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漢劇院

1962年建於武漢的文化機構

武漢漢劇院系1962年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下成立的八大國家級重點藝術劇院之一,前身為武漢漢劇團。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贈詩:“京昆登大雅,秦越奏清平,尊重吳陳派,宏宣江漢聲”以示祝賀。

曾多次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元首演出,並受到親切接見。

簡介


武漢漢劇院
武漢漢劇院
是徽班,調是漢調,史稱“徽漢合流”,為我國最大劇種——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對其它“皮黃”劇種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漢劇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歷史地位。
漢劇聲腔漢劇唱腔優美,曲調豐富,主要聲腔為“西皮”、“二黃”,西皮腔剛勁有力,高亢奔放,二黃腔纏綿細膩,柔和委婉,均有豐富的表現力。優美的漢味聲腔;特色的鼓弦伴奏;傳統古老的服飾和唱、念、做、舞的表演,展現出魅力獨特的漢劇藝術。

漢劇聲腔


漢劇行當漢劇角色分十大行:一未、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各行有其獨特的劇目、唱腔,表演異彩紛呈,各具特色。

漢劇行當


漢劇表演漢劇傳統劇目繁多、號稱“八百出”,漢劇採用中州韻、湖廣音和武漢一帶的地方官話為舞台語言。漢劇音樂伴奏由絲弦、彈撥、吹管和打擊樂組成,俗稱“文場”和“武場”,文場以京胡、二胡、月琴、三弦四大件為主,配以嗩吶、笛子等,武場有邊鼓、大鑼小鑼、鈸、馬鑼等,頗具特色。

建院獲獎


武漢漢劇院
武漢漢劇院
建院50年來,劇院曾先後創作大型新編歷史劇《闖王旗》、《狐探》、《卓文君》、《雙陽公主》、《三斧頭將軍》等,均獲當年創作、優秀演出獎,其中《闖王旗》、《狐探》被國家電影製片人攝製成彩色戲曲片。2006年,由88歲高齡的漢劇藝術大師陳伯華擔任藝術總監的《王昭君》榮獲第十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大獎。
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單位,武漢漢劇院在傳承和弘揚漢劇藝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該院正在緊鑼密鼓地做好漢劇“百出工程”搶救、整理、保存的工作,使古老漢劇藝術後繼有人,得以傳承。

劇院地址


武漢市江漢區北湖正街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