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嶺地貌
山嶺地貌
山嶺地貌具有山頂、山坡、山腳等明顯的形態要素。山頂呈長條狀延伸時稱山脊。由脊標高較低的鞍部,即相連的兩山頂之間較低的山腰部分稱為埡口。一般來說,山體岩性堅硬、岩層傾斜或因受冰川的創蝕時,多呈尖頂或很狹窄的山脊;在氣候濕熱,風化作周強烈的花崗岩或其它鬆軟岩石分佈地區,山頂多呈圓頂;在水平岩層或古夷平面分佈地區,山頂則多呈平頂。
山坡是山嶺地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齡地區,山坡分佈的地面最廣,山坡的形狀取決於新構造運動、岩性、岩體結構及坡面剝蝕和堆積的演化過程等因素。山腳是山坡與周圍平地的交接處。由於坡面剝蝕和坡腳堆積,使山腳在地貌上一般並不明顯,通常存在有緩坡作用的過渡地帶,它主要由一些坡積裙、沖積錐、洪積扇及岩堆、滑坡堆積體等流水堆積地貌和重力堆積地貌組成。
目錄
山嶺地貌可以按形態或成因分類,按形態分類一般是根據山地的海拔高度、相對高度和坡度等特點進行劃分,如表4-2所示。按地貌成因,可以將山嶺地貌劃分為以下類型:構造變動形成的山嶺、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嶺、剝蝕作用形成的山嶺。
①平頂山
由水平岩層構成的一種山嶺,多分佈在頂部岩層堅硬(如灰岩、膠結緊密
作用下,使四周形成陡崖或深谷,由於頂面岩石抗風化力強而兀立如桌面。由水平硬岩層
覆蓋其表面的分水嶺,有可能成為平坦的高原。
②單面山
由單斜岩層構成的沿岩層走向延伸的一種山嶺。它常常出現在構造盆地的
邊緣和舒緩的彎窿、背斜和向斜構造的翼部,其兩坡一般不對稱。與岩層傾向相反的短而
陡的坡,稱為前坡。前坡多是經外力的剝蝕作用所形成,故又稱為剝蝕坡;與岩層傾向一
致的長而緩的坡,稱為後坡或構造坡。如果岩層傾角超過40°,則兩坡的坡度和長度均相
差不大,其所形成的山嶺外形很像豬背,所以又稱豬背嶺。單面山的發育,主要受構造和
岩性控制。
單面山的前坡(剝蝕坡),由於地形陡峻,若岩層裂隙發育,風化強烈,則容易產生
崩塌,且其坡腳常分佈有較厚的坡積土和倒石堆,穩定性差,故對布設路線不利。后坡
(構造坡)由於山坡平緩,坡積土較薄,放常常是布設路線的理想部位。不過在岩層傾角
大的后坡上深挖路籃時,應注意邊坡的穩定性問題,因為開挖路誓后,與 層傾向一致的
一例,會因坡腳開挖而失去支撐,特別是當地下水沿著其中的軟弱岩層滲透時,容易產生
順層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