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皺山

褶皺山

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長的褶皺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風光科迪勒拉山系構造複雜,由一系列褶皺斷層組成,地殼活動至今仍在繼續,多火山和地震,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重要組成部分。山脈一般為南北或西北—東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山間高原和盆地組成。科迪勒拉山系的地貌結構自成一體,它是由一系列縱向山脈、山間高原、盆地和谷地組成,但其南北兩段略有差異,北段(北美)大致可分為東、中、西三個縱列帶;南段(南美)以安第斯山脈為主體,其西為沿海山脈,其東為科迪勒拉前山。

結構


褶皺山
褶皺山
褶皺構造山可以按構造成因分為:靜態褶皺構造山地和動態褶皺構造山地。
1、靜態褶皺構造山地是指背斜或向斜構造受外力侵蝕作用后形成的山地。由於侵蝕作用的增強與時間長短的區別,又可分為:
①原生構造地貌未完全破壞,地貌形態與構造一致的,稱為順地貌。
徠②原生構造地貌基本被破壞,地貌形態與構造不一致的,稱為逆地貌。
③逆地貌面經侵蝕破壞,使地貌形態再一次與構造一致的,稱為再順地貌。
逆地貌類型主要有:單斜構造基礎上發育的單面山;發育於背斜軸部或節理較發育處的背斜谷;發育於向斜構造上的向斜山。
2、動態褶皺構造山地是指新生代以後的新構造活動形成的隆起或凹陷構造形成的山地地貌。多在水平擠壓力的作用下,地表褶皺隆起而形成山地。如中國西部的一系列橫向山地。板塊碰撞是其動力作用的基礎。

成因


褶皺構造山地常呈弧形分佈,延伸數百千米以上。山地的形成和排列都與受力作用方式關係密切。某一方向的水平擠壓作用,使弧形頂部向前進方向突出。有些弧形山地不僅地層彎曲,而且常有層間滑動或剪切斷層錯動,使外弧層背著弧頂方向移動,內弧層向方向移動,因而在褶皺構造山的外側形成剪切斷層,一端是左旋運動,一端是右旋運動。中國寧夏南部褶皺山地的弧形頂突向東北,層面傾向西南,第三紀地層向東北推擠或仰沖斷層為壓性、壓扭性,西北段為左旋水平運動。寧夏南部褶曲山地成因與青藏高原隆起有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