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洋村
廣東汕頭市潮南區司馬浦鎮轄村
小西洋(自然村)隸屬廣東汕頭市潮南區司馬浦鎮美西村委會(行政村)。創於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90——1194年),距今已有八百餘年歷史。據史料記載,福建省莆田縣九牧林氏最先分裔至此肇基,因村落小且地勢低洼,逢雨泛濫似洋,故初名“西洋仔”,后雅稱“小西洋”並一直沿用至今。村內擁有“司馬浦鎮文物保護單位”——天后古廟。支柱產業為紡織服裝,是司馬浦鎮頗具規模特色的睡衣生產專業村。
明代至清代,小西洋分屬洋烏都和黃隴都,民國年間屬潮陽縣第九區,直至解放后的1951年末。
1952年始建司馬浦區,此歸其管轄。
1956年12月撤銷司馬浦區,改設大鄉建制,屬司馬浦鄉。
1958年9月撤鄉建社時屬燈塔公社。
國道324線(廣汕公路)小西洋路段
1961年4月,又重新建立司馬浦人民公社,屬美西大隊。
1983年12月,司馬浦撤社復區,屬美西鄉。
1987年1月,改區建鎮,成立司馬浦鎮,屬美西村委會(轄小西洋、大西洋、溝美,3個自然村)至今,村委會駐地小西洋自然村。
按地質年代劃分,小西洋村原系沼澤沖積平原,由於大南山水土大量流失,夾帶泥沙沖積而成,屬粘質土,適宜於種植水稻、小麥、甘蔗、花生、柑橘等作物。
小西洋一帶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區,主要特點是氣溫偏高,年平均氣溫20℃左右,最低月份一月為8.4℃,但1961年1月18日出現低氣溫l℃,,常年一般最高氣溫為36℃,其中1962年8月2日曾出現最高氣溫37.4℃。雨量充沛,常年降水量在1800毫米左右,日降水量最多一般在100毫米。4-8月份為雨季。
改革開放以前,小西洋村主要是以種植水稻、馬鈴薯、柑橘等農作物,經濟並不是很發達,村裡大都是平房,很少有樓房。沐改革開放的春風,特別是汕頭經濟特區建立后,有著發展意識和競爭意識的村民敏銳地意識到務農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於是,他們隨著時代的發展,有的從事商業經營、有的創辦工廠企業,經濟一躍千里,呈現一片興旺景象。如今,小西洋村的企業越來越多了。已上規模上檔次的企業就有10來家,而小型工廠、家庭作坊也有幾十家,主要生產家居服(睡衣)、織布、印染、繡花等產品,產品遠銷世界各地。如今的小西洋村,已經是以“生產睡衣”而著稱四鄰,成為司馬浦鎮頗具規模特色的睡衣生產專業村。
【擁有睡衣生產基地】:小西洋睡衣街、小西洋工業區、爾得發工業屯、新美三路工業群等
【擁有睡衣知名品牌】:可人兒、晚舒妮、蓮蒂兒、半日閑、華純、億琪、佳士寶、多拉美、卡貝仙奴等
爾得發工業屯
小西洋睡衣街
交通條件優越,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國道324線穿境而過,成為帶動全村經濟蓬勃發展的主要交通大動脈。近幾年來,村先後籌資2000多萬元建設1所小學、3個老年人活動場所、拓寬水泥道路、建設大型消防供水系統、治安崗、治安視頻監控網路、農貿市場、垃圾壓縮站等。
西洋村委會
西洋學校
小西洋天后古廟位於汕頭市潮南區司馬浦鎮小西洋村。始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據《中共潮陽地方史》記載,小西洋天后古廟是解放戰爭時期小北山及大南山地方黨組織地下重要交通情報站和秘密聯絡點,在當時曾經是陳店軍管會開展地下秘密活動的場所。對於當時中共潮陽縣委關於恢複發展武裝力量,由隱蔽轉向公開的對敵武裝鬥爭發揮了重要作用。天后古廟保存完好,對於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一定的保護價值。經原潮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調查、考證,小西洋天后古廟於2001年12月28日被批准為“司馬浦鎮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古廟中的石刻香爐、木質牌匾、古木棉樹等年代久遠的物證,都是給村民留下的珍貴文物。
1、正月十七日媽祖(天后聖母)聖駕巡鏡出遊,庇佑合境昇平。
2、二月十四日定為媽祖固定紀念日,祈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逢龍、雞年,媽祖鑾駕巡遊四鄉,小西洋、大西洋、溝尾、洋汾林,四盟鄉聯合舉辦大型潮汕民俗文化慶典活動)
3、五月擇吉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展開賽龍舟運動。運動健兒爭奪冠,戰鼓喧天,鞭炮連天晌,西洋騰巨浪。
4、七月廿日舉辦盂蘭勝會(施孤)
媽祖(天后聖母)
壬辰年媽祖鑾駕出遊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