恐怖手段強行徵兵,拒不當兵者可能會被處死。宗教方面,於325年召開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確定了許多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並將阿里烏斯派斥為異端。他的一系列舉措為日後基督教在歐洲佔據統治地位奠定了基礎。
自324年起,君士坦丁一世大興土木,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旁修建新都君士坦丁堡,號稱新羅馬。330年,初步建成,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戰略地位,是東羅馬帝國曆經千年不亡的重要原因。337年,君士坦丁一世去世,死前接受了洗禮。
尤利安(背教者)(361年-363年在位)
君士坦丁一世去世后,羅馬帝國馬上就爆發了爭奪帝位的混戰,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斯一世、馬格嫩提烏斯先後被殺。353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成為了帝國唯一的統治者。361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的堂弟背教者尤利安造反,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在前往征討尤利安的途中去世,尤利安取得政權。尤利安受新柏拉圖主義影響,即位后實行反基督教政策,大力扶助多神教。他大肆攻擊基督教,教堂多被焚毀和搶劫,基督徒被趕出軍隊和學校,他本人還寫書攻擊基督教。經濟方面,尤利安取得了成功,制止了通貨膨脹。軍事方面,他擊敗了日耳曼人,併入侵波斯薩珊王朝。363年,尤利安陣亡,即位的約維安取消了尤利安的反基督教政策。
主詞條:瓦倫蒂尼安王朝
364年,約維安去世(可能為食物中毒),多瑙河軍官瓦倫提尼安一世被軍隊立為皇帝,接著他任命弟弟瓦倫斯為帝國東部的共治皇帝。瓦倫提尼安一世駐軍米蘭,瓦倫斯駐軍君士坦丁堡。376年,瓦倫提尼安一世去世,瓦倫提尼安二世即位。378年,瓦倫斯在阿德里安堡與哥特人的作戰中陣亡,隨後帝國由格拉提安和狄奧多西一世共治。383年,格拉提安去世,狄奧多西一世與哥特人講和,允許他們在境內定居、參加軍隊和擔任官吏。388年,他擊敗了西部的篡位者馬格努斯·馬克西穆斯和弗拉維烏斯·維克托父子。392年,瓦倫提尼安二世在高盧東南部維埃那的行宮中死亡(可能為自縊) 。
主詞條:狄奧多西王朝
羅馬帝國的分裂(395年)
393年,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並反對一切異教和異端,關閉多神教的神廟,新建基督教教堂。他認為古奧運會有違基督教教旨,是異教徒的活動,於是宣布廢止古奧運會。394年,狄奧多西一世擊敗了西部的篡位者歐根尼烏斯后,成為了帝國的唯一統治者,這也是羅馬帝國經歷多次東西分治后最後一次統一。此年,羅馬統治下的人口可能有5600萬左右。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於米蘭去世,他將帝國再次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分給長子阿卡迪烏斯,西部分給幼子霍諾里烏斯。
主詞條:西羅馬帝國
霍諾里烏斯(西羅馬帝國皇帝,395年-423年在位)
5世紀后,歐洲民族大遷徙的浪潮達到一次高峰。西哥特人首領阿拉里克在東北亞游牧民族匈人的強大壓力下不斷入侵羅馬帝國。405年冬,阿拉里克和匈人聯軍突破了帝國的萊茵河防線,羅馬並無有效地抵抗,實際上等於放棄了高盧的大部分地區。407年,駐守不列顛的將領君士坦丁三世造反,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里烏斯企圖使阿拉里克去攻擊君士坦丁三世,阿拉里克則要求4000磅黃金作為代價,霍諾里烏斯應允。隨後,由於霍諾里烏斯食言,阿拉里克和匈人聯軍入侵義大利,霍諾里烏斯從米蘭逃亡到拉文納。阿拉里克南下,包圍了羅馬。
此時,羅馬城內爆發了飢荒和瘟疫,元老院不得不和阿拉里克媾和,交出5000磅黃金、30000磅白銀以及許多貴重物品和財寶。409年,阿拉里克和匈人聯軍第二次包圍羅馬,扶立了一個傀儡皇帝,而龜縮在拉文納的霍諾里烏斯在東羅馬帝國的支援下才保住皇位。410年,阿拉里克和匈人聯軍第三次包圍羅馬,並最終將其攻破。聯軍在城內肆意搶掠三天,大獲而歸,而羅馬則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同年,駐守不列顛的羅馬軍團全部撤離,宣告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結束。
瓦倫提尼安三世(西羅馬帝國皇帝,425年-455年在位)
此後十年內,霍諾里烏斯的共治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三世成為帝國的軍事首腦,帝國穩定了一段時間。418年,西哥特王國在阿基坦高盧行省建立,首都圖盧茲,這是在西羅馬帝國境內第一個建立起來的蠻族王國。423年,霍諾里烏斯去世,瓦倫提尼安三世即位,其母加拉·普拉西狄婭攝政。
439年,汪達爾-阿蘭王國在北非地區建立,首都迦太基,並建立了自己的海軍,不停地從海上襲擊西羅馬帝國。451年,匈人首領阿提拉率兵入侵,被帝國名將埃提烏斯聯合西哥特王國及其他日耳曼人擊退。此後,埃提烏斯又多次擊退蠻族的進攻。454年,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串通大臣誣告埃提烏斯謀反,瓦倫提尼安三世信以為真,在皇宮內謀殺埃提烏斯。隨後,馬克西穆斯串通士兵謀殺瓦倫提尼安三世,自己稱帝。455年,汪達爾人首領蓋塞里克聯合匈人趁亂入侵,攻進羅馬,馬克西穆斯被殺,全城再度被洗劫一空。
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皇帝,475年-476年在位)
至此,西羅馬帝國已經無法維持,僅是苟延殘喘。後來的八個皇帝均是傀儡,實權掌握在蠻族將領的手中。李希梅爾執政的16年間,廢阿維圖斯、馬約里安、利比烏斯·塞維魯,殺死東帝扶立的皇帝安特米烏斯,另立奧利布里烏斯。岡多拜德執政時,扶立格利塞里烏斯。475年,歐瑞斯特將兒子羅慕路斯二世立為皇帝。476年,蠻族將領奧多亞克反叛歐瑞斯特,廢黜羅慕路斯·奧古斯都,宣稱效忠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將西羅馬帝國的權力轉讓給東羅馬帝國,至此,西羅馬帝國滅亡。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西歐奴隸制的崩潰,西歐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入侵的日耳曼人在西羅馬帝國的領土上先後建立了十個王國。489年,東哥特人首領狄奧多里克在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的支持下,越過阿爾卑斯山,入侵亞平寧半島。493年,狄奧多里克佔領拉文納,殺奧多亞克,建立東哥特王國,成為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地區的總督。實際上,東羅馬對狄奧多里克並沒有約束的能力。狄奧多里克通過一系列的聯姻,與其它一些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國組成聯盟。534年,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滅亡汪達爾王國。553年,滅亡東哥特王國。568年,倫巴底人從北方翻越阿爾卑斯山,入侵亞平寧半島,建立倫巴德王國。572年,定都帕維亞。東羅馬只保留了拉文納及一些位於義大利中南部的支離破碎的領地。751年,拉文納被倫巴底人佔領。774年,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大帝滅亡倫巴德王國。
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國(486年) | ||
國名 | 英文名 | 位置 |
---|---|---|
東哥特王國 | Ostrogoth | 潘諾尼亞、默西亞,後進入義大利 |
法蘭克王國 | Frank | 今法國北部、德國西部,后擴張 |
勃艮第王國 | Bourgogne | 今法國東南部 |
西哥特王國 | Visigoth | 伊比利亞半島大部分、今法國西南部 |
蘇維匯王國 | Suebi或Suevi | 伊比利亞半島西北部 |
汪達爾-阿蘭王國 | Vandals-Alan | 今突尼西亞大部分、阿爾及利亞與利比亞部分沿海地 區,極盛時包括地中海的一些島嶼 |
倫巴德王國(6世紀中期后) | Lombardy | 今奧地利、義大利北部 |
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 | Anglo-Saxon | 不列顛西南部 |
赫魯利王國 | Heruli | 今奧地利境內 |
阿勒曼尼王國 | Alamanni、Allemanni或Alemanni | 今瑞士、德國南部 |
西羅馬帝國與日爾曼諸王國(460年)
東羅馬帝國與日爾曼諸王國(476年)
東羅馬帝國與日爾曼諸王國(526年)
●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成為了羅馬帝國實際意義上的繼承者。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所攻陷。1460年,東羅馬帝國在摩里亞的領土被奧斯曼帝國佔領。1461年,奧斯曼帝國滅亡特拉布松帝國。至此,東羅馬帝國永遠退出歷史舞台。
東羅馬帝國(6世紀查士丁尼一世時期)
東羅馬帝國(9-11世紀馬其頓王朝時期)
● 查理曼帝國
800年,羅馬教皇利奧三世在羅馬為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查理曼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承認查理曼帝國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843年,查理曼之子、虔誠者路易的三個兒子簽訂《凡爾登條約》,帝國分裂成三部分。
查理曼帝國
● 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實際上沒有直接且合法的關係。962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羅馬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隨即羅馬教廷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為西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後來,東羅馬帝國也承認了它的這一地位。直到1806年,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勒令哈布斯堡王朝的弗朗茨二世於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瓦解為奧地利帝國、萊茵邦聯等,宣告解體。
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國旗
● 俄羅斯帝國
1472年,莫斯科大公國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東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宣稱其繼承了東羅馬正統,並將東羅馬的國教引入本國。至今,俄羅斯仍是全球東正教的中心。
1547年,大公伊凡四世由東正教大主教馬卡里為其加冕而稱帝,成為俄國的第一位沙皇。“沙皇”一詞就來源於拉丁語中的“愷撒”,暗示其血統純正。同時,為了時刻提醒世人自己是東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他們以“第三羅馬”自居,並將東羅馬使用的雙頭鷹標誌加入到國徽之中。
1721年,沙皇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接受“全俄羅斯皇帝”頭銜,自稱“皇帝”,沙皇俄國改稱俄羅斯帝國,直至1917年二月革命覆亡。
羅馬帝國行省(117年)
下表列出120年左右羅馬帝國的行省。
行省分為三類:元老院行省(由元老院管理)、皇帝行省(由皇帝管理)、地方行省(由地方財政官或總督管理)。
羅馬帝國行省(120年左右) | ||||
中文名 | 拉丁名 | 設立年 | 分類 | 大致區域 |
---|---|---|---|---|
亞該亞行省 | Achaea | 前146年 | 元老院行省 | 希臘南部,伯羅奔尼撒地區 |
埃及行省 | Aegyptus | 前30年 | 地方行省 | 埃及 |
阿非利加行省 | Africa | 前146年 | 元老院行省 | 突尼西亞 |
柯提亞阿爾卑斯行省 | AlpesCottiae | 前14年 | 地方行省 | 義大利法國交界處 |
海岸阿爾卑斯行省 | AlpesMaritimae | 前14年 | 地方行省 | 義大利法國交界處,靠近地中海 |
培尼阿爾卑斯行省 | AlpesPoenninae | 前14年 | 地方行省 | 瑞士法國交界處 |
阿拉伯佩特拉行省 | ArabiaPetraea | 105年 | 皇帝行省 | 約旦,及敘利亞南部 |
亞細亞行省 | Asia | 前129年 | 元老院行省 | 小亞細亞東部 |
下亞美尼亞行省 | ArmeniaInferior | 114年 | 皇帝行省 | 黑海東海岸 |
亞述行省 | Assyria | 116年 | 皇帝行省 | 伊拉克北部 |
比提尼亞行省 | Bithynia | 前74年 | 皇帝行省 | 小亞細亞西北部 |
不列顛行省 | Britannia | 43年 | 皇帝行省 | 英格蘭,威爾斯 |
卡帕多西亞行省 | Cappadocia | 17年 | 皇帝行省 | 小亞細亞中東部 |
西里西亞行省 | Cilicia | 前64年 | 皇帝行省 | 小亞細亞南部 |
科馬根尼行省 | Commagene | 72年 | 皇帝行省 | 小亞細亞東南部 |
科杜內行省 | Corduene | 前66年 | 皇帝行省 | 庫爾德地區 |
科西嘉與薩丁尼亞行省 | CorsicaetSardinia | 前231年 | 地方行省 | 科西嘉島,撒丁島 |
克里特與昔蘭尼加行省 | CretaetCyrenaica | 前30年 | 元老院行省 | 克里特島,利比亞東北部 |
塞普勒斯行省 | Cyprus | 前58年 | 元老院行省 | 塞普勒斯 |
達契亞行省 | Dacia | 105年 | 皇帝行省 | 羅馬尼亞 |
達爾馬提亞行省 | Dalmatia | 前32年 | 皇帝行省 | 克羅埃西亞南部 |
伊庇魯斯行省 | Epirus | 前146年 | 地方行省 | 希臘西部 |
加拉太行省 | Galatia | 前25年 | 皇帝行省 | 安納托利亞 |
阿基坦高盧行省 | GalliaAquitania | 前87年 | 皇帝行省 | 法國中部及東南部 |
比利時高盧行省 | GalliaBelgica | 前57年 | 皇帝行省 | 比利時 |
里昂高盧行省 | GalliaLugdunensis | 前87年 | 皇帝行省 | 法國中部及北部 |
納爾榜高盧行省 | GalliaNarbonensis | 前118年 | 元老院行省 | 法國南部 |
下日耳曼行省 | GermaniaInferior | 90年 | 皇帝行省 | 荷蘭 |
上日耳曼行省 | GermaniaSuperior | 90年 | 皇帝行省 | 法國德國和瑞士交界處 |
貝提卡西班牙行省 | HispaniaBaetica | 14年 | 元老院行省 | 西班牙南部 |
盧西塔尼亞西班牙行省 | HispaniaLusitania | 14年 | 皇帝行省 | 葡萄牙 |
塔拉哥納西班牙行省 | HispaniaTarraconensis | 前27年 | 皇帝行省 | 西班牙大部分 |
義大利 | Italia | / | 本土 | 義大利 |
猶太行省 | Iudaea | 前63年 | 皇帝行省 | 以色列 |
利考尼亞行省 | Lycaonia | 前64年 | 皇帝行省 | 安納托利亞 |
呂西亞行省 | Lycia | 43年 | 元老院行省 | 小亞細亞南部 |
馬其頓行省 | Macedonia | 前146年 | 元老院行省 | 馬其頓 |
愷撒利亞茅利塔尼亞行省 | MauretaniaCaesariensis | 40年 | 地方行省 | 阿爾及利亞西北部 |
廷吉塔納茅利塔尼亞 | MauretaniaTingitana | 40年 | 地方行省 | 摩洛哥北部 |
米西亞行省 | Moesia | 前29年 | 皇帝行省 | 多瑙河南岸地區 |
諾里克行省 | Noricum | 前16年 | 皇帝行省 | 奧地利 |
努米底亞行省 | Numidia | 前25年 | 皇帝行省 | 阿爾及利亞東北海岸 |
奧斯洛尼行省 | Osroene | 116年 | 地方行省 | 敘利亞北部 |
潘諾尼亞行省 | Pannonia | 20年? | 皇帝行省 | 匈牙利 |
潘菲利亞行省 | Pamphylia | 前25年 | 皇帝行省 | 小亞細亞西南 |
本都行省 | Pontus | 前64年 | 皇帝行省 | 小亞細亞北部 |
雷蒂亞行省 | Raetia | 15年 | 皇帝行省 | 瑞士大部分 |
西西里行省 | Sicilia | 前241年 | 元老院行省 | 西西里島 |
索菲納行省 | Sophene | 前89年 | 皇帝行省 | 亞美尼亞 |
敘利亞行省 | Syria | 前64年 | 皇帝行省 | 敘利亞大部分 |
陶里卡行省 | Taurica | 1世紀 | 皇帝行省 | 黑海北岸 |
色雷斯行省 | Thrace | 46年 | 皇帝行省 | 希臘北部,保加利亞南部 |
拉丁語是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亦是義大利地區的地方語言。拉丁語在帝國時期至少分為兩類:即古典拉丁語和通俗拉丁語。古典拉丁語作為書面語言,而通俗拉丁語一般作為口語。古典拉丁語非常穩定,從帝國時期一直到中世紀都沒有發生改變。通俗拉丁語在帝國的各部分都有方言,變化非常多,逐漸演變成羅曼語族諸語。
儘管拉丁語是帝國的官方語言,但希臘語是帝國最主要的語言之一,尤其是在帝國東部的省份。甚至在羅馬城,希臘語也成為了教育用語和上流社會的語言。希臘語是宗教(基督教)、科學和藝術領域中常用的語言。
4世紀時,希臘語在帝國的西部逐漸失勢,拉丁語佔了上風。5世紀早期,標準拉丁語譯本的聖經的出版反映了這一情況。西羅馬帝國也逐漸開始排斥會說希臘語的人。這造成了後來帝國東西兩部分在文化上的分裂。希臘語則從610年以後作為東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
其他如亞拉姆語、科普特語、亞美尼亞語等也在帝國境內通行。
老普林尼(23年-79年),著有《自然史》37卷,內容包括當時科學的各個方面,涉及天文、地理、生物、醫學、農業、礦物等等。《自然史》以老普林尼在多年讀書和見聞的筆記為基礎寫成,全書並無分類,較為雜亂,《自然史》的最大成就在於記敘了各種事物2萬多項,摘錄各種文獻2千多種,使得當時許多珍貴的科學紀錄流傳下來。是古代極其少見的百科全書式著作。
老普林尼
西班牙人科路美拉,著有《農業論》12卷,講述農牧技術和管理以及社會經濟,這本著作對中世紀的莊園有很大影響。
皇帝提比略時期的名醫塞爾蘇斯(前30年-45年),著有《醫學大全》8卷,其中7-8卷記載了許多手術,且敘述詳細。皇帝馬可·奧勒留時期的名醫蓋倫(129年-199年),任御醫多年,著述頗多。蓋倫使用猴類解剖儀推測人類的身體結構,開創解剖學的先河。蓋倫還提出“三靈氣”說,即“活力靈氣”、“自然靈氣”、“靈魂靈氣”,以解釋人體的生理機制。蓋倫的藥物學著述介紹了各種藥材,大約有820餘種,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蓋倫的學說被中世紀的西方奉為經典,並成為了阿維森納的主要參考資料,直到17世紀哈維提出血液循環理論。
埃及天文學家托勒密(85年-168年),著有《天文集》13卷。該書集古代希臘羅馬天文學之大成。書中使用幾何系統來描述天體運動,並有包括1022顆恆星的星圖,在古代是極其完備的。另外書中還論及曆法的推算,日月食的推算以及天文儀器的製作與使用等等。但由於托勒密信奉“地心說”,為了使這種理論成立,他設計了一種極其複雜的天體幾何系統,以解決一些地心說的推算與實際不符的問題,使推算結果與實際觀測大致相近。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前,托勒密的學說在歐洲占統治地位。
斯特拉波(前64年-23年),著有《地理學》17卷。其中對當時羅馬人的“已知世界”描寫詳盡,內容包括歐洲各地以及西亞和北非,涉及各地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在書中還探討了環境對各地經濟生活的影響以及對城市的研究。在地理大發現以前,該書是西方最為詳盡的地理著作。
屋大維時期的史學家李維(前59年-17年),著有《羅馬建城以來史》142卷,現存36卷,敘述傳說中的羅慕路斯建立羅馬城至9年的歷史。是西方史學的第一部通史。
塔西陀(55年-120年),著有《歷史》12卷,主要敘述弗拉維王朝統治時期(69年-96年)的歷史。塔西陀在政治上傾向於共和派,極度反對皇帝與專制統治。此外,還有《阿古利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演說家對話錄》和《編年史》等著作傳世,均兼具極高的史學與文學價值。
塔西陀(奧地利國會大廈正門處雕像)
蘇維托尼烏斯(約69年-122年後),其生平資料主要來源於小普林尼的《書信集》,著有《羅馬十二帝王傳》,以傳記形式敘寫羅馬帝國初期十二位君主,注重刻畫奇聞異事,但史學嚴肅性不足。
阿庇安(約95年-約165年),著有《羅馬史》。上始於羅馬王政時代,下止於2世紀初圖拉真皇帝時期,涵蓋近900年的歷史。
尼科米底亞的阿里安,著有《亞歷山大遠征記》,是現存最為詳盡的亞歷山大大帝傳記作品。
亞歷山大大帝
阿米阿努斯·馬塞里努斯(330年-395年),安條克人,著有《晚期羅馬帝國史》,敘述96年安敦尼王朝之始至378年皇帝瓦倫斯敗亡的歷史。該書現存后18卷,即第14-31卷,記載354年-378年的羅馬帝國史。前13卷基本上是對現存其它史籍的摘抄;而後18卷主要都是作者本人親身經歷的歷史,因此內容翔實,文筆生動,是有關古典時代晚期和民族大遷徙早期最重要的原始史籍,又因為作者是經驗豐富的職業軍官,所以書中的戰爭描寫特別出色,被公認為自愷撒之後最佳的古典軍事史作品。
二世紀的法學家蓋約,著有《法學階梯》。
三世紀,法學家編成了《格列哥里安法典》和《赫爾莫格尼安法典》,保存了大量皇帝的敕令和法令。羅馬法對現代社會的法律制定有深遠影響,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如債法、物權法等,皆帶有羅馬法的影子。
圓形競技場(又稱羅馬大競技場、羅馬斗獸場),建於弗拉維王朝時期,有3層拱門,可容納數萬人,是舉行角斗表演的地方,修有複雜的地下設施供角斗表演使用,甚至可以灌水來進行海戰表演。
凱旋門也發源於羅馬,是為皇帝凱旋而建。羅馬古城中現存有三座凱旋門,一座為提圖斯於71年所建,一座為塞維魯於203年所建,一座為君士坦丁大帝於315年所建,上有精美浮雕。
屋大維時期的詩人維吉爾(前70年-前19年),早期著有作品《牧歌》10篇,主要是歌詠田園生活。前29年,維吉爾發表《田園詩》4卷(又譯《農事詩》),主要談論農事生產,也歌詠田園風光。第一卷論種莊稼,第二卷論種果樹,第三卷論養牲畜,第四卷論養蜜蜂。晚年,著有史詩《埃涅阿斯紀》(又譯《伊尼阿特》)12卷,敘寫羅馬神話中的英雄埃涅阿斯逃出特洛伊,來到義大利並稱王的故事。
詩人賀拉斯,著有《讚歌》,為屋大維歌功頌德。
奧維德(前43年-14年),以情詩聞名,成名之作為《戀歌》3卷49首,是一部情詩集。又著有《淑女書簡》21篇,系奧維德取材神話故事,以愛情故事中女主角的口吻所寫的情書。奧維德所著的《愛經》,由於違反了屋大維“澄清風俗”的政策,作者本人被判處流放黑海地區。奧維德的代表作為長詩《變形記》,大約作於流放時期,改寫了許多神話傳說,情節多變,想像奇特,長於心理描寫。
新斯多葛派哲學在帝國時期盛行,主要哲學家有塞涅卡和皇帝馬可·奧勒留,宣揚宿命論和禁慾主義。
塞涅卡(前4年-65年),皇帝尼祿的老師,認為哲學的目的在於將人引向德性,主張抑制慾望追求道德。然而塞涅卡本人卻言行不一,大肆斂財。皇帝馬可·奧勒留著有《沉思錄》,主張忍耐克制。
三世紀危機后,新柏拉圖主義集中了當時的神秘主義,代表人物有普羅提諾和普羅克洛。稱神為世界本源,是絕對無限的存在,且不可認識;而人的肉體是罪惡的本源,人必須要擺脫肉體,方能與神交往,獲得真理。這便是“人神合一”的學說。
基督教方面出現了被稱為“教父神學”的初始神學,代表人物是聖奧古斯丁。聖奧古斯丁著有《論上帝之城》、《懺悔錄》等,將新柏拉圖主義融入基督教教義中。教父哲學以哲學論證很多現今的基本教義,主要的有神論、三位一體論、創世論、原罪論、救贖論和天國論等等。
羅馬一開始只和周邊的一些小國進行貿易、外交,範圍小。直到前138年至前119年,漢武帝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並通過絲綢之路間接同羅馬展開貿易;東漢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但僅到達波斯灣一帶便無功而返;據《後漢書》記載,166年,大秦王安敦(即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首次派使臣到達漢都洛陽,並贈送漢桓帝象牙、犀角等禮物(並未證實,可能是羅馬商人所為)。雙方還彼此輸送自己的物產和技術,推動了東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使東西方人民受益匪淺。漢朝用絲織品、茶葉、瓷器來換取安息、希臘、羅馬和馬其頓的寶石、香料、藥材和玻璃器具。羅馬商人也以中國絲綢等名產,換取東方的寶石、翡翠、木棉和印度的犀角、象牙等珍品。
羅馬軍團步兵
前29年,屋大維進行軍事改革,設立常備軍團。
羅馬軍隊的兵種主要有重裝步兵和騎兵。羅馬的重裝步兵主要裝備投槍、短劍和大盾以及盔甲。鎧甲一般由銅金屬片和皮革製成,後期亦有鎖子甲和鱗片甲。騎兵除了基本裝備外,還配備一製作精美的銅頭盔。羅馬軍隊早期的金屬裝備一般為青銅製成。
羅馬軍隊的基本單位是軍團,另設有輔助部隊和雇傭兵。軍團下設百人隊,百人隊隊長稱為百夫長。羅馬軍紀嚴明,要求下級對上級絕對服從。軍隊中亦有各種刑罰,逃跑的軍隊會被實行“十一抽殺律”,即每十人中抽出一人被處死。羅馬帝國後期,軍隊主要由蠻族組成,軍紀敗壞,戰鬥力低。
羅馬帝國的經濟中,最重要的是農業。帝國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在帝國各地都有種植,尤以東方各省為勝。帝國的經濟作物主要是橄欖和葡萄,地中海地區是葡萄和橄欖的主要種植地。帝國每年都要從東方行省輸入大量糧食、酒和油,東方行省也是帝國稅收的重要來源。帝國的農業生產效率並不高,常見的還是二區輪作,使用擺桿步犁進行耕地也多於使用鏵犁。帝國的農業產業主要是大規模的莊園,使用奴隸或隸農勞動(3世紀以後興盛),小農(自耕農)幾乎消失。在帝國後期,這些莊園嚴重影響了帝國的稅收。
羅馬帝國的手工業中,最主要的是陶器製作,因為糧食、酒、油等商品的運輸都要使用陶器。義大利的制陶中心主要在波佐利。高盧的制陶業也很有競爭力,高盧人還發明了雙耳尖底瓮。西班牙的採礦業非常發達,為國家所壟斷專營。紡織業方面,帕多瓦的呢絨、西班牙的毛料大氅和高盧的一種帶有風帽的大衣都比較有名。西班牙還有一種制魚汁的手工業,這是一種用魚製成的調味料。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在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備註 |
---|---|---|---|
前27年-14年 | Augustus | 屋大維 | |
14年-37年 | Tiberius | 提比略 | |
37年-41年 | Caligula | 卡利古拉 | 原名蓋烏斯·愷撒,卡利古拉為綽號,意為“小靴子” 開始羅馬皇帝自封為神的習慣 被刺殺 |
41年-54年 | Claudius | 克勞狄烏斯 | 可能被皇后小阿格里皮娜毒死 |
54年-68年 | Nero | 尼祿 | 自殺 |
四帝內亂期(四帝之年)
在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備註 |
---|---|---|---|
68年-69年 | Galba | 加爾巴 | 被奧托謀殺 |
69年 | Otho | 奧托 | 戰敗,自殺 |
69年 | Vitellius | 維特里烏斯 | 戰敗,被處死 |
弗拉維王朝
在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備註 |
---|---|---|---|
69年-79年 | Vespasian | 韋帕薌 | |
79年-81年 | Titus | 提圖斯 | 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埋沒龐貝城 |
81年-96年 | Domitian | 圖密善 | 被刺殺 |
安敦尼王朝
在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備註 |
---|---|---|---|
96年-98年 | Nerva | 涅爾瓦 | |
98年-117年 | Trajan | 圖拉真 | |
117年-138年 | Hadrian | 哈德良 | |
138年-161年 | AntoninusPius | 安敦尼·庇護 | |
161年-180年 | MarcusAurelius | 馬可·奧勒留 | 與維魯斯為共治皇帝 |
161年-169年 | LuciusVerus | 路奇烏斯·維魯斯 | 與馬可·奧勒留為共治皇帝 |
175年 | AvidiusCassius | 阿維狄烏斯·卡西烏斯 | 篡位者,統治埃及和敘利亞 被一位百夫長所殺 |
177年-180年 | Commodus | 康茂德 | 與馬可·奧勒留為共治皇帝 |
180年-192年 | 中毒后被一摔跤手掐死 |
193年內亂期
在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備註 |
---|---|---|---|
193年 | Pertinax | 佩蒂納克斯 | 被士兵殺死 |
193年 | DidiusJulianus | 尤利安努斯 | 被近衛軍殺死 |
塞維魯王朝
在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備註 |
---|---|---|---|
193年-211年 | SeptimiusSeverus | 塞維魯 | |
193年-194年/195年 | PescenniusNiger | 奈哲爾 | 敘利亞的爭位者 |
193年/195年-197年 | ClodiusAlbinus | 阿爾拜努斯 | 不列顛的爭位者 |
198年-217年 | Caracalla | 卡拉卡拉 | 與蓋塔為共治皇帝 |
209年-211年 | Geta | 蓋塔 | 與卡拉卡拉為共治皇帝 被卡拉卡拉殺死 |
217年-218年 | Macrinus | 馬克里努斯 | 與迪亞杜門尼安為共治皇帝 被處死 |
217年-218年 | Diadumenian | 迪亞杜門尼安 | 與馬克里努斯為共治皇帝 被處死 |
218年-222年 | Elagabalus | 埃拉伽巴路斯 | 被刺殺 |
222年-235年 | AlexanderSeverus | 亞歷山大·塞維魯 | 被叛亂士兵殺死 |
三世紀危機高潮時的皇帝
在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備註 |
---|---|---|---|
235年-238年 | MaximinusThrax | 色雷斯人馬克西米努斯 | 被軍隊殺害 |
238年 | GordianI | 戈爾迪安一世 | 與戈爾迪安二世為共治皇帝 自殺 |
238年 | GordianII | 戈爾迪安二世 | 與戈爾迪安一世為共治皇帝 陣亡 |
238年 | PupienusMaximus | 普皮恩努斯 | 與巴爾比努斯為共治皇帝 被近衛軍殺死 |
238年 | Balbinus | 巴爾比努斯 | 與普皮努斯為共治皇帝 被近衛軍殺死 |
238年-244年 | GordianIII | 戈爾迪安三世 | 被殺 |
240年 | Sabinianus | 薩賓尼亞努斯 | 自立為帝 戰敗 |
244年-249年 | PhiliptheArab | 阿拉伯人菲利普 | 被德基烏斯殺死 |
248年 | Pacatianus | 帕卡提亞努斯 | 自立為帝 被士兵殺死 |
248年 | Iotapianus | 伊奧塔皮亞努斯 | 爭位者 |
248年 | Silbannacus | 希爾班納庫斯 | 篡位者 |
249年-251年 | Decius | 德基烏斯 | 陣亡 |
249年-252年 | Priscus | 普里斯庫斯 | 在東部自立為帝 |
250年 | Licinianus | 李錫尼亞努斯 | 爭位者 |
251年 | HerenniusEtruscus | 伊特魯里亞的赫倫尼烏斯 | 陣亡 |
251年 | Hostilian | 霍斯蒂利安 | 與加盧斯為共治皇帝 死於瘟疫 |
251年-253年 | Gallus | 加盧斯 | 被士兵殺死 |
251年-253年 | Volusianus | 沃魯西安努斯 | 與加盧斯為共治皇帝 被士兵殺死 |
253年 | Aemilianus | 埃米利安努斯 | 被士兵殺死 |
253年-260年 | Valerian | 瓦勒良 | 與加里恩努斯為共治皇帝 出征波斯薩珊王朝戰敗,被俘 |
253年-260年 | Gallienus | 加里恩努斯 | 與瓦勒良為共治皇帝 |
260年-268年 | 被殺 | ||
260年 | Saloninus | 薩洛尼努斯 | 與加里恩努斯為共治皇帝 被殺 |
258年-260年 | Ingenuus | 因格努烏斯 | 自立者 |
260年 | Regalianus | 雷加里安努斯 | 自立者 |
260年-261年 | MacrianusMajor | 大馬克里亞努斯 | 自立者 陣亡 |
260年-261年 | MacrianusMinor | 小馬克里亞努斯 | 自立者 陣亡 |
260年-261年 | Quietus | 奎伊圖斯 | 爭位者 |
261年 | MussiusAemilianus | 穆斯烏斯·埃米利安努斯 | 自立者 |
268年 | Aureolus | 奧里奧路斯 | 自立者 向克勞狄二世投降 |
高盧帝國
在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備註 |
---|---|---|---|
260年-269年 | Postumus | 波斯杜穆斯 | 建立高盧帝國 |
269年 | Laelianus | 萊利阿努斯 | 自立為高盧帝國皇帝 |
269年 | Marius | 馬里烏斯 | |
269年-271年 | Victorinus | 維克托利努斯 | |
270年-271年 | Domitianus | 多米提安努斯 | 自立為高盧帝國皇帝 |
271年-274年 | TetricusI | 泰特里庫斯一世 | 向奧勒良投降,高盧帝國滅亡 |
273年-274年 | TetricusII | 泰特里庫斯二世 | 與泰特里庫斯一世為共治皇帝 |
伊利里亞諸帝
在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備註 |
---|---|---|---|
268年-270年 | ClaudiusII | 克勞狄二世 | 死於瘟疫 |
270年 | Quintillus | 昆提盧斯 | 與奧勒良為共治皇帝 自殺 |
270年-275年 | Aurelian | 奧勒良 | 被近衛軍殺死 |
271年 | Septimius | 賽普蒂米烏斯 | 在達爾馬提亞自立為帝 被士兵殺死 |
275年-276年 | ClaudiusTacitus | 克勞狄·塔西佗 | 病死或被殺 |
276年 | Florianus | 弗洛里安努斯 | 被殺 |
276年-282年 | Probus | 普羅布斯 | 被士兵殺死 |
280年 | Saturninus | 薩圖尼努斯 | 自立為帝 被士兵所殺 |
280年 | Proculus | 普羅庫魯斯 | 爭位者 被普羅布斯所殺 |
280年 | Bonosus | 博諾蘇斯 | 自立為帝 被普羅布斯擊敗,自殺 |
282年-283年 | MarcusAureliusCarus | 馬可·奧勒留·卡魯斯 | 死因不明 |
283年-285年 | Carinus | 卡里努斯 | 與努梅里安為共治皇帝 被殺 |
283年-284年 | Numerian | 努梅里安 | 與卡里努斯為共治皇帝 |
四帝共治
在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備註 |
---|---|---|---|
284年-305年 | Diocletian | 戴克里先 | 與馬克西米安同為奧古斯都,掌管東部 |
286年-305年 | Maximian | 馬克西米安 | 與戴克里先同為奧古斯都,掌管西部 被迫自殺 |
305年-311年 | Galerius | 伽列里烏斯 | 與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同為愷撒 305年,成為奧古斯都,掌管東部 與塞維魯斯為共治皇帝 |
305年-306年 | ConstantiusIChlorus | 君士坦提烏斯一世 | 與伽列里烏斯同為愷撒 305年,成為奧古斯都,掌管西部 與伽列里烏斯為共治皇帝 |
306年-307年 | SeverusII | 塞維魯斯(塞維魯二世) | 305年,成為愷撒 306年,成為奧古斯都,掌管西部 與伽列里烏斯為共治皇帝 |
306年-312年 | Maxentius | 馬克森提烏斯 | 306年,自立為皇帝 被君士坦丁一世打敗並廢黜 |
308年-324年 | Licinius | 李錫尼 | 308年,成為奧古斯都 324年,被君士坦丁一世打敗,被迫退位后被殺 |
308年 | DomitiusAlexander | 多米提烏斯·亞歷山大 | 自立為帝 |
310年-313年 | MaximinusDaia | 馬克西米努斯·代亞 | 305年,成為愷撒,掌管東部 310年,自立為奧古斯都,與李錫尼分治東部 自殺 |
316年-317年 | ValeriusValens | 瓦萊里烏斯·瓦倫斯 | 與李錫尼為共治皇帝 被君士坦丁一世處死 |
324年 | Martinianus | 馬提尼安努斯 | 324年,成為奧古斯都,掌管西部 與李錫尼為共治皇帝 被殺 |
不列顛帝國
在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備註 |
---|---|---|---|
286年-293年 | Carausius | 卡勞修斯 | 建立不列顛帝國 被阿勒克圖斯所殺 |
293年-296年 | Allectus | 阿勒克圖斯 | 被君士坦提烏斯一世擊敗 |
君士坦丁王朝
在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備註 |
---|---|---|---|
306年-337年 | ConstantineItheGreat | 君士坦丁一世 | 原為四帝共治中的西帝,后擊敗其他諸帝,成為帝國唯一的統治者 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 |
337年-340年 | ConstantineII | 君士坦丁二世 | 君士坦丁一世死後,國分為三,掌管西部 陣亡 |
337年-361年 | ConstantiusII |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 | 君士坦丁一世死後,國分為三,掌管東部 |
337年-350年 | Constans | 君士坦斯一世 | 君士坦丁一世死後,國分為三,掌管中部 被馬格嫩提烏斯所殺 |
350年-353年 | Magnentius | 馬格嫩提烏斯 | 篡位者 自殺 |
350年 | Vetriano | 維特里亞諾 | 自立為帝 |
350年 | Nepotianus | 尼波提亞努斯 | 自立為帝 |
361年-363年 | JuliantheApostate | 背教者尤利安 | 出征波斯薩珊王朝陣亡 最後一位信仰羅馬多神教的皇帝 |
363年-364年 | Jovian | 約維安 | 暴死 |
瓦倫蒂尼安王朝
在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備註 |
---|---|---|---|
364年-375年 | ValentinianI | 瓦倫提尼安一世 | 西帝 與瓦倫斯、格拉提安為共治皇帝 |
364年-375年 | Valens | 瓦倫斯 | 東帝 與瓦倫提尼安一世、格拉提安為共治皇帝 |
375年-378年 | 與格拉提安、瓦倫提尼安二世為共治皇帝 與哥特人作戰戰敗,陣亡 | ||
365年-366年 | Procopius | 普羅科皮烏斯 | 篡位者 被瓦倫斯處死 |
367年-379年 | Gratian | 格拉提安 | 與瓦倫提尼安一世、瓦倫斯、瓦倫提尼安二世為共治皇帝 |
379年-383年 | 與狄奧多西一世、瓦倫提尼安二世為共治皇帝 被叛軍所殺 | ||
375年-379年 | ValentinianII | 瓦倫提尼安二世 | 與瓦倫斯、格拉提安為共治皇帝 |
379年-392年 | 與格拉提安、狄奧多西一世為共治皇帝 自殺或被殺 | ||
383年-388年 | MagnusMaximus | 馬格努斯·馬克西穆斯 | 西部的篡位者 被狄奧多西一世殺死 |
386年-388年 | FlaviusVictor | 弗拉維烏斯·維克托 | 馬格努斯·馬克西穆斯之子 被狄奧多西一世殺死 |
392年-394年 | Eugenius | 歐根尼烏斯 | 西部的篡位者 陣亡 |
狄奧多西王朝
在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備註 |
---|---|---|---|
379年-392年 | TheodosiusI | 狄奧多西一世 | 與格拉提安、瓦倫提尼安二世為共治皇帝 |
392年-395年 | 統一帝國 |
西羅馬帝國皇帝(16張)
西羅馬帝國
在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備註 |
---|---|---|---|
395年-423年 | Honorius | 霍諾里烏斯 | 與君士坦提烏斯三世為共治皇帝 |
409年-415年 | PriscusAttalus | 普里斯庫斯·阿塔盧斯 | 自立為帝 |
407年-411年 | ConstantineIII | 君士坦丁三世 | 爭位者 |
409年-411年 | ConstansII | 君士坦斯二世 | 爭位者 |
411年-413年 | Jovinus | 約維努斯 | 爭位者 |
412年-413年 | Sebastianus | 塞巴斯蒂安努斯 | 爭位者 |
421年 | ConstantiusIII | 君士坦提烏斯三世 | 與霍諾里烏斯為共治皇帝 |
423年-425年 | Joannes | 約翰尼斯 | 爭位者 |
425年-455年 | ValentinianIII | 瓦倫提尼安三世 | 被殺 |
455年 | PetroniusMaximus | 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 | 被殺 |
455年-456年 | Avitus | 阿維圖斯 | 被廢 |
457年-461年 | Majorian | 馬約里安 | 被廢 |
461年-465年 | LibiusSeverus | 利比烏斯·塞維魯 | 被廢 |
467年-472年 | Anthemius | 安特米烏斯 | 被處死 |
472年 | Olybrius | 奧利布里烏斯 | |
473年-474年 | Glycerius | 格利凱里烏斯 | 退位 |
474年-475年 | JuliusNepos | 朱利烏斯·尼波斯 | 退位 |
475年-480年 | 在達爾馬提亞為帝 被殺 | ||
475年-476年 | RomulusAugustulus | 羅慕路斯·奧古斯都 | 被蠻族軍隊首領奧多亞克廢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