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曉鈺的結果 展開

張曉鈺

河北省邢台市中心血站員工

張曉鈺,1979年出生,是河北省邢台市中心血站一名普通員工。她身體瘦弱,卻擁有無比高尚的精神,言語不多,卻用行動詮釋了生命的意義。2014年7月21日,是一個平凡的日子,張曉鈺懷著無比光榮和崇高的心情走進了白求恩和平醫院造血幹細胞採集室。一切都來的那麼突然又自然而然,捐獻造血幹細胞,拯救生命,她認為是她的幸運,因為“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是她一直以來的追求與夢想。

人物經歷


2006年她報名成為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從那一刻起,就做好了時刻捐髓救人的準備。由於經常接觸無償獻血工作,她更加懂得生命的健康的可貴,深知造血幹細胞移植對於挽救白血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意義。

人物故事


2014年5月14日,她接到邢台市經十字會通知,得知自己與上海市一名再障患者初次配型成功,她絲毫沒有考慮自己身體,沒有給家人商量,毅然簽下了捐獻同意書。6月13日,接到高分辨配型成功的通知,義無反顧地做出了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決定。令她沒有想到的是,捐獻進行的並不順利。接下來的體檢發現,她的血紅蛋白含量低於正常標準,不能馬上捐獻,需要儘快提升血紅蛋白才能進行造血幹細胞採集。經省紅十字會和中華骨髓庫專家討論后決定,讓她服用相關藥物改善血紅蛋白,在最初的幾天服用藥物后,胃部出現了刺激性反應,經常發生胃疼、出汗等癥狀,經和醫生協商后,醫生將提升血紅素的西藥換成了中藥。後來還得知菠菜、芹菜能提高血紅蛋白,她就每天堅持吃,儘快使自己符合捐獻要求成為了她當時的頭等大事,她日夜牽掛對方的安危。20多天,家裡的餐桌上,幾乎都是補血的菜肴,兒子愛吃的菜幾乎不見了。“等媽媽完成捐獻后,再給你做好吃的”,是她經常用來安慰孩子的話。
中藥的副作用小,但中藥迅速提升血紅蛋白的效果差一點。時間就是生命,省里的電話一次次響起,她感受到了一個生命的渴望,當時她只有一個信念:儘快完成捐獻,從死亡的邊緣挽回生命。時間就是生命,顧不了那麼多了,自己受點苦算不了什麼,如果因為身體不合格而喪失了萬分之一的救人幾率才是終身的遺憾。於是她就開始一邊服用著中藥,一邊摻和著吃著西藥,忍著藥物的刺激,這個過程持續了將近半個月時間。功夫不負有心人,7月10日經過第6次化驗檢測顯示,血紅蛋白數終於達到了捐獻的標準。7月16日,在邢台市血站單位領導和邢台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陪同下來到石家莊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準備捐獻工作。 7月17日,開始接受每天2針的造血幹細胞動員劑注射。動員劑是將促使骨髓內幹細胞增長的一種針劑,可以使幹細胞快速增長並滲透到外周血中,期間雖然呈現出腰疼、背疼、噁心等反應,她從來沒有抱怨過,只是默默的忍受。經過5天的注射,7月21日上午在石家莊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進行造血幹細胞採集,由於雙臂均有針管,不能隨意移動,她只能時不時的挺起胸脯,讓後背和腰稍微換個姿勢,緩解一下疼痛。在採集床上躺了3個多小時后,看到一點一點收集起來的187毫升造血幹細胞懸液,露出了欣慰地笑,她希望這些種子能儘快輸入小患者體內,讓孩子生出健康的細胞,早日康復。
捐獻后,對方支付給了她5000元營養費,她不顧自己身體,通過省紅十字會轉交給對方,希望患者營養好一些,好的快一點。

人物評價


幹細胞捐獻只是她奉獻的一個縮影,多年來的辛勤努力也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廣泛認可, 2009年被評為單位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2013年被市人事局評為優秀,2014年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她總是說,自己成績的取得與血站領導和同事們的關懷分不開的,是他們的日常表現影響了自己,無私奉獻已經深入她的思想。被授予造血幹細胞捐獻“優秀志願者”榮譽稱號后,從她身上看不到任何榮耀,在榮譽面前,卻顯得十分平靜和淡然,她認為捐獻幹細胞只是為社會作出的一點微不足道的貢獻。她的大義之舉,凝聚著血站人的大愛和高尚,彰顯了樂於奉獻的時代精神和人間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