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神星
環繞太陽運行的近地小行星
愛神星
1898年8月13日由德國天文學家威特發現並以希臘神話中愛神厄羅斯來命名的。
這些小行星中有一顆非常特別,因此我們也要加以特別的注意。1898年以前所知的數百顆小行星都在火星木星軌道之間運行。但那一年的夏天,柏林的威特(Witt)發現了一顆行星在近日點時竟進入了火星軌道的內部——實際已在距地球軌道2200萬千米以內。他替它起名字叫做“愛神星”(Eros)。這顆行星的軌道偏心率又很大,在遠日點時又遠遠逃出了火星的軌道外。此外,這顆行星與火星的兩軌道竟如同鎖鏈的兩環相接,因此如果軌道都是鐵絲的就要連在一起了。
這顆行星又由於軌道的傾斜,常脫出了黃道帶的範圍以外。當1900年接近地球時,它竟跑到北方去了,跑得那樣遠,在北緯中部都不見它落下地平線,而經過子午圈時也在天頂以北了。它的運動這樣特別,無疑是我們不能早早發現它的一個原因。當它在1900~1901年接近地球時,我們曾很仔細地考察了一下這顆愛神星,卻發現它的光度每小時都在改變。細心地觀察測出這種變光有規則的周期是5小時15分。早先有人就假定這顆星實際上是兩顆星互相繞著轉。可是更近似的猜測說這顆行星表面上有光明區和黑暗區,它的變光是由於向著我們的半球上明暗區域的變換。2000年小行星探測器NEAR終於接近了愛神星,它發回的照片揭示了謎底——愛神星的亮度變化反映出它是一個40×14×14立方千米的表面起伏不平的柱體。
愛神星並不呈球形,而是像馬鈴薯一般,表面引力各處不同。愛神星向陽面的溫度可達100℃,而背陽面則低至-150℃。
物理特徵
大小:13×13×33 千米
質量:7.2×1015千克
平均密度:2.4克/立方厘米
逃逸速度:0.0103 千米/秒
自轉周期:0.2194 天
反照率:0.16
光譜類型:S型小行星
絕對星等:(H)11.16
愛神星表面的隕石坑
有理論認為撞擊造成的震波使隕石坑壁的碎石掉到坑底而填平隕石坑。由於愛神星形狀不規則,因此即使震波在愛神星內部傳送同一直線距離,對與撞擊點相同距離的表面所造成的震動亦有異,故能較好地解釋隕石坑分佈密度不均的現象。
愛神星表面的巨大溝槽
愛神星表面的腐岩
愛神星富含黃金,黃金總量就超過地球有史以來開採的黃金數量總和。
在1900年愛神星離地球只有約4800萬千米。在1931年1月30日它的距離只有約2600萬千米,這比任何曾經接近過地球的行星都更近,雖然它還可以更近320萬千米。
愛神星的立體影像(2000年)
20世紀60年代,行星際雷達開始進行直接測距,進一步精確太陽系的規模。
2000年愛神星曾創造歷史,當時美國宇航局的“舒梅克爾”號近地小行星交會探測探測器(NEAR)不斷靠近愛神星,最後進入軌道並進行軟著陸。這是愛神星第一次出現這種運行軌道。NEAR拍攝了超過16萬幅愛神星地表照片,幫助研究人員確定這顆小行星的構成。
2012年1月31日,433號小行星愛神星與地球進行1975年以來最親密的近距離接觸。距離最近時,二者之間的距離為16608000英里(約合26729000公里)左右,是地月平均距離的大約70倍。
愛神星探測器——NEAR
曆元 2004年10月22日
遠日點:1.783 AU
近日點:1.133 AU
半長軸:1.458AU
離心率:0.223
軌道周期:643.219天 (1.76 a)
平均速度:24.36 千米/秒
平近點角:320.215°
近日點參數:178.664°
沖日日期 | 與地球距離(天文單位) | 最大亮度(星等) |
---|---|---|
2005年4月16日 | 0.36596 | 10.5 |
2007年7月9日 | 0.74792 | 12 |
2009年9月1日 | 0.68942 | 11.9 |
2012年1月31日 | 0.179 | 8.5 |
2014年6月28日 | 0.71976 | 12.0 |
2016年8月21日 | 0.72746 | 12.0 |
2018年12月3日 | 0.22339 | 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