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受難記的結果 展開
- 1982年讓-呂克·戈達爾 執導電影
- 2014年由梅爾·吉布森執導的美國電影
- 2010年Mitch Glazer執導的美國電影
受難記
1982年讓-呂克·戈達爾 執導電影
受難記的海報
演員 | 角色 |
伊莎貝爾·於佩爾 | Isabelle |
漢娜·許古拉 | Hanna, l'actrice |
米歇爾·皮寇利 | Michel Boulard |
Jerzy Radziwilowicz | Jerzy, metteur en scène |
László Szabó | Laszlo, le producteur |
Jean-François Stévenin | Le machino |
Patrick Bonnel | Bonnel |
Sophie Lucachevski | Script-girl |
Magali Campos | Magali |
導演 | 讓-呂克·戈達爾 Jean Luc Godard |
編劇 | 讓-克勞德·卡瑞爾 Jean-Claude Carrière .....uncredited 讓-呂克·戈達爾 Jean Luc Godard |
製作人 | Armand Barbault .....producer Catherine Lapoujade .....producer Martine Marignac .....producer |
影片似乎是個拼圖遊戲,所有這些人物是毫不相干地並肩前進。他們相互觀察、相互畏懼,互相交錯,互相衝突,有時則是一些人屈於另一些人。因為旅館的老闆娘愛上了導演,而導演則對年輕女工的政治活動產生親切的共鳴,於是他們倆發生了關係。而老闆首先要對付要求得到解僱津貼女工,一方面又因妻子試圖逃走而處於極度不安之中。在人物錯綜複雜的關係發生和發展的整個過程中,戈達爾把他對古典音樂、浪漫派繪畫和電影的熱愛結合在一起,使影片高度風格化,具有很強的實驗性。這部電影的題材和結構令人聯想到特呂弗的著名影片《日以作夜》,也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
製作公司 | Film et Vidéo Companie |
Films A2 [法國] | |
JLG Films [法國] | |
Sara Films [法國] | |
Sonimage [法國] | |
Télévision Suisse-Romande (TSR) [瑞士] | |
發行公司 | Parafrance Films [法國] ..... (France) |
Radio Monte Carlo [摩納哥] ..... (France) | |
United Artists Classics ..... (1983) (USA) (subtitled)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法國 | 1982年5月26日 |
西德 | 1983年3月4日 |
日本 | 2002年7月27日 |
時間 | 獎項簡稱 | 獎項全稱 | 獲獎人 | 所獲獎項 | 結果 |
1982 | 戛納電影節 | 第35屆戛納電影節 | 讓-呂克·戈達爾 | 金棕櫚獎 | 提名 |
拉烏爾·庫塔爾 | 技術大獎 | 獲獎 |
影片似乎是個拼圖遊戲,所有這些人物是毫不相干地並肩前進。他們相互觀察、相互畏懼,互相交錯,互相衝突,有時則是一些人屈於另一些人。在人物錯綜複雜的關係發生和發展的整個過程中,戈達爾把他對古典音樂、浪漫派繪畫和電影的熱愛結合在一起,使影片高度風格化,具有很強的實驗性。(豆瓣網評)
中世紀以後,雖然流派、風格不斷變動,但繪畫追求寫實和逼真的藝術任務就從未受到過最根本的質疑;而這一切以20世紀的到來為轉折。很有趣的是,相比正統美術史,電影史的演化過程永遠處於一個細碎的、模糊蛻變的進程,就像是歷史的一切過程同時迸發著——幾百年前的(倒也不會罵說過時啦)和最新觀念,可能會出現在同一年不同部甚至同部電影中。比如,現在仍有大量以繪畫入電影,並使之產生“敘事”、“再現”、“講解”任務的樸素形式(黑澤明、張藝謀等);卻很少有真正意義的“繪畫-電影”二者在視覺的形式與觀念上徹底“揉碎”的嘗試(戈達爾、格林納威、帕索里尼等)。粗分一下“戈達爾的繪畫-電影觀”,大致是三條:前期(個人懷疑)尚處中間地帶;《電影史》《影像之書》等是“引用-重構”;《李爾王》《受難記》等是“在場-瓦解-消失。”(豆瓣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