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丹

棕色大熊貓名

漢中佛坪是大熊貓的故鄉。1985年3月26日漢中佛坪縣岳壩鄉大古坪村村民呂國友在懸馬溝竹林深處發現一隻棕白色相間的患病大熊貓,經搶救成功后很快恢復了健康,熊貓專家潘文石說,這隻棕白色的雌性大熊貓是迄今為止所見到的世界上唯一一隻棕色大熊貓,給它取名叫“丹丹”,它在世界動物史上豎起了棕色大熊貓的里程碑。

首次發現


對於大熊貓來說,世界各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所收藏的600-700個大熊貓標本,以及各種科學論文和其他文獻上提到的大熊貓的毛色也都是黑白相間的。那麼有沒有其他顏色的大熊貓呢?1985年3月26日,在陝西秦嶺的佛坪自然保護區內一個海拔大約為1200米的河谷中,發現了1隻患有重病的大熊貓,身體極度衰弱,後來經過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和各個方面的協力搶救,才轉危為安,病癒以後寄養在西安動物園,取名“丹丹”,當時年齡為13歲,體重60多千克。與眾不同的是,丹丹的毛色並非黑白相間,而是棕色和白色相間。
這是世界上科學界首次發現體毛為棕色的大熊貓,此後於1990年和1991年,在佛坪自然保護區內的竹林中又有2次分別觀察到棕色大熊貓的1隻成體和1隻幼仔。據居住在秦嶺的一位老獵人說,他曾經早在1954年就在野外見到過一隻毛色與丹丹相同的大熊貓。此外,還有其他人也曾在野外見到過棕色大熊貓。所以,在秦嶺很可能一直同時存在著具有兩種不同毛色的大熊貓,但棕色大熊貓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種群。棕色的體毛被科學家們認為是很多動物的一種原始性狀的表現,那麼在秦嶺發現的體色為棕色與白色相間的大熊貓很可能是它的一種返祖現象
丹丹的生育情況
1986年4月,大熊貓丹丹發情期間,分別通過利用冷凍精液進行人工授精和與飼養在佛坪自然保護區的雄獸“彎彎”交配的方法使之懷孕,並於當年9月13日產下2個幼仔,但都沒有成活。1989年4月丹丹再次發情時,又與彎彎交配,受孕後於當年8月31日產下1個雌性幼仔,經過精心護理,幸運地存活下來,但生長發育比較遲緩,取名“秦秦”。不過,丹丹所生育的幼仔的毛色均為黑白相間,並沒有任何棕色。目前,科學家對這種現象有下面幾種推測:第一種認為棕色大熊貓的出現可能是由於影響毛髮色素合成的微量元素在秦嶺地區的土壤、水源中含量異常,因而影響它的毛髮中的黑色素的合成。但如果是這個原因,該地區所產的大熊貓種群中似乎應該有從黑色到棕色變化的各種毛色的中間類型,但迄今為止尚未發現這樣的居間類型;第二種認為棕色的體毛是由於基因突變所引起的,但在自然界由於基因突變而影響毛色的現象出現的概率很低;第三種認為這是一種隱性基因純合的結果,假設體毛的顏色由一對基因來控制,則控制棕色體毛的基因為隱性。只有當親本雙方同時攜帶有這種基因的時候,它們的子一代才可能出現隱性基因純合,從而生長出棕色的體毛。第三種解釋雖然似乎比較圓滿,但由於人們目前掌握的有關資料還很少,所以要揭開棕色大熊貓之謎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病亡有望克隆


全世界惟一圈養的棕白色雌性熊貓丹丹2000年9月7日上午10時35分在西安動物園死亡。丹丹1985年3月26日在陝西佛坪縣被發現,當時生命垂危,經搶救治癒后運至西安動物園人工飼養並展出至今。死亡當年為29歲(相當於人類80高齡的老人),1989年8月31日產一黑白色雄性大熊貓秦秦。年邁的丹丹2000年5月24日被確診為鱗狀細胞癌,緊接著腹部、肺部出現炎症並伴有積水。9月1日,丹丹全身抽搐無法站立,不能進食,雖經多方全力搶救仍不治而亡。
更加引人關注的是曾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山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的張涌教授,他提取了丹丹的皮膚、肌肉、肝脾、子宮等組織。張教授致力於體細胞克隆技術,現已成功培育出了熊貓的克隆胚,其研究已使黑白色熊貓體細胞體外傳代達到了50代,形成了大量的體細胞資源。從基因角度而言,他認為顏色不一樣,其它方面也會存在差別。此次提取丹丹的體細胞樣品,就是用於棕白色熊貓的克隆研究。1:張涌教授(左)在提取丹丹的體細胞。2:丹丹不幸死亡引起各媒體的關注。3:張涌教授提取丹丹的子宮后,小心翼翼的放入容器里。4: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的張美佳正在提取丹丹的皮膚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