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銀行

淮南銀行

淮南銀行1942年成立,發行淮南幣,通行於淮南地區各縣。銀行經營的主要業務有:發行貨幣、代理金庫、發放貸款。淮南邊幣僅流徠通四年,是彌足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

基本資料


1942年成立,行址設於盱眙,發行淮南幣通行於淮南地區各縣。
1945年8月與淮北地方銀號江淮銀行鹽阜銀行淮海銀行4個地方銀行合併組成華中銀行。

歷史


淮南銀行
淮南銀行
淮南邊幣
淮徠南銀行是華中抗日根據地淮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主任方毅,副主任汪道涵)的地方性銀行。該行於1942年2月開業,行址駐天長縣境內的葛家港,1943年後遷往時家集,首任行長龔意農,行內設有會計、營業、出納三個課,一個印刷廠,由副行長王麟章兼任廠長,前後共發行1角、5角、1元、5元、10元、100元等六種,18個版別,40種色別,1元合法幣50元計算。
據史料記載,淮南銀行發行的邊幣流通時間從1942年2月到1945年10月25日結束,前後僅四年時間,又經過連年戰亂,留傳至今的已是鳳毛麟角了。淮南邊幣不僅是中國貨幣發展史的實物資料,而且還是彌足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

業務


淮南銀行
淮南銀行
淮南銀行壹角紙幣
民國31年2月在行署駐地盱眙縣境的葛家巷(當時盱眙屬安徽,葛家巷今屬天長縣境)正式組建成立,民國32年反掃蕩后遷時家集。首任行長龔意農。當時,內部未設科室,有幹部郁冠、金展輝、史忠、項義、景家騮、戴子亞等負責處理日常工作和辦理業務;縣以下未設分支機構,只在設有貨檢站和稅收點的交通道口設置(鈔、幣)兌換所。民國33 年初,龔意農調任行署財經處副處長,改由喻嵩岳、董筱川分任正副行長。同年秋,喻嵩岳病逝,即由董筱川主要負責,調王麟章任副行長兼任印鈔廠廠長,宋青雲任副行長兼總金庫主任。內部設會計、營業、出納3個職能課(相當於科)。下屬機構有高郵、六合、嘉山、盱眙、甘泉縣大儀支行和銅城辦事處(后改為高寶縣支行),同時在津浦路西建立路西分行和4 個支行。淮南銀行路西分行成立於民國31 年8 月,行址在定遠縣藕塘鎮任家湖,受淮南銀行總行和路西聯防辦事處雙重領導。第一任行長呂有佩,繼任行長沈心牧、周光春(路西行署財經處處長兼)。先後在定遠縣境內池河、藕塘、大橋、朱灣設立4 個支行。因處於戰爭狀態,當時各支行、處沒有固定辦公地點,也不公開掛牌,隨“貿易管理局”行動。局內住兌換員,主要辦理髮行“淮南幣”。
淮南銀行經營的主要業務如下:
〔發行貨幣〕
民國31年5月設立印製課。民國33 年擴建為淮南印鈔廠,先後印製發行淮南幣6 種面額、24 種版別、38827457.27 元(註:見民國35 年(1946 年)華中銀行統計報表)。
〔代理金庫〕
淮南總金庫成立於民國29 年7 月,初附設於新四軍二師供給部內,淮南銀行成立后移歸銀行,各縣金庫也由縣支行代理。總金庫負責統一經收行署範圍內的各項公款,根據財經主管部門審核簽發的現金支付命令撥付領用單位。
〔發放貸款
生產貸款約佔根據地財政總收入的7%、占淮南幣發行總額的25%,其中農業貸款的比例較大。類型有:耕牛貸款,推動農民組織耕牛合作法,實行“專養公用”,生產的牛犢由公、私方按四六或三七比例分成。種子貸款,春貸稻、秋貸麥。水利貸款,計投入86 萬個工時,幫助淮河兩岸修建了300 里長的蓄水工程,使2000 頃農田免於水患,8萬人生活有了保障。救災貸款,在歷年水、旱災荒中,政府撥款救濟,銀行發放救災貸款,使30 萬人免於饑寒。移民貸款,對敵占區逃來的農民,貸款予以安置,組織其生產自救。同時還發放工商貸款,小業主貸款、貧商貸款和小本貸款,支持被服廠、印刷廠、貿易公司等公營企業,私營油坊、小攤販也得到必要的資金周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