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車隊
本田車隊
本田車隊是一支成立於1964年的F1車隊,在歷史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曾獲得三次大獎賽的冠軍。本田車隊還在環保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是一級方程式使用日產車製造商本田的車隊,車隊總部位於英國布萊克雷,本田車隊繼承了已經退出F1舞台的英美車隊。本田之前為英美車隊的股東和引擎提供商,本田汽車公司從2006年開始全面控股英美車隊,這是該公司近40年以來第一次完全控制一支F1車隊,本田公司原先就擁有英美車隊45%的股份。1964-1968年期間,本田車隊也曾獨立出現在F1賽場上,但是車隊在4年35次比賽中只獲得2次勝利,最終慘淡收場。目前車隊的正式車手為巴西名將魯本斯·巴里切羅和英國車手詹森·巴頓,使用本田RA807E引擎。
北京時間2008年12月5日上午,本田公司在日本東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司CEO福井威夫(TakeoFukui)表示,由於目前困難的經濟情況,公司正式宣布將退出F1,2009年3月6日,本田將車隊賣給羅斯·布朗,車隊亦會改名為布朗F1車隊。
本田車隊
除了更換隊名外,2006年的本田車隊也更動了車手陣容:過去效力法拉利車隊的老將決定加入該隊。誠如車隊經理Nick Fry所說,簽下巴里切羅是本田車隊另一個里程碑,他不只是一位優秀的車手,更擁有替頂級隊伍效力的寶貴經驗。這些都將幫助英美車隊提升至另一層次。
1964:未列入車隊積分榜。
1965:以11分列車隊冠軍榜第6位。
本田車隊
1968:以14分列車隊冠軍榜第6位。
1965年墨西哥大獎賽
本田車隊
2006年匈牙利大獎賽
98季末,英美車隊接手了沒落之中的特利爾車隊。特利爾車隊由傳奇人物肯·特利爾一手創建,經歷了七十年代早期的輝煌之後,車隊成績不斷下降。肯早在50年代時就迷上了賽車,在賽道上馳騁到1958年後,把注意力轉向了車隊的管理。1960年,肯終於創建了特利爾車隊。許多人認為肯的事業顛峰來自發現了年輕的斯圖爾特,並且再加上自己的技術能力。當時車隊的正選車手吉米·梅耶爾在塔斯馬尼亞喪生,有人力勸凱恩給年輕的蘇格蘭人在F3賽場上一次測試的機會。當斯圖爾特證明自己比布魯斯·麥克拉倫還要快時,凱恩馬上與他簽了約。儘管當時斯圖爾特只是參加F2的比賽,而他最終還是於68年進入了F1賽場。
當時,車隊用的是福特考斯沃斯DFV發動機和邁特拉底盤。斯圖爾特把最終取勝的希望一直保持到了賽季最後一輪比賽。這是一個信號,預示著將有不尋常的事情發生。果然,下一年裡,斯圖爾特是不可戰勝的!他贏得了六場比賽冠軍,並使自己獲得了車手總冠軍,而邁特拉也獲得了車隊總冠軍。1970年,伴隨著新規則的出台,車隊必須做出調整,但邁特拉拒絕配合福特V8發動機開發新的賽車。斯圖爾特被迫從三月起使用普通汽車參賽使得車隊在賽場上毫無競爭力。在此情況下,肯僱用了德里克·加德納,並設計出了第一輛特利爾賽車,特利爾001型。此後,斯圖爾特開始使用特利爾001。
1971年,斯圖爾特和隊友弗朗科伊斯·塞沃特統治了F1賽場,斯圖爾特毫無疑問的衛冕車手總冠軍,塞沃特也在車手排行榜中名列第三。接下來的賽季斯圖爾特飽受潰瘍之苦,他不得不提前結束這個賽季。但73年,斯圖爾特重振雄風,再次勇奪車手冠軍,而車隊冠軍則被蓮花車隊奪走。賽季初斯圖爾特告訴肯他想在沃特金斯舉行的最後一場比賽後退役,那將是他的第100場比賽。這個消息使肯受到了重大打擊。在蒙扎,斯圖爾特以職業生涯中最出色的表演將最佳車手頭銜收入囊中。此後,他的搭檔兼好友弗朗科伊斯·塞沃特在練習賽中喪生,斯圖爾特本人也未去參加在沃特金斯舉行的比賽,這樣車隊完全放棄了那場比賽。塞沃特的去世似乎同時也埋葬了車隊的成功,從那以後,車隊再也沒象他們早期這樣輝煌過。
特利爾設計製造了著名的P34六輪汽車,其理論根據是四個小輪將在賽道上產生更好的抓地性能,同時從東氣動力學的角度來看,它也降低了賽車前端受到的空氣阻力。在76年的安德斯托普賽場,舒克特和德佩勒包攬了前兩名。77賽季羅尼·彼得森取代了舒克特,但不幸的是,那時他們所駕駛的P34已失去競爭力。1978年德佩勒給特利爾車隊帶來了在摩納哥的另一場勝利。此後,一直到82年,車隊才由米歇爾·阿爾伯托在拉斯維加斯再次取勝。
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特利爾車隊只能徘徊在車隊曾經輝煌的影子中,只有阿萊西駕駛的哈維·鮑斯特萊維茨設計的018和019型賽車才使車隊偶爾成為焦點。1994年,改造后的雅馬哈引擎與Katayama的加盟使車隊在賽季末排名第六,肯的目光中才閃爍出了些許希望的光芒。但這光芒轉瞬即逝,95年,雖然米卡·薩洛在巴西的首次登場頗具聲勢,先是在比賽中處於第三名的位置,但後來腹部絞痛使他以第七名的成績完成比賽。但這還不是最糟的,此後他在接下來的11場比賽中沒有獲得任何積分,而Katayama更是在整個賽季中一分未得。96年情況依然如此,97年車隊無法控制不斷下滑的頹勢,老邁的福特發動機使薩洛和維斯塔潘在只能在困境中掙扎,只有薩洛在雨天舉行的摩納哥大獎賽中取得了第五才為車隊贏得了一點尊重。
97賽季結束之後,肯把車隊賣給了英美煙草公司,期待車隊能以全新面貌重現早日輝煌。98年是特利爾車隊的最後一個賽季,11月車隊正式更名。令人感到難過的是,因為在選擇車手問題上意見不和發生爭執,肯離開了車隊。
英美車隊的第一個賽季,雅克·維倫紐夫的經理領導車隊。維倫紐夫和里卡多·宗塔組成車手陣容。賽季一開始就烏雲籠罩,他們的兩輛車因身披不同顏色和圖案設計而違反了FIA的規定,最後不得不使用將兩種圖案在同一輛賽車上分開的辦法作為折衷方案向規定妥協。第一個賽季在苦澀的失望中結束,引擎可靠性問題一場接一場地困擾著他們,車隊一年一分未得。此後謠傳2000年車隊的車手人選將會發生變化,同時人們也在議論著因99賽季車隊成績問題帕洛克將遭到解僱,但維倫紐夫卻威脅將與帕洛克同時離開。儘管這些並沒有實際發生,但不公開的斡旋交易卻一直在進行著。
車隊與本田合作的第一年進展很好。維倫紐夫在一些比賽中表現相當出色,在賽季將近尾聲之時宗塔的表現也好了起來。然而,這對巴西人來說來得太遲了,車隊已另外簽下了潘尼斯在2001年與維倫紐夫搭檔。2000年車隊最終排名第五。2001賽季,兩名新搭檔希望在上賽季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提高,但這個願望最終沒能實現,他們落後於同樣使用本田引擎的喬丹車隊之後,為此維倫紐夫明確表示了對目前的賽車的不滿。2002賽季,賽車性能有了較大提高。
然而,就在新車登場之前,加拿大人的摯友,車隊老闆克雷格·帕洛克突然遭到解僱,與此同時1997年世界冠軍維倫紐夫的去留也畫上了問號,許多人相信2002年將是他在這支車隊的最後一年。另一方面,戴維·理查茲接替了帕洛克的位置,試圖為車隊重塑輝煌。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2003賽季維倫紐夫繼續留在了車隊。英美車隊成為賽場上唯一使用本田引擎的隊伍。這是加拿大人與車隊五年合約的最後一年,他與曾先後在雷諾、威廉姆斯效力的巴頓搭檔,並最終發現對方能力處在自己之上。
整個賽季巴頓在與維倫紐夫的競爭中一直處於上風。從一開始,兩人之間的交鋒就異常激烈,然而巴頓以更為出色的賽場表現得到了發言權,他將在2004年繼續留在車隊效力。維倫紐夫則被佐藤琢磨所取代,車隊希望後者能幫助車隊在第五名基礎上取得進一步的提高。
儘管英美車隊花了一些時間,但2004賽季他們還是成功的擺脫了失敗者的地位並成為一支爭冠車隊。2008年,他們獲得了令人咋舌的119分從而登上了車隊積分榜的第二把交椅。簡森·巴頓4次獲得分站賽的亞軍,佐藤琢磨也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賽道第一次登上了頒獎台。兩位車手登上頒獎台的次數達到了11次,以獲得積分的成績完成比賽的次數也達到了24次。對於2005賽季,本田和英美車隊的腦海中只有一件事情-贏得比賽的勝利。
在經歷了上個賽季的成功后,英美本田車隊堅信他們會在2005賽季獲得分站賽勝利。大衛·理查茲離開車隊也許是造成巴頓希望投奔威廉姆斯車隊一事變得複雜和爭論焦點的原因。理查茲贏得了巴頓戰役的勝利,而巴頓也被迫在2005賽季繼續為英美車隊效力,但理查茲發現自己的位置已經被尼克·弗萊所取代。
回到賽道上,巴頓和佐藤琢磨遭遇了可怕的賽季開局,在前3輪比賽中他們顆粒無收。在伊莫拉站的比賽中,車隊發覺他們再次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因為007賽車在將燃油全部放出后,賽車重量低於規則規定的標準,國際汽聯因此取消了車隊在聖馬利諾大獎賽站的成績並給予禁賽兩場的處罰。
第10輪比賽前,車隊仍舊沒能獲得一個積分。賽場外,本田公司收購了車隊中的45%股份,在賽季結束時,英美車隊將100%屬於本田所有。法國站的比賽讓巴頓和英美車隊拿到了他們本賽季的第一個積分,巴頓也在剩下的所有比賽中都有積分進賬。然而,車隊還是沒能挑戰分站賽的勝利,佐藤整個賽季的表現都令人失望,最終車隊名列積分榜第6位。
巴頓再次在2005賽季陷入了與威廉姆斯車隊的合同糾紛問題,但他設法用金錢買斷了這一交易並在2006賽季繼續為本田車隊效力,從法拉利車隊投奔本田的魯本·巴里切羅將接替佐藤的位置。贏得比賽勝利仍舊是車隊在2006賽季的目標。
由於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2008年12月5日,本田公司CEO福井威夫對外宣布,不再向本田車隊注資。本田車隊退出F1。2009年新賽季即將開展前的3月5日車隊經理羅斯·布朗挺身而出以8000萬歐元成功接盤車隊,組建了布朗GP車隊,保住眾多員工飯碗的同時也避免了F1落入新賽季9支車隊發車的尷尬。
Honda致力於環保
1972年發表了CVCC發動機,Honda是全球第一家通過美國馬斯基法規的汽車製造商。
1977年Civic連續四年在美國油耗測試中位居榜首。
1976年在日本開始了在工廠周圍植樹28萬棵的綠化活動。
1982/1983年Civic榮獲美國環境保護廳油耗調查汽油車部門第一名。
1992年制定Honda環保方針“Honda環境宣言”。
1993年通用發動機在全球首次達到加利福尼亞州排放標準。
1994年在日本全國開展保險杠的回收和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