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龍港

斗龍港

斗龍港,位於江蘇省北部,是里下河水網東西向排水入海的“四大港”之一,又名龍開河,牛灣河。斗龍港西起鹽城市鹽都區東南端,興鹽界河與雌河交匯處,沿著鹽城市亭湖區與大豐市交界向東北流,至大豐市新豐鎮西北匯老斗龍港河,源頭至此又稱新斗龍港河。

簡介


傳說

斗龍港高清大圖
斗龍港高清大圖
從白駒向東,一條海河逶迤三十里,直至西團,人們習慣上便稱此河為三十里河。三十里河到西團西關口,有一個急彎轉向東北,便是有名的牛灣河。牛灣河連續十八個急彎,有時一個彎轉過來,幾乎還在原來一線上,彎彎曲曲直到斗龍港。關於牛灣河和斗龍港,白駒、西團一帶流傳著一個神奇的傳說。大岡鎮是蘇中里下河地區的的文明古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就在這片人傑地靈的區域境內,有一條河叫做“斗龍港“,此河邊上流起源於抬頭村境內,原龍燈、孫加再村交接處,上游與興化老圩鄉張光村境內大河內“雄港”雌港對接。河口寬河口寬八十至九十多米,貫穿大豐區、大團、龍堤、金墩、豐富、三卯友、四卯友直至斗龍閘流入東海,成了興化鹽城兩市泄洪入海黃金水道,同時也澆灌了沿途各鄉鎮大片農田,無論多旱年份,斗龍港請水長流,魚蝦嬉戲,運輸船泊不斷,集灌溉、排澇、航運、養殖多種功能於一身。

概況

大豐縣三龍鎮斗龍港村是以農漁為主,集農、工、商、貿於一體的綜合性行政村,是鹽城、大豐兩級市(縣)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地處我國黃海之濱中部——大豐縣的東北角斗龍港口,為蘇中里下河四大出海口的第一港,東臨黃海,北與射陽縣鹽東鎮相連,交通便利;全村佔地面積1.3萬畝,轄1個居委會,7個村民小組,1836戶,總人口6963人,耕地面積6750畝。境內有1家國家級龍頭農業產業化企業和4家市鎮規模骨幹企業,25家中小型企業和各種商業網點,工商戶達300戶。

老斗龍港


早在1128年到1855年間,黃河從江蘇北部入海,長達700餘年。在江蘇的南端是長江入海口,南北兩方的豐富徑流帶來了大量的泥沙,形成了廣闊的蘇北黃河三角洲及長江三角洲。在斗龍港以南海域,分佈著輻射沙洲。岸外有輻射沙洲掩護,使海岸不斷淤長,形成海濱平原。斗龍河,也在這經年累月的衝擊中漸成規模,並成為其中一條較大的入海河流。斗龍河在串場河的草堰界延伸五十里河,在白駒界延伸三十里河,匯入西團牛灣河,形成老斗龍港,到達龍堤界,為新斗龍河。新斗龍河往西延伸,通興化、寶應,往東延伸入黃海。河灣百折達黃海,淑氣遄催雨澤新。斗龍河不僅催生了草堰鎮白駒鎮等千年古鎮,更在歷史上數次用博大的胸懷,將洶湧狂暴的洪水收納柔化,送至浩瀚黃海。
大豐是淤積平原,地形南寬北窄,呈不規則的三角形,似葫蘆。除沿海灘塗外,全區地勢東高西低、南高北低。斗龍河流經大豐中部,兩側為槽形窪地,自西南向東北縱貫全區。斗龍河沿岸地貌不是“一馬平川”,而是特別曲折,所以坐在船上久了,很容易找不著北。斗龍河從白駒向東,逶迤30里,直至西團,人們習慣上稱這段為三十里河。三十里河到西團西關口,有一個急彎轉向東北,便是有名的牛灣河。牛灣河連續18個急彎,有時一個彎轉過來,幾乎還在原來一線上,彎彎曲曲直到斗龍港。從空中俯瞰斗龍河,新舊一目了然。那蜿蜒曲折、猶如蛟龍過境迂迴的,是老斗龍河;那筆直開闊、猶如駿馬奔湧向前的,是新斗龍河。
從地理上來說,斗龍河對於鹽城,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鹽城是一塊綠色的平原,絕大部分地區海拔不足5米,廢黃河兩岸為地勢最高處,海拔4—6米。以斗龍港一線為界,蘇北灌溉總渠以南,到斗龍港以北地區為低洼地帶,平均海拔在2米以下。南部海拔3—4米左右,區內微地貌結構在空間上變化較大。高起的自然堤或自然河流的彎曲段與沙堤封閉的低地之間,雖然高差不到1米,但在土壤質地、濕度及生物等方面差異明顯。好比中國以秦嶺劃分南北,江蘇以長江劃分南北,斗龍河某種意義上說也是鹽城兩種地理區位的分界線。這樣低的海拔,只是略微向海傾斜,全國罕見。也正因為如此,河流,才顯得更為重要。
早年的斗龍河也叫洋河,水面清澈見底,魚蝦穿梭。斗龍河河口最寬的地方有80至90多米,貫穿大中、大團、龍堤、金墩、豐富、三卯酉河、四卯酉河直至斗龍閘流入黃海,是興化鹽城兩地泄洪入海的黃金水道。同時它也澆灌了沿途各鄉鎮大片農田,無論多旱的年份,斗龍河清水長流,魚蝦嬉戲,運輸船舶不斷。一條河流集灌溉、排澇、航運、養殖多種功能於一身。大豐西南片區的人們習慣用河東、河西來做地域的區分,河流是世代公認的“地理標誌”。更有趣的是,河道還分隔出了不同的農業種植模式。據當地老百姓介紹,河西白駒鎮一帶土質多為黏土,適合水稻種植,河東一帶多為沙土,適合棉花種植。河西種植的水稻軟糯香甜,河東種植的棉花純白多纖,農業種植的品類有了鮮明的地理特色,一條河水灌溉出兩岸不同的豐收景象。不同的農產品又匯總到這裡,通過里下河縱橫的河網運輸遠銷各地,河流讓一切又和諧共融起來。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100多年前人們的水利智慧,完美結合、讓人驚嘆。700多年前,黃河與古長江裹挾著大量泥沙奔流入海,逐漸淤積形成灘塗陸地。作為古長江分支的斗龍河,蜿蜒奔突,在這個版塊上撐開框架。人類的智慧順應自然,因勢利導,掘開生存的干河。從此,荒灘有了阡陌縱橫,有了水氣才有了靈氣、人氣,繼而有了這座城。大大小小的閘,猶如這個縱橫交錯的“棋盤”上的“星”,對上泄洪、對下出海,讓河道數百年來為我所用、造福一方。 10公里以內,誕生兩個國家4A級景區,這是一個獨特的“大豐現象”,放眼國內外也十分罕見。探究其背後的奧妙,也許比繁盛的景區更吸引人的,是這條滋養一方的古河——斗龍河。

地理位置


集鎮基礎較好

擁有原斗龍漁業鄉集鎮基礎,有邊防、銀行、郵政、醫院、學校、電信、供電、國土、移動、聯通等服務機構,有商場、超市、車站、交易碼頭、農貿產品交易市場和一級群眾漁港等多個商業服務網點,從事三產服務人員1100多人,其中農、漁、畜經紀人1500多人,村內基礎配套設施齊全,是集中村民居住,建立康居村點最好的選擇。
處於濕地黃金旅遊線路的關鍵地段
斗龍港村氣候宜人,四季分明,環境優美,沿海生態濕地風光獨特,北與射陽縣丹頂鶴保護區相鄰,南與大豐港、國家級麋鹿保護區相近,緊靠國家3A級風景區斗龍莊園,西接大豐市區,處於上海、鹽城等地到大豐一日游的中心點,直接受旅遊景點和大豐港輻射,得天時地利之惠,人氣便於集中;目前,中外客商來斗龍港村每年上百人次,接待遊客5萬人次,是休閑娛樂的極佳之地。

窗口優勢突出

斗龍港村交通便捷,東距國家一類口岸大豐港9公里、麋鹿保護區45公里,與韓國釜山相距410海里,南接徐大高速至上海在2小時交通圈內,西接鹽城新城區和大豐市區30公里,北接丹頂鶴保護區5公里,鹽城機場38公里,構成了四通八達的海、陸、空立體化的交通網,處在建設中的鹽城黃海國家濕地公園的關節點上。斗龍港村每天有發往大豐和鹽城的中巴車達80多輛,加上過境車輛在百輛以上。四通發達的交通網縮短了與世界的距離,為村級經濟的跨越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商機。

產業特色


斗龍港村利用地理優勢,大力發展富有特色的漁港產業。現有30%的村民從事養殖業,在海堤路東承租了約5萬畝的養殖面積,周邊還有20多萬畝的養殖後備基地。以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寶龍集團為支撐,建成了1.5萬平方米龍蝦育苗基地、2000畝稻蝦輪作基地和1萬畝鮰魚養殖基地,形成了龍蝦鮰魚及其他水產品產、加、銷於一體的外向型龍頭企業,近年來銷售均在3億元以上。產品出口瑞典、比利時、英國、德國、美國、日本、香港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3000萬美元以上。寶龍集團先後被授予“全國農產品出口示範企業”、“出口創匯先進企業”、“納稅十強企業”等榮譽稱號。此外,更具有發展潛力的是,斗龍港村高峰期每天接納數千條漁船進港避風和交易,三產發展空間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