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止血藥的結果 展開

止血藥

中醫術語

凡以制止體內外出血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稱為止血藥。根據其藥性及作用特點可分為涼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斂止血、溫經止血四類。①涼血止血藥,能清血分之熱而止血,適用於血熱妄行之出血證。常用藥有大薊、小薊、地榆、槐花、側柏葉、白茅根、薴麻根、羊蹄等。②化瘀止血藥,能消散瘀血而止血,適用於因瘀血內阻而血不循經之出血證。常用藥用三七、茜草、蒲黃、花蕊石、降香、血餘炭、卷柏、蓮房等。③收斂止血藥,主要用於各種出血證而內無瘀滯、外無實邪者。常用藥有白芨、仙鸛草、紫珠、棕櫚炭、藕節、刺猥皮、雞冠花等。④溫經止血藥,能溫內臟,固沖脈而統攝血液,適用於脾不統血,沖脈失調之虛寒性出血證。常用藥有炮姜、灶心土、艾葉等。

簡介


● 英文名稱:Hemostatic (Medicinal)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古籍摘選


● 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則能行血,不可不知。(《本草綱目》)

名詞解釋


● 具有收澀凝血作用的製劑。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止血藥味多苦澀,性有寒、溫之別,入血分,多歸心、肝經。止血藥以止體內外出血為主要功效,並能消除血動之由、出血之因,有標本兼顧之效,適用於咯血、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以及外傷出血等病證。因藥性有寒溫散斂之異,止血藥按功效可分為涼血止血藥、溫經止血藥、化瘀止血藥、收斂止血藥。

涼血止血藥

● 涼血止血藥藥性多甘苦寒涼,入血分,能清泄血分之熱而有止血之功。
● 適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病證。如邪熱侵入營血分而吐血發斑;或臟腑陰陽失調,陰虛火旺而血熱出血,見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

溫經止血藥

● 溫經止血藥多苦辛溫澀,主歸脾經,兼入腎、肝、胃經。以暖氣血,溫經脈,固沖脈為主,兼有止瀉止痛等功效。
● 適用於脾不統血,沖脈失固之虛寒出血病證,如便血、崩漏或紫癜等下部出血證;也適用於脾胃虛寒之嘔吐、泄瀉、腹痛,及下焦虛寒之腹痛、痛經、月經不調等病證。

化瘀止血藥

● 化瘀止血藥性味多為苦辛甘平,具辛散苦泄之性,主歸心、肝經而入血分,有止血化瘀的作用,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點,部分藥物有消腫定痛之效。
● 適用於因瘀血內阻而致血不循經的各種出血病證,如反覆出血不止,色澤暗,中有血塊,面色黧黑,舌質紫黯等病證;也可配伍用於其他各種內外出血證。
● 又因其能化瘀,故可消腫止痛,用於跌打損傷、經閉和瘀滯腹痛等病證。

收斂止血藥

● 收斂止血藥味多為苦澀,性屬平涼,主入心、肝、脾經,而入血分。或炒炭、或質黏,以收斂為其特長,廣泛用於出血病證,對於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病證而無瘀滯者尤為適用。
● 其中部分藥物還具有解毒斂瘡、止瀉、止痢、止帶等功效,故還可用於瘡瘍、燙傷及瀉痢等病證。
● 使用止血藥時應根據出血的原因和部位不同,選擇或配伍適宜的藥物。運用止血藥必須注意止血不留瘀。尤其是涼血止血藥和收斂止血藥,易寒涼收澀,有止血留瘀之弊,常需配化瘀止血藥或活血祛瘀葯同用。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周禎祥,唐德才。中藥學.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上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