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珠海漁女的結果 展開

珠海漁女

城市雕塑

漁女雕像位於珠海風景秀麗的香爐灣畔,是珠海城市的象徵。珠海雕像建成於1982年,是中國著名雕塑家潘鶴所作,由花崗岩石材10噸,分70件組合而成,通高9.9米。

漁女姿態優雅,神情喜悅,手擎明珠,向人類奉獻珍寶,向世界昭示光明。

徠漁女形象藍本源自於珠海一個美麗的愛情傳說,漁女雕像的成功創作,開創了中國大型海濱雕像之先河。

作品內容


珠海漁女位於珠海風景秀麗的香爐灣畔,是珠海市的象徵。珠海漁女雕像,身高8.7米,重量達10噸,用花崗岩石分70件組合而成。她領戴項珠,身掮漁網,褲腳輕挽,雙手高高擎舉一顆晶瑩璀璨的珍珠,帶著喜悅而又含羞的神情,向世界昭示著光明,向人類奉獻珍寶。由於珠海漁女雕像高8.7米,成為了中國第一座大型海邊雕像。從此,珠海漁女就成為珠海市的標誌。

創作背景


1971年,珠海進行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珠海市第一任市委書記吳健民建議:珠海市需要一個大型雕塑做城徽。同年10月1日,吳健民與中國著名雕塑家潘鶴正式商討事宜。當時的城市雕塑主要是紀念碑雕塑、園林雕塑、建築裝飾雕塑三大類,但潘鶴卻提出在香爐灣的石頭上豎立一個人物雕像。吳健民與潘鶴都認同香爐灣之美,而考慮珠海在建市前是漁業縣,決定以“漁女”為雕像主題。
潘鶴髮動其他雕塑家開始展開研究、畫圖和試塑的工作。一個多月後,吳健民已經在美術學院的雕塑室里見到60厘米高的“漁女”草稿,模樣更像仙女,建議減少一點仙女色彩,多點表現漁家姑娘平實的一面。吳健民還想到珠海為產珠之地,故即與幾位雕塑家探討“漁女獻珠”之概念。一星期後,“漁女”的模型出現,但當時“漁女”雙手捧珠放在胸前。其後,吳健民提議雕塑要面向北京,意為向北京獻珠。潘鶴與雕塑家們於是再修改,“漁女”托起明珠,造型終於完成。本來,潘鶴還構想將珠海漁女安放在一條雕成魚背的基石上,惜因各種因素最終沒有實現。
1981年,珠海市主管部門委託廣州園林局工藝工程公司承擔工程。但由於工程所費不菲,曾出現些風波。
1982年秋季,珠海漁女雕像終於正式落成。由於珠海漁女雕像高8.7米,成為了中國第一座大型海邊雕像。從此,珠海漁女就成為珠海市的標誌。
2001年8月26日,中國郵政首次以珠海漁女為專用郵資圖案。“美麗珠海”的發行為慶祝珠海經濟特區成立25周年,並以珠海漁女雕塑為主圖。
傳說
珠海徠漁女優美的傳說,伴隨著珠海市在國內的知名度,流傳越來越廣、越遠。
相傳古代有位仙女被香爐灣美麗的風光迷住了,不願返回天上,決意下到凡間,盡享這人間美景。她扮成漁女,織網打魚,撈蚌採珠,心靈手巧,而且心地善良,常采靈芝草配上珍珠粉為漁民治病,深受漁民的愛戴。在勞動中,她結識了一位憨厚老實的漁民青年海鵬,兩情繾綣,朝夕相依。不幸的是,耿直的海鵬輕信了一個矮子的讒言,要仙女摘下手鐲給他作定情信物,仙女聽了淚如泉湧,向海鵬傾訴了自己的身世,原來仙女是南海龍王的女兒,龍宮中八個管家婆為防她思凡遁逃,每人給她套上一隻手鐲,只要脫掉一隻,她就會死去。然而海鵬卻不肯相信漁女的話,鬼迷心竅,轉身要走,漁女為明心志,猛力拉下一隻手鐲,旋即死在情人懷裡。海鵬此時悔恨已晚,飲聲泣血,哀天慟地。九洲環長老為這人神之間的深情厚愛所感動,引導海鵬上大九洲島,找到一株“還魂草”,並囑咐他“還魂草”須用男人的鮮血澆灌,才能長大作藥用,救人命。海鵬於是每天用自己的血澆灌“還魂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還魂草”終於長大,救活了仙女。從此,仙女真正來到人間。成親那天,她和姑娘們在海邊拾到一枚碩大無比的海蚌,挖出一顆舉世無雙的寶珠,於是,漁女高擎著寶珠,獻給德高望重的九洲長老。
這美麗的傳說,寄託了珠海人民深深的感情和美好的願望,昭示了人間的哲理。

作品影響


年輕的文物
2008年開始啟動為期三年多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珠海市首次根據文物新標準將改革開放初期建設的標誌性雕塑珠海漁女納入普查範圍。珠海市政府發文,公布了珠海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結合了珠海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經遴選、踏勘和論證確定。三處改革開放文物尤為引人注目,包括1979年的斗門區蓮洲鎮西安碼頭泵站、1982年的珠海漁女石雕像、1984年的九洲城
發行郵票
2005年8月26日,中國郵政首次以珠海漁女為專用郵資圖案。“美麗珠海”的發行為慶祝珠海經濟特區成立25周年,是國家郵政局首次專門為珠海發行“美麗珠海”專用郵資圖,並以珠海漁女雕塑為主圖。郵資圖以珠海漁女雕塑為主圖,附以藍天、大海、城市建築為襯圖,反映了珠海的海濱旅遊城市風貌。漁女雕塑掌上的明珠衝出了郵票的頂端,這是迄今為止中國郵政發行的郵資圖中唯一一枚突出郵票方格的異形郵票圖案。

作者簡介


潘鶴,男,1925年生於廣東省廣州市。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1940年開始從事藝術活動,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美展評選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廣州市政府城市建設藝委會委員、廣州市城市雕塑藝委會主任和廣東省政協常務委員等職務。已建立的長期性大型戶外雕塑作品70座,分佈於國內30多個大城市,如日本長崎市國際和平象徵區的《和平少女》石像等,曾被國務院人事部授予“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及終身特殊津貼;全國總工會授予國家級“五一”勞動獎章及全國優秀雕塑家稱號;廣東省政府授予廣東省勞動模範稱號。其藝術成就載入前蘇聯國家科學院、美術院編撰出版的《世界美術史》及中國出版的《中國美術史》,其傳略被收入多種《中國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名人錄》。廣東省政府為其建立“潘鶴雕塑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