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羽聲明
天羽聲明
天羽聲明主要目的為自己侵略中國宣言。第一次天羽聲明引發歐美各國認定是“亞洲門羅主義”,針對第二次天羽聲明中華民國提出響應。天羽聲明暴露了日本對中國侵略野心,遭到中國人民的駁斥。是日本外務省情報部長天羽英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的1934年4月17日和1934年4月20日發表的兩次聲明。
天羽聲明是時任日本外務省情報部長天羽英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的1934年4月17日和1934年4月20日發表的兩次聲明。其主要目的為自己侵略中國宣言。第一次天羽聲明引發歐美各國認定是“亞洲門羅主義”,針對第二次天羽聲明中國提出響應。天羽聲明暴露了日本對中國侵略野心,遭到中國人民的駁斥。
20世紀30年代,日本國內的軍部形成皇道派和統制派兩派,皇道派要求取消政黨政治,組建軍人內閣,實施軍事獨裁統治,統制派要求維持現有的天皇制軍國主義體制,由軍部掌權。兩者的多外侵略擴張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青年軍官發動軍事政變,失敗后,廣田弘毅組閣,標誌著日本軍部法西斯獨裁的正式確立,將整個國家體制完全納入到戰爭軌道。
1936年8月,廣田內閣的“五相會議”(首相、外相、藏相、陸相、海相)通過所謂的“國策基準”,確立了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總方針。中日戰爭已經不可避免。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經濟援助為了防止日本軍國主義獨佔中國,維護各國在遠東地區的戰略利益,西方列強對華提供了一系列經濟技術援助。
1933年,中美簽訂了《麥棉借款合同》和《中美航空秘密協議》。
1935年,英國政府派遣財務顧問訪華考察中國的財政狀況,幫助實行幣制改革。
1936年5月,中美兩國簽訂了《中美白銀協定》,使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從而控制了法幣。
這些措施使中國統一了貨幣,改善了財政狀況,同時也加強了蔣介石集團對英美集團的依賴性,這對日本的戰略格局而言是不利的,引起了日本方面的焦慮和不安。過去1933年,美國向中國國民政府提供貸款和出售飛機,國民政府在對美英親近的同時也表示對日親善的態度,但日本認為中國是敷衍政策,所以於1934年4月17日,日本外務省情報部長天羽英二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非正式談話”,既“天羽聲明”(Amau Doctrine):(1)日本與中國有特殊關係,故日本應與各國不同,要完成它在東亞的特殊責任;(2)維護東亞和平及秩序,是日本單獨之責任,無須他國干涉;(3)如果中國用以夷制夷的政策,日本就惟有加以排擊;(4)西方各國如果對於中國想採取共同行動,即使在名義上是財政的或技術的援助,日本亦不得不反對。
以上被稱為第一次天羽聲明。
由於第一次天羽聲明引發歐美各國認定是“亞洲門羅主義”,而引發反彈,使得天羽英二於1934年4月20日發表第二次天羽聲明,強調日本並不妨礙第三國利益,並且也希望歐美各國多與中國通商並促進中國繁榮,而中國的繁榮是日本所歡迎的,日本的中國政策仍然以門戶開放政策為準則。
20日,日本外務省發言人發表補充聲明,聲稱關於“滿洲國,日本盼望他國能其公允與自由之行動”。並說“列強或國聯運用其政策以凌奪中國”是擾亂東亞和平的行為。
4月26日日本外務省發表聲明,表示日本反對任何第三國在中國問題上採取“自我本位的行動”,維持東亞的和平與秩序是必要的。各方反應及後果中國外交部嚴厲駁斥了該荒誕謬論,對於天羽聲明的響應,認為“任何一國未經關係國之同意,不得一意獨斷而涉及他國之正當權利義務”;毛澤東也指出“(天羽聲明)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強佔全中國的最明顯的表示”;
英美各國列強也表示強烈程度的關切。英美政府向日本提交嚴重抗議和聲明,反對日本破壞國際法,企圖獨佔遠東地區,要求在中國繼續實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和“利益均沾”的原則。
日本在國際上被英美列強孤立,被迫選擇和德國希特勒政權建立聯盟,以便將來霸佔亞洲地區。
1936年11月25日,《日德反共產國際協定》在柏林締結。1937年5月,近衛內閣成立后,對華戰爭的準備已經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