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理工大學)

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理工大學)1986年成立,有研究與技術人員62人,其中兩院院士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人。

大學簡介


大連理工大學1949年4月建校,學校以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為中心,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並重,已形成以理工為主,經、管、文、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學科體系。學校設有工商管理碩士(MBA,含EMBA)、公共管理碩士(MPA)、建築學、工程碩士四個專業學位授予權以及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學校科研工作具有較強實力,有1個國家培訓基地(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海岸及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三束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製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等。學校廣泛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現與2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40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穩定的交流與合作關係,聘請名譽教授、客座教授、顧問教授235人。

基本情況


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大連理工大學,實驗室於1986 年由國家計委批准籌建,1990 年通過國家驗收后被批准對國內外開放,1994 年、1997 年、2003 年、2008年、2013年五次通過了國家計委委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的評估。現任實驗室主任董國海教授,實驗室第六屆學術委員會主任張長寬教授。

科研支撐


實驗室有研究與技術人員 62 人,其中兩院院士 4 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7 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5 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 3 人。實驗室擁有可模擬產生海浪、海流和潮汐等綜合作用的多功能水池;低、高頻(長、短周期)複合造波系統;大波流水槽;渾水水槽;溢油水槽;海洋環境水槽非線性波浪水槽;冰區溢油環境實驗系統;電液伺服結構疲勞試驗系統;二維水下地震模擬系統;大型高精度靜動三軸儀;土工靜力-動力液壓三軸-扭轉多功能剪切儀;基於PIV&LIF的流速場、濃度場同步測試系統等。

科研領域


實驗室研究方向:
★海洋動力因素與海岸、海床和結構物的相互作用
★海洋環境污染的動態分析與防治
★海岸和近海工程結構體系及其全壽命性能評定和設計
★海岸和近海工程系統的安全防護與防災減災
★海岸和近海工程系統的數值模擬與實驗模擬技術

項目成果


實驗室致力於開展海岸和近海工程領域內的應用基礎研究和直接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的關鍵工程技術課題的研究,2003 年至2008 年期間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 355 項,其中: “863”計劃子課題 5 項,國家攻關子課題 2 項,“973”子課題 4 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5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 78項(包括 7 項重點基金);教育部創新團隊 2 項;省部級重大課題 4 項;國際及港台地區合作研究課題 16 項;教育部及其他省部委基金課題 66 項;國家經濟建設中的工程技術課題204 項。實驗室 2003 年至 2008 年期間共獲得國家級獎勵 4 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 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 項。省部級科技獎勵 24 項。其中:省部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9 項;省部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0 項;省部委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5項。此外實驗室還獲得其他獎勵 8 項(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動站獲人事部優秀博士后流動站獎勵,沈永明教授獲得優秀博士后稱號)。18 項成果已被我國有關工程規範採用。申請發明專利 40 項。出版學術專著 19 部;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105 篇;國內重要期刊論文 1143 篇;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147 篇。

交流合作


2003 年至2008 年期間,實驗室設立開放課題基金課題 47項,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10 次;邀請來室講學與合作研究的國內外專家 140 人次;實驗室累計派到國外及港台地區講學、合作研究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127 人次。實驗室現與美國、英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在海洋環境、海底管線激光流場測試技術、結構抗震等方面開展了高層次的合作研究工作。

所獲榮譽


2019年3月,被科技部在2018年工程領域和材料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為工程領域良好類實驗室。

人才培養


實驗室現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其中港口、海岸和近海工程二級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和“211工程”建設重點學科。2003 年至 2008 年期間,實驗室有博士后研究人員 19 人出站,有畢業博士研究生 230 人、碩士研究生 418 人。目前我實驗室有在站博士后 8 人,在讀博士研究生 132 人,在讀碩士研究生 17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