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氣

胃氣

所謂“胃氣”,中醫是泛指胃腸為主的消化功能,對正常人來說,胃氣充足是機體健康的體現。對病人而言,胃氣則影響到康復能力。

在調理胃氣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以“和臟腑”作為原則,脾胃兼顧,健脾養胃。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採取“寒者溫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通則不痛”的原理讓胃好胃舒。

簡介


● 英文名稱:Stomach Qi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精氣學說

古籍摘選


●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名詞解釋


● 胃的精氣,表現為胃受納和腐熟飲食的功能活動,也指胃之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胃氣為六腑之氣中的一種,也是周身之氣分佈在胃腑的部分,胃的生理功能主要通過胃氣來實現。

胃主受納腐熟

● 胃為空腔臟器,為水谷受納的場所。飲食入口,在胃中盛納,因此胃被稱為“水谷之海”。
● 食物轉化為水谷精微需要胃氣的腐熟,在胃氣與脾氣的作用下,將水谷轉化為精微物質,並成為氣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胃氣在中醫學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胃氣為生氣之源,許多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都十分注重胃氣的盛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因而在治療中需要時時保護胃氣,防止傷正。
● 胃氣虧虛,則受納與腐熟能力下降,表現為納呆腹脹等症;胃氣偏旺,則受納腐熟功能亢進,表現為多食易飢。

胃氣以通降為主

● 脾與胃為表裡臟腑,脾氣以升為主,將水谷精微物質轉運到肺,通過肺布散到全身;胃氣則以降為主,通過通降功能,食物殘渣可以向下輸送到大腸與小腸。
● 食物只有不斷向下傳遞,機體才能接受更多的水谷,因此胃腑以通為降,不能壅滯。
● 胃之通降功能下降,機體會出現許多異常癥狀表現,如噁心嘔吐 、口臭等。

胃氣異常治療

● 胃氣的病變以胃氣虛為主。
● 胃氣以降為順,若其氣虧虛,通降不及,食物或糟粕在胃腑停留,容易導致腹脹、腹痛、口臭、噯腐吞酸等症,治療當消積導滯,可用山楂、萊菔子、雞內金等消食葯。
● 胃氣虧虛,受納腐熟不及,當補胃氣,可以用太子參、白朮等藥物。
● 胃氣不降反升,機體會出現噁心、呃逆、嘔吐等癥狀,治療當降氣為主,可以用旋復花、厚朴、枳實、代赭石等藥物治療。
● 胃氣偏亢,化火傷津,出現消谷善飢等癥狀,當清胃火、補胃陰,可以用黃連、北沙參、天花粉等治療。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