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松
中國著名戲劇藝術家
劉桂松劇照
12歲師從劉雲亭和劉提鄒。14歲登台唱腔高亢明亮,風格獨特,唱念做打,無一不精,在山東梆子劇種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1961年第一次在傳統戲劇《紅珠女》中擔當了主角。由於演出效果好,劇團受到黑龍江省委副書記的親自接見。年輕的劉桂松從此成了團里的台柱子,也迎來了她演藝事業的第一個高峰期。
“文革”開始后,和其他同時代的人一樣,被下放到工廠當了車床工。
1967年,劇團恢復,大唱樣板戲,又被召回劇團,這時期演出的主要劇目有《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鐵流戰士》《楓林戰士》《山鷹》等。
1976年,劇團解散,一年後又成立“巨野縣豫劇團”,堅持山東梆子唱腔,與著名武生演員丁長岐(丁憲文之子)一起被聘請至河南省台前縣,並出任當地山東梆子劇團團長,成為當地最賣座的演員,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當地梆子戲曲的繁榮,促進了當地戲劇事業的發展。
1979年,巨野縣政府根據省政府要求重又組建了山東梆子劇團,並召迴流落外地演員,在長長的召回名單中,劉桂松排在第一位。這個時期不但是山東梆子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最輝煌的時候,也是是劉桂松戲劇表演最成熟的時期,形成了剛勁灑脫、表演生動,唱腔高亢婉轉、激昂豪邁的藝術風格,在山東梆子中獨樹一幟,在藝術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這時候劇作家張殿臣任劇團專職編導,作曲家張占申任音樂設計,除了演出傳統劇目《反西唐》《天賜祿》等以外,還整理改編了《老羊山》《闖幽州》《千里駒》《宇宙鋒》等一批傳統劇目;又創作了歷史傳奇劇《宮諫》《收陳俠》(又名《黃巢囚妻》)、《木蘭恨》(又名《花木蘭後傳》和現代戲《七品紅娘》等,所到之處贏得了觀眾高度讚譽。
1983年山東省電視台進行獨家採訪,事迹在全國播放。正是這個時期,她收下了弟子楊愛玲、陳鳳英、張愛霞。後來她們也在省、市級戲劇比賽和匯演中多次獲得獎項。
1987年調任縣廣播局工會主席,開始了新的工作。調離劇團,但她並未放棄戲劇事業,常有外地演出團體和青年演員登門求藝,亦常應約演出。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劉桂松依然身體健康,精神矍鑠,並不時應邀到濟寧、泰安等地輔導。劉桂松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人們多關注山東梆子,鼓勵年輕人來學習,使山東梆子這一優秀民族文化遺產永遠流傳下去。
時間 | 獎項名稱 |
1982年 | 在《花木蘭後傳》中表演上佳而獲得菏澤地區匯演一等獎 |
1983年 | 主演《七品紅娘》獲菏澤地區戲曲匯演一等獎 |
父親劉雲亭是著名的山東梆子演員。
藝術特點
劉桂松照片
在巨野縣梆子劇團工作期間,劉桂松多次獲得“山東省文化系統優秀黨員”、“市級三八紅旗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在她的記憶里,山東梆子最火的時間是在1960年前後以及1980年前後,這兩個時段里,劉桂松的年齡分別是20歲上下和40歲上下。
“1960年在東北,我們連唱了4個月,轟動一時。”提起那段歲月,劉桂松陷入對往事的回憶之中,“我那時參加的是山東省赴東北慰問團,在東北三省巡迴演出了4個月。那時候山東的戲在東北很受歡迎,往往是我們到某個地方去演出的時候,還沒有到當地的車站,那邊已經開始放鞭炮歡迎了。”
在東北演出的4個月中,20歲左右的劉桂松是當紅的主打演員之一,“東北有很多人是從咱們山東過去的,所以他們對山東方言味道比較明顯的山東梆子很認同,往往是這邊剛唱了一句,台下就有觀眾叫好、鼓掌。”那一時期,劉桂松出演各種旦角,其中以略帶動作戲的帥旦為主,比如她在《老羊山》中扮演的樊梨花,《老羊山》後來也成為劉桂松的代表作品之一。
1980年前後是山東梆子再次火爆的一個時段,當時40歲上下的劉桂松在演唱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戲曲業內有個說法,叫有好演員沒孬戲,觀眾看戲看的是名角。1980年我們在濟寧連唱了一個月,就重複著唱我拿手的《老羊山》《反西唐》這兩齣戲,天天爆滿。”
1980年前後是劉桂松戲麴生涯中第二個輝煌的階段,那時候,40歲的劉桂松每天都要唱好幾場,“1980年,在濟寧唱了一個月之後,我們在菏澤劇院演出,我領銜主演的《白蛇傳》一天演四場,上午一場,下午兩場,晚上一場,時間排得滿滿的。我主演的《姊妹易嫁》連演了一周,觀眾的掌聲根本壓不住。”回憶起那段歲月,劉桂松非常自豪。
中共黨員,山東戲劇家協會會員,巨野縣第九、十屆人大常委會常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