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山
原湖南大學教授、校長
成文山(1929-2008),湖南寧鄉人。原湖南大學教授、校長。1929年10月11日出生,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土木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獲蘇聯列寧格勒建築工程學院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歷任湖南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湖南省科技協會副主席。
成文山教授一生致力於從事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理論的教學和研究,承擔混凝土結構國家重點課題,成果列入國家技術標準。
榮獲日本著名國立大學千葉大學第一個榮譽博士學位。
成文山歷任湖南大學人文學院--嶽麓書院院長、土木工程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建築學會理事,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湖南省譚嗣同研究會會長。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第二、三屆成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湖南省科協第四、五屆副主席。
1982~1987年任湖南大學校長期間,領導修復嶽麓書院,恢復嶽麓書院辦學功能。組織進行學科調整,將學校基礎課調整為數學系、物理系、外語系及人文社會科學系,為學校由工科院校轉變為綜合性大學奠定了基本框架和良好的基礎。為湖南大學的發展做出重大歷史貢獻。
1986年9月14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千年學府,弦歌不絕》。後主持嶽麓書院創建1010周年暨湖南大學定名60周年慶典,確立湖南大學一嶽麓書院千年學府格局,為湖南大學恢復向綜合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其從串土木工程教育與研究,成果被列入國家技術標準,為湖南省首屆科技之星。
近15年來,倡導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聯盟。主要研究方向: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主要著作:《學府歲月》(任校長期間日記自選集)和《學府歲月》續集(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1998年出版)。為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為湖南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建設與發展嘔心瀝血,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功績將永遠載入史冊。
1984年出版《結構塑性分析》。1996年出版《學府歲月》(任校長期間日記自選集),1998年出版《學府歲月》(續集),2000年出版《學府歲月》(3),反映個人治校治學的心路歷程。榮獲日本著名國立大學千葉大學第一個榮譽博士學位。
1929年10月11日生於在湖南省寧鄉縣高露鄉(大屯營鎮)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力求上進。1952年6月參加中國共產黨;
1952年7月在武漢大學土木系畢業后留校任教;
1953年7月~1955年7月因全國院系調整,離開武漢大學土木系,任中南土木建築學院結構力學系助教兼橋隧系教學秘書;
1955年7月~1956年10月在北京俄語學院學習;
1956年10月~1960年5月在列寧格勒建築工程學院從事鋼筋混凝土結構研究,獲副博士學位;
1960年5月~1978年任湖南大學土木系講師、教研室主任、黨支部書記,系黨總支委員;
1978年,晉陞湖南大學副教授;
1981年3月~1982年2月,出任湖南大學副校長;
1983年,湖南大學教授、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
1982年6月~1987年8月任湖南大學校長。
2002年,湖南省譚嗣同研究會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專家組召集人,湖南城市學院名譽院長。
2006年,榮獲日本千葉大學歷史上第一個榮譽博士學位。
2008年7月9日22時20分,德高望重、深受師生愛戴的成文山教授因病經多方搶救無效,在長沙不幸與世長辭,享年80歲
1,如果年輕人對現在的工作、對現狀都滿意了,那這個學校、這個社會就沒有前途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就沒有希望了。我當校長的時候,反對我的人、罵我的人把標語寫在嶽麓山愛晚亭那個石頭上。我不曉得那中間有沒有我們現在的校領導,因為他們那個時候正是我的學生(同學笑)。過了20年他們當校長了,現在又有年輕人針對他們(工作)提出了不少意見,甚至還有這樣那樣的講法,還挺有內容,挺有朝氣。如果沒有這種朝氣,這學校、這民族就沒有希望了!我同樣會預見到再過20年,到你們擔任什麼職位的那時候,未來的年輕人對你們恐怕也一樣不滿意,這就是進步,這就是生命的涵義。
---節選自《2002年在湖南大學北校區的演講》
2,一所大學應該有它相應的文化環境,這樣才能避免精神的貧乏。某些大學在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浮躁風氣,去年我有機會去一些學校考察時就有很深的感受。一個學校一年有多少場報告、講座,並不能說明這個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就達到了什麼樣的高度,關鍵是學生要從一系列的活動和課程中學到什麼東西。我覺得當前的一些學術報告和講座只是展示了演講者成功的一面,讓學生覺得他們的成功是輕而易舉的,反而容易誤導學生。如果演講者能將自己放在和學生同一水平的位置,就有貼近性,也有了可比性。
我每年在迎新生的時候都會去迎新站點看一看,每年畢業典禮和學生們在合影留念時也會注意觀察、對比,發現學生們的裝束、打扮都有了一定的變化,氣質不同了。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變化呢?這就是受到了學校文化的影響。為什麼我們學校的畢業生和別的院校的學生不一樣,就是學校文化的特色不同。在校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文化熏陶的過程,很難說是哪場報告、哪次講座給他這種變化。作為老師,要讓整個校園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圍,就要付出心血、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引導,才能產生這種效果。
我並不拒絕新新文化,從托爾斯泰到痞子蔡,從《楓橋夜泊》到《濤聲依舊》,我都看都聽,客觀地說,有的流行歌曲還是很好聽的。
(在成文山偌大的書房裡,學生看到了托爾斯泰、曹雪芹等著名作家的經典作品,其中不乏古舊的俄文原版,更有《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陳列其中,讓人感到分外驚奇的是:網路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竟也現身於此,成文山回答說。)
---以上節選自2003年《人文素質教育-怎麼做人的教育——成文山教授談人文素質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