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徹斯特

硬碟

1973年,IBM徠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的硬碟IBM334。這種硬碟擁有幾個同軸的金屬碟片,碟片上塗著磁性材料。它們和可以移動的磁頭共同密封在一個盒子裡面,磁頭能從旋轉的碟片上讀出磁信號的變化--這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硬碟的祖先,IBM把它叫做溫徹斯特硬碟。

來歷


個人電腦上的硬碟今年40多歲了。當然,沒有一塊硬碟能如此長壽。早在1956年,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磁碟存儲系統 IBM 305 RAMAC,這個只有5MB的存儲設備卻擁有50個24英寸的碟片。在那個時代,RAMAC是令人吃驚的計算機設備——就其笨拙程度而言,在今天毫無疑問也是令人吃驚的。
1973年,IBM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的硬碟IBM 3340。這種硬碟擁有幾個同軸的金屬碟片,碟片上塗著磁性材料。它們和可以移動的磁頭共同密封在一個盒子裡面,磁頭能從旋轉的碟片上讀出磁信號的變化--這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硬碟的祖先——IBM把它叫做溫徹斯特(Winchester)硬碟,也稱溫盤。
溫徹斯特[硬碟]
溫徹斯特[硬碟]
“溫徹斯特”這個名字還有個小小的來歷;IBM3340擁有兩個30MB的存儲單元,而當時一種很有名的“溫徹斯特來複槍”的口徑和裝葯也恰好包含了兩個數字“30”;於是這種硬碟的內部代號就被定為“溫徹斯特”。
溫徹斯特硬碟採用了一個了不起的技術:它的磁頭並不與碟片接觸;可以想象,如果要提高存取數據的速度,硬碟的碟片就應該越轉越快。但是如果磁頭與碟片接觸,那麼無論採用什麼材料都不可能勝任這種工作。技術人員想到讓磁頭在碟片上方“飛行”,與碟片保持一個非常近的距離。這個想法是可行的,因為碟片高速旋轉會產生流動的風,只要磁頭的形狀合適,它就能像飛機一樣飛行。這樣,碟片就能旋轉的很快而不必擔心摩擦造成的災難。磁頭被固定在一個能沿碟片徑向運動的臂上。由於磁頭相對碟片高速運動,並且二者距離很近,哪怕是一丁點灰塵也會造成磁碟的損壞。所以,碟片、磁頭和驅動機構被密封在了一個盒子里。

第一塊硬碟


1980年,希捷(Seagate)公司製造出了個人電腦上的第一塊溫徹斯特硬碟,這個硬碟與當時的軟碟機體積相仿,容量5MB(可以想象,這種容量在今天什麼也做不了,但是在當時對於個人電腦卻是個天文數字)。
硬碟容量的提高依賴於磁頭的靈敏度。如果磁頭越靈敏,就能在單位面積的區域上讀出更多的信息。80年代的硬碟使用所謂的薄膜磁頭,後來,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材料,這種材料的電阻能隨磁場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現在通用的“磁阻”磁頭(即MR)。高靈敏度的磁頭為高密度的存儲提供了可能。
目前幾乎所有的機械式硬碟都以“溫徹斯特”技術為基本原理。其技術目前已經相當成熟,具有存儲容量大,單位存儲容量成本低的特點。“溫徹斯特”硬碟採用表面塗有磁性介質的碟片做為存儲載體,其在顯微鏡下呈現出來的便是一個個磁顆粒。微小的磁顆粒極性可以被磁頭快速的改變,並且在改變之後可以穩定地保持住極性,通過磁顆粒的磁通量以及磁阻的變化來記錄二進位中的0或1。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得磁碟的存儲密度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之前“垂直存儲”技術使得碟片的存儲密度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並且這種技術帶來的成本提升十分有限。
今天,儘管我們的硬碟能夠儲存數百甚至上千GB的信息。它們的實質與1973年IBM發明的溫徹斯特硬碟沒有區別。那個盛有高速旋轉的碟子的方盒,仍然是快速大量存取數據的最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