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環節
軍事術語
作戰指揮、作戰準備、作戰部署、作戰協同和作戰保障都是軍隊作戰的主要環節,每個環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功能,充分了解這幾個環節的組成及其所負擔的任務對於軍隊有效實施作戰行動至關重要。作戰指揮是指對軍隊作戰行動的組織和領導,按軍兵種可分為陸軍、海軍、空軍以及合成部隊作戰指揮。作戰指揮隨著戰爭的出現而產生。早期僅由少數謀士和輔助人員協助國王或將帥指揮。隨著科技的發展,武器裝備的革新,作戰指揮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國家組建了由國家和軍隊首腦參加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
作戰指揮、作戰準備、作戰部署、作戰協同和作戰保障。
聯合作戰指揮
事物往往有兩面性,高技術條件下的聯合作戰指揮也呈現出向兩極發展的趨勢,即一方面要求對聯合作戰行動實施高度集中統一指揮;另一方面又要求在一定範圍和一定時期內對聯合作戰行動實施適度分散指揮。集中統一指揮是戰爭整體性的要求,適度分散指揮則是戰爭蓋然性的需要。
作戰內容
聯合作戰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對凡屬涉及諸軍種共同的作戰事宜(如聯合情報搜集、軍種間火力協同、機動協同以及聯勤保障等)應當實行集中統一指揮方式,而對於各軍種特別是其下屬的各兵種部隊如何在總的意圖下完成所受領的作戰任務等,則以實行分散式指揮為宜。
指揮技術手段
隨著軍隊指揮自動化系統的終端裝備到戰術級甚至單兵身上,更小的單位可以清楚地了解更大的相關局部乃至全局的態勢。進而一方面為最高統帥部實施從戰略行動到戰術行動的集中統一控制提供了技術手段;另一方面又能夠使戰術單位在總的意圖下積極自主地採取正確的作戰行動,從而使得實行適度分散指揮成為可能。這就是聯合作戰指揮向兩極分化的技術基礎。
雙方作戰條件對比
當我方對敵方佔有優勢或在某一局部形成優勢時;當敵方目標較為明確且機動反應能力相對較弱時,應多採用集中統一的指揮方式。反之,則應採用適度分散的指揮方式。當作戰區域環境惡劣、地形複雜,不利於大兵團機動作戰時,應多採用適度分散的指揮方式。反之,應多採用集中統一的指揮方式。
各軍種的作戰效能
對以空軍為主體的作戰行動,應多實行集中統一指揮,並解決好分散配置與集中使用的矛盾。進一步講,在空中進攻戰役初期,應多採取集中統一指揮,隨後應逐漸向適度分散指揮過渡。對於特種作戰部隊的作戰行動,通常應下放一定的指揮權力。
指揮方法
能將集中統一指揮和適度分散指揮的優點、長處較好地集於一身的是“指導式”指揮法。這種指揮方法通常只規定任務,並對完成任務的手段和方案作簡單提示,至於完成任務的具體方法、步驟不作限制,不統得過死。所以,既能較好地避免集中命令式指揮的弊端,又能以目標和任務為軸心,將各分散的作戰行動緊緊地控制在總的意圖和總的計劃方案之下。
臨戰準備
現代戰爭對作戰準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軍隊平時的準備必須著眼於戰時,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臨戰準備時間短,工作多,要抓重點,迅速、周密、隱蔽地進行,注意防止敵人的破壞。作戰準備必須從最困難、最複雜的情況著想,根據不同情況、不同任務,提出不同要求,擬制多種方案,做多手準備。
作戰協同的定義
作戰協同是指諸軍兵種按照統一的計劃部署協同作戰完成共同的作戰任務,由各級指揮員和指揮機關負責組織實施。早在中國春秋時期,車兵、騎兵、步兵便已經協同作戰,並且開始出現水陸兩軍協同作戰。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場上已經出現陸軍、海軍、空軍和各專業兵種協同參加各種規模和形式的作戰行動。
產生的背景
作戰協同隨著戰爭的產生而產生,隨著戰爭和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夏代后啟對有扈氏的作戰,已經出現車兵、徒兵的配合。春秋戰國時期,車兵、騎兵、步兵配合作戰已較密切,並開始有陸軍、舟師的協同作戰。17世紀下半葉,產生了步兵、騎兵、炮兵3個兵種的作戰協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潛艇、坦克、無線電用於戰場,兵種和專業兵增多,逐漸形成在統一計劃和指揮下,各軍種、兵種、部隊按方向或目標、時間、地點的作戰協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陸軍、海軍、空軍和各兵種參加的各種規模和樣式的合同作戰。作戰協同更為複雜,要求指揮員和指揮機關更加嚴密地組織實施,以保證取得作戰的勝利。
軍空地協同反登陸作戰演習
是:①圍繞作戰目的協調一致地行動。為實現戰略、戰役、戰鬥目的,各參戰部隊必須樹立全局觀念,根據總的作戰意圖,堅決執行協同計劃,團結一致,互相信賴,緊密配合,以高度的主動性、積極性,協調一致地完成合同作戰任務。②以作戰中起主導作用的軍種、兵種和主要作戰方向的部隊為主進行協同。各參戰部隊應以主要軍種、兵種和主要方向部隊的行動為準,在合成軍隊指揮員統一指揮下,按統一規定的時間、地點、方向,採取統一的行動,合力打擊敵人。③周密組織計劃。根據上級意圖和指揮員決心,研究擬制協同計劃,明確規定各參戰部隊的作戰任務,協同程序和方式,以及各種情況下的行動方案。④保持作戰全過程的協同。在作戰的各階段,採取多種手段,始終保持不間斷的協同,當協同失調或遭到破壞時,根據新的情況及時調整或恢復。各參戰部隊應根據總的作戰意圖,以堅決、主動的行動,完成所擔負的合同作戰任務。⑤重視組織核條件下的作戰協同。
作戰協同的實施
作戰協同由各級指揮員和指揮機關負責組織實施。指揮員根據受領的任務、上級的指示、戰場情況和敵人可能的行動,明確規定各參戰部隊的任務,相互協同的方法和要求,以及各種保障措施。指揮機關根據指揮員的意圖擬製作戰協同計劃,下達協同指示,組織協同演練,組織可靠的協同通信和各種保障,檢查、督促各參戰部隊嚴格執行協同計劃,協調各部隊的行動。
未來戰爭中,參戰軍種、兵種多,作戰空間大,新技術裝備不斷出現,戰場情況變化複雜。作戰協同將會增加新的內容,組織協同與破壞協同的鬥爭更加激烈,協同的準確性、時效性、嚴密性也將提高。
定義
作戰部署是指對所屬部隊進行任務劃分、兵力編組和配置、按作戰類型可分為進攻部署和防禦部署。古代的作戰部署通常沿正面一線配置,而在火器大量應用於作戰後,作戰部署逐步向縱深、梯次和分散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戰部署通常編組成梯隊和預備隊,並編有炮兵群、高射炮兵群和各兵種預備隊等優勢兵力。
“確山-2007”演習進入作戰部署階段
在古代,作戰部署就有方向的區分,擺兵布陣的縱深較淺,通常採取密集隊形交戰。軍隊按左、中、右三隊部署,或區分為“正”和“奇”兩部分,以正面為正,側翼為奇,正兵為主要集團,奇兵為輔助集團。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吳、越笠澤之戰中,越軍分為左、中、右三個部分,以左、右兩翼佯攻,掩護中間突破,打敗了吳國軍隊。軍隊裝備火器后,作戰部署發生了重大變革,逐步形成了縱深、梯次、疏散的配置。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戰略行動按方向或戰線部署;戰役、戰鬥行動,通常進攻按突擊隊、鉗制隊、預備隊部署,防禦按第一梯隊、預備隊進行配置。炮兵、坦克兵和工程兵編在戰鬥隊形內,不單獨進行編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協約國和同盟國在全球部署兵力,戰場逐次轉移;戰役戰鬥部署除按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和預備隊部署外,還配置炮兵群、高射炮兵群、快速集群和各兵種預備隊,有的國家還部署了航空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軍種、兵種進一步增加,新的武器和技術設備大量裝備部隊,軍隊的作戰能力進一步提高,作戰部署更加註重全面而有重點,力求形成大縱深、立體、疏散、隱蔽的配置。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作戰部署,根據敵強我弱的特點,貫徹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進攻部署強調集中主要兵力於主要方向,防禦部署強調重點設防,重點守備。
基本原則
作戰部署通常根據作戰意圖、作戰任務、作戰編成和敵情、地形確定。基本原則是:集中主要兵力兵器於主要戰場和方向,並保持強大的預備隊,形成全面而有重點的部署;充分發揮部署內各個組成部分的作用和各軍種、兵種的特長;便於指揮、協同和作戰保障;便於利用地形,疏散、隱蔽地配置和機動;便於對核武器的防護和利用核反擊效果;便於翼側、接合部和後方的保障。
進攻部署的區分
作戰部署中的進攻部署,通常區分為若干戰場和方向,每個方向又分為多個梯隊或攻擊集團、阻援集團和預備隊。第一梯隊,由主要兵力編成,配置在預定殲敵地區的翼側或便於向殲敵地區機動的地域,主要擔負包圍、突破、殲敵等任務;第二梯隊,以一部兵力編成,主要任務是發展第一梯隊的勝利,或接替失去進攻能力的第一梯隊,或協同友鄰殲敵;預備隊,由部分兵力編成,隱蔽配置在便於機動的地域,主要用於執行機動任務和應付意外情況。進攻戰役、戰鬥還要根據參戰兵力兵器的數量,編成炮兵群、防空兵群、反坦克預備隊、坦克預備隊、工程兵預備隊、防化預備隊、快速障礙設置隊、運動保障隊等,配置在縱深便於隱蔽、機動和執行任務的位置。防禦部署,通常每個戰場和方向都編成2~3道防線,或2~3個梯隊,並建立合成預備隊和反空降預備隊。一般情況下,第一道防線是主要防線,由主要兵力編成的第一梯隊防守;第二、第三道防線,由部分兵力編成的第二、第三梯隊防守。當第二道防線是主要防線時,要以足夠兵力編成予以防守。防禦部署應能夠抗擊敵方地面和空中的連續進攻,消滅空降之敵。必要時也可實施反擊,由防禦轉入進攻。防禦戰役、戰鬥也要編組炮兵群、防空兵群、反坦克預備隊、坦克預備隊、炮兵預備隊、工程兵預備隊、防化預備隊等,隱蔽配置在縱深內便於機動和遂行任務的位置。有海軍、空軍或導彈部隊參戰時,還應明確其兵力編組、任務區分和配置。在進攻或防禦作戰中,作戰部署還要根據戰局和情況的發展變化,及時作適當的調整。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軍隊武器裝備的發展,各種新型武器特別是大規模殺傷破壞武器裝備部隊,以及各種作戰保障器材的改進、發展,軍隊作戰部署將增加新的編成,擴大配置空間
規模化機動作戰保障
作戰保障變化
信息化戰爭作為一種新的戰爭形態,較之機械化戰爭有許多新的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使軍事思想、作戰方式、編製體制、軍事訓練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也使作戰保障活動顯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保障重點
在信息化戰爭中,爭奪制信息權的鬥爭將異常尖銳、激烈,並貫穿於作戰的全過程。戰場上的主要作戰活動將不是像冷兵器和熱兵器戰爭時代那樣處理物質和能量,而是採集、傳輸和使用信息。因此,信息化戰爭中的保障活動,將緊緊圍繞著奪取和保持制信息權而展開,即從熱兵器時代以供應彈藥、油料,維修飛機、坦克、大炮和艦艇的機械部分為主,逐步向以供給信息化武器裝備及其零配件、維護各種計算機等信息設備,建立保障信息資料庫等為主轉變。
綜合化 配置分散化
兵力部署分散化,是現代戰爭發展的一大趨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每平方公里部署兵力平均為404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每平方公里的兵力平均為36人;1973年的阿以戰爭中,降到25人;到了海灣戰爭時,每平方公里部署的兵力只有2.34人。可以預見,在未來信息化戰場上,隨著戰場更加透明、殺傷破壞力更大等,兵力密度將進一步縮小。在此情況下,保障部隊的編成將會趨於綜合化,配置分散化。就編成的綜合化來說,未來投入戰場的部隊編成雖然變小了,但保障方面的需求一點也沒有減少,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就需要將供、救、運、修、儲等各種保障力量進行綜合編組,使其具有各種保障能力。就配置分散化而言,由於保障活動是為部隊作戰服務的,其部署必須與作戰部署相適應,因而在作戰部署分散化的情況下,保障部署也必然要求分散配置。
保障方式
在信息化戰爭中,先進的指揮控制手段,使指揮機構能夠在更大的空間和更短的時間內控制各參戰的軍兵種部隊,甚至能控制到某個具體的武器或個人。因此,信息化戰爭的一體化和聯合化程度將大大提高。這也將促使保障活動變成諸軍兵種的一體化聯合保障:一方面,一體化的聯合保障,將打破各軍兵種之間的界限,從整體上優化配置和使用各種保障力量,進而提高整體保障能力和保障效率;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戰場上,網路這一紐帶不僅把諸軍兵種的保障力量連為一體,而且把民用和軍用保障力量連在一起,這為諸軍兵種一體、軍民一體的一體化保障創造了有利條件。
保障力量
在信息化戰爭中,各種先進的遠程攻擊性武器將對保障部隊的生存造成嚴重的威脅。以硬殺傷性武器為例,像制導炸彈、制導炮彈、制導子母彈、巡航導彈等不僅射(航)程遠,而且精度高(飛行上萬公里的導彈,其命中圓概率誤差小於30米,採用末端制導的中程導彈,其命中圓概率誤差僅為10米),威力大(如一枚子母彈的殺傷力相當於2000~3000噸梯恩梯當量的戰術核武器。用於打擊地下目標的鑽地導彈,可在穿透30英尺鋼筋混凝土或100英尺的土層后爆炸),目標一旦被發現,就意味著被摧毀。因而,戰時無論是後方的地面保障目標(如機場、港口、鐵道樞紐、橋樑、倉庫等),還是地下目標(如洞庫、地下指揮所、醫院等),都將面臨嚴峻的生存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