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東元村的結果 展開
東元村
雲南省富民縣大營鎮東元村
該行政村隸屬雲南省富民縣大營鎮,地處大營鎮東邊,距大營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5公里。東鄰束刻村委會,南鄰舊縣村委會,西鄰大營村委會,北鄰大營村委會。
本村轄1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113戶,有鄉村人口3998人,其中農業人口3798人,勞動力246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111人。全村國土面積29.57平方公里,海拔1680米,年平均氣溫17.9℃,年降水量85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葡萄、楊梅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784畝,人均耕地0.74畝,林地30558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12,092.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28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種養殖業為主。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092.7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60.12 萬元,佔總收入的4.6%;畜牧業收入245.28萬元,佔總收入的2.0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850頭,肉牛36頭,肉羊680頭);漁業收入69萬元,佔總收入的0.57%;林業收入45.96萬元,佔總收入的0.38%;第二、三產業收入10672.5萬元,佔總收入的88.3%;工資性收入343.9萬元,佔總收入的2.8%。農民人均純收入3328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種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93.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92人(占勞動力的11.8%),在省內務工261人,到省外務工31人。
東元村委會位於鎮東邊,東鄰束刻村委會,南鄰舊縣村委會,西鄰大營村委會,北鄰大營村委會,是該鎮的工業集中地。“東元”這個名是因該村圍繞著一座圓形的小山居住而得名東圓,后演變為東元。1950年設東元鄉;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成立東元高級社;1958年設東元管理區;1962年東元村、沙鍋村、完家村成立三個大隊;1984年4月體制改革後設東元鄉;1988年體制改革後設東元辦事處;2000年10月體制改革後設東元村民委員會。在東元村民委員會東邊原有一所廟,廟內塑有孔子、釋迦牟尼、老子等泥像,稱“儒、佛、道”三教,故有“三教堂”一地名。
2007年,鎮黨委、鎮政府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給村委會安排3萬元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2007年度東元村委對趙家村、李家村進行全長3430米的自來水管道改造,總投入資金189757元(其中鎮級補助3萬元,李家村投資63962.9元,趙家村投資9579.41元);東元村委會的完家村被列為新農村試點村,其中;完家小村專項資金總投入7.5萬元(市級補助5萬元,縣級補助2.5萬元)對兩條總長465米平均寬4米的村內道路路面水泥硬化;完家大村投入專項資金20萬元(市級投資10萬元,縣級投資10萬元)對105戶農戶住房外牆進行粉刷,對村內7段總長320米平均寬3米的道路路面水泥硬化,同時建設安裝了一塊宣傳公示欄牌。
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74畝(其中:田160畝,地114畝),人均耕地0.66畝,主要種植糧、蔗、煙、茶等作物;擁有林地866.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2畝,主要種植茶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5畝,其中養殖面積5畝;其他面積2967.5畝。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95戶通水。有9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95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0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截止2010年底,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2輛,摩托車2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6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8 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2.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3.1萬元,佔總收入的71.5%;畜牧業收入25萬元,佔總收入的14.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00頭,肉牛20頭,肉羊40頭);林業收入2萬元,佔總收入的1.2%;第二、三產業收入8萬元,佔總收入的4.6%;工資性收入11萬元,佔總收入的6.4%,其他收入3萬元,佔總收入的1.8%。農民人均純收入26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到雲南省外務工10人。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煙、茶、蔗,主要銷往昌寧縣內。2010年煙、蔗、茶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3.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4%。該村發展煙、茶、蔗特色產業。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新慶小學,中學生就讀到勐統中學。截止2010年底,該村距離中學3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0人,其中小學生14人,中學生6人。
截止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95戶,共有鄉村人口429人,其中男性226人,女性203人。其中農業人口425人,勞動力230人。該村均為漢族。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17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89人;享受低保26人;五保戶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公里。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9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9.1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 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截止2010年底,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3人,女黨員5人。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村內基礎設施薄弱,主要表現在進村道路為未硬化的土路。2、產業發展滯后、農民的科技意識淡薄。3、村內衛生條件差,人民群眾看病難。
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2、大力發展茶葉、香料煙、甘蔗、畜牧業產業;3、加強農民實用科技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