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與新媒體

新聞與傳播學類專業

網路與新媒體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文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文學學士學位。該專業要求學生既能從事信息傳播時代內容方面的深度、綜合、跨學科的信息傳播工作,同時也能在新聞傳播技術方面從事設計、製作、網路技術等方面的傳播技術類工作的能力。

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旨在培養適應傳統媒體機構、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公司等團體組織急需的寬口徑、複合型信息傳播人才。在學生的就業崗位上,可以在各級黨政機關、部隊、院校、企業等從事網路新聞宣傳與媒介傳播優化等工作,在國家重點新聞網站、各級報社、廣播電台、電視台、傳媒集團等單位的信息化管理宣傳部門、文化傳播公司等從事媒介內容生產與媒介經營管理等工作。

設置背景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已經走出了百姓生活,並且深深的影響著社會的各行各業。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傳播理念不斷革新,全媒體化信息傳播路徑出現,網路與新媒體專業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當今世界媒介融合的趨勢日益凸顯,以網際網路為主導的新媒體迅猛發展,正在成為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新動力。其中,手機網路各項指標增長速度全面超越傳統網路,手機在微博用戶及電子商務應用方面也出現較快增長。手機作為第一大上網終端的地位更加鞏固。移動網際網路服務場景不斷豐富、移動終端規模加速提升、移動數據量持續擴大,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一大亮點。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帶來了新媒體行業對這一專業人才需求的增長,網頁設計與美工、網路編輯、手機軟體開發等新媒體人才需求量巨大。居於此,中國開設了網路與新媒體專業。

發展歷程


2010年,教育部首次組織新媒體與信息網路、媒體創意、網路經濟等三個專業申報。
2011年,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開始新媒體與信息網路專業的招生工作。
2012年,為了適應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對新媒體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本科專業目錄中增設了網路與新媒體專業。 9月,在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由新媒體與信息網路(050307S)及媒體創意(050306W)合併為網路與新媒體(050306T),屬新聞傳播學類。
2013年,經專業名稱修訂,本科專業招生目錄中不再有新媒體與信息網路、媒體創意、網路經濟等專業,開設網路與新媒體專業。首批設置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學校為陝西師範大學河北大學工商學院瀋陽師範大學鞍山師範學院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安慶師範學院、皖西學院、池州學院、山東政法學院、吉首大學、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廣州大學、廣州大學華軟軟體學院、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工商大學、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西華師範大學、西安歐亞學院、昌吉學院。
2015年,29所高校獲批設立網路與新媒體專業。
2016年,47所高校獲批設立網路與新媒體專業。
2017年,36所高校獲批設立網路與新媒體專業。
2018年,37所高校獲批設立網路與新媒體專業。
2019年,34所高校獲批設立網路與新媒體專業。
2020年,28所高校獲批設立網路與新媒體專業。

培養目標


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是適應社會的需求而設立的,綜合性和交叉性為其特色,是“文”和“理”的結合、藝術與技術的結合、網路技術與數字媒體的結合。專業旨在培養適應傳統媒體機構、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公司等團體組織急需的寬口徑、複合型信息傳播人才。教育教學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發展需求為基本原則,以中國高等教育定位和特點為參考框架,同時以行業標準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確政治立場和方向,具有全媒體新聞傳播知識和能力的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

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基本修業年限:一般為四年,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在3-6年內完成學業。
授予學位:對按規定修滿學分並符合培養方案要求的學生,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 素質要求
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方向,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維護國家利益,遵紀守法。始終堅守新聞真實性等基本準則以及服務國家、服務人民、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理想。具有清晰的新聞從業者的角色認知,具備積極樂觀、競爭協作的良好個性,掌握新聞傳播的基本知識和能力,具備創業基本素質。
● 知識要求
掌握新聞傳播學相關理論知識和基本業務技能,擁有比較廣博和紮實的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基本知識。了解黨和國家新聞宣傳的方針、政策和相關法規。掌握業界發展現狀與變化趨勢,了解外國行業和專業發展動態。了解並掌握計算機和現代新媒體技術基礎知識以及相關應用。
● 能力要求
熟練掌握1門外語,在外語的聽、說、讀、寫、譯方面達到較高的實際應用水平。掌握科學的辯證思維方法,具有基本的人文社會科學調查研究能力。掌握媒介經營管理的相關原理和知識,具備一定的市場營銷、媒介調查、媒體策劃與運營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了解並掌握創新創業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具備創新思維與一定的創業素質與能力。

課程體系


總體框架
根據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特點,課程體系應當包括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和畢業論文(作品)。理論課程主要包含通識類課程、公共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這四大類課程總體上應能充分反映網路與新媒體專業培養目標以及培養規格的要求,充分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實踐的最新經驗,充分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情況。課程總體框架設計應當強化專業實踐能力,擴大通識類課程覆蓋面,增加新媒體知識和技術相關課程,涵蓋創新創業教育。
課程總學分一般為140—160學分。各高校可選擇一些反映學科前沿、學校特色的知識單元作為選修科目。有條件的學校可制訂並實施國內(外)學生交換計劃、各類形式和層次的聯合培養,以及開展雙語教學。

理論課程


● 通識類課程
主要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類和自然科學類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科學精神,提高藝術修養。
● 公共基礎類課程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大學外語、計算機基礎及應用、體育類、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以及創新創業教育等課程。
● 專業基礎類課程
各高校應當根據各專業教學目標和任務,開設網路與新媒體基礎課程,主要包括新聞學概論、廣播電視概論、廣告學概論、傳播學概論、網路與新媒體概論、出版與數字出版概論、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或馬克思主義新聞論著選讀)、數字媒體技術、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等。
● 專業類課程
各高校根據自身特點以及師資情況,結合專業教學目標和任務,應開設8—10門專業必修課程,教學內容應涵蓋業務方面的核心知識點。
專業核心課程構成有網頁設計與製作、數字多媒體作品創作、非線性編輯、融合新聞學、新媒體數據分析與應用、新媒體產品設計與項目管理、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網路輿情監測與研判等。
課程具體名稱各高校可根據實際進行調整。各專業還可以自主設置專業選修課程或專業方向課程模塊,供學生選擇。鼓勵開發跨學科、跨專業的新興交叉課程。目錄外特設專業另有專業類課程,由開設院校自行設定。

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專業實訓課程和專業實習兩部分,其中專業實訓課程的總學時原則上不低於課程總學時的15%,總學分原則上不少於20學分。
各高校應開發拓展校內與校外的實訓基地,為學生創造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的平台。各高校結合辦學實際,可在實踐教學環節中設置合理的創新創業學分以及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
各高校根據自身特點以及師資情況,結合專業教學目標和任務,在課程設置中,應包括網頁設計與製作、數字多媒體作品創作、非線性編輯、融合新聞作品創作、新媒體數據分析與應用、新媒體產品設計與項目管理等。
專業學生應在第七學期或第八學期到與本專業相關的媒體或企事業單位的相關部門進行不少於3個月(12周)的專業實習,也可在此期間進行創新創業實踐。

畢業論文


● 畢業論文
要求學生根據在校期間專業學習所獲得的理論知識並結合自身專業實踐進行選題。選題要求關注本專業理論研究的重要問題、實踐發展所存在的實際問題或國內外實踐發展的前沿動向。選題角度不宜過大,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可操作性。
論文選題應與網路與新媒體專業領域相關,論文內容主要分為緒論(含文獻綜述)、正文、結論三部分,能夠體現學生對所學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相關理論分析問題的研究能力。
● 畢業作品
網路與新媒體專業學生也可以根據專業自身特點採用作品創作或撰寫調查報告的形式畢業。作品創作的選題要密切結合本專業的理論知識,主題積極,符合黨和國家的政策以及在公共媒體傳播的各項要求,並且具有一定的創新性。調查報告的選題要與社會實際和專業領域密切相關,鼓勵學生關注具有重要影響和一定典型性、普遍性的社會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並且能夠對實踐具有一定參考和指導意義。
作品創作應當採取各專業實踐創作的主流作品形式,作品長度、格式等應有統一規定,並附有作品創作報告。創作報告在內容上應包括:刨作策劃與背景、創作流程記錄、創作闡述、創作總結與分析。調查報告在內容上應包括:調查背景、方法闡述、調查結果與分析、調查結論。

教學條件


教師隊伍

● 師資結構
生師比原則上不高於18:1。專業的專任教師原則上不少於8人,一般應具有博士學位。各高校結合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可聘請業界人士擔任兼職教師。
● 教師素質
專任教師應具有相關專業的教育背景,青年教師(40歲以下,不含)原則上應具有博士學位。從事網路與新媒體業務課程教學的教師應具有實務工作背景或實務經驗,有條件的高校和院系,師資
隊伍中應有一定數量的教師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或跨學科教育背景。創新精神與國際視野;具有用中文普通話或英文授課的能力;善於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
● 教師發展
各高校應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和學歷學科背景的專業教師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師職業培養和發展計劃。
建立增加專業教師實踐經驗的制度保障,加強學界和業界的聯繫,探索教師團隊靈活發展的模式,要求專業業務類課程教師必須具有在相應媒體工作、掛職半年以上的經歷。
積極創造條件加強專業教師的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開拓教師的國際視野,為教師參加業界鍛煉和國內外學習提供保障。
強化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定期對教師進行系統的教育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培訓;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探索教師通過互幫互助提高教學質量的新模式和新途徑。

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
各高校應為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提供數量充足、功能完善、能夠保障教學正常運行的教學設施。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一般不小於14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5000元;生均圖書不少於100冊;生均年進書量不少於4冊;百名學生配教學用計算機不少於10台;百名學生配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實驗室座位數不少於7個,每年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所佔比例不低於10%。
● 信息資源
專業所在高校和院系應在圖書館、音視頻資料室和網路信息資源建設上保證教師教學科研以及學生學習的最基本需求,能夠保障教學科研以及學習工作的正常開展。
各高校應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本專業的培養方案,各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要求、考核要求,畢業資格審核要求等基本信息;為學生推薦課程所需的教材和必要的教學參考資料;建設精品課程網站,提供豐富的網路教學資源;搭建教務管理、科研管理與學生管理信息系統;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便捷的校際、國際交流和資源共享的平台。
● 實踐教學
各高校應為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提供人才培養所需的實踐教學條件。各高校應根據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特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建設相應的教學實驗室和科學研究實驗室;建壺完善的實驗室規章制度,加強對實驗室設備的維護和管理,增強實驗室的使用率,保障實訓課程及學生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各高校應加強與行業之間的聯繫,建設一批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以滿足學生的實踐教學需要;充分調動和利用各種資源建設大學生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和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為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與政策保障。

教學經費


專業所在高校的學費收入中用於日常教學的經費不得低於25%,用於保障教學業務、教學儀器設備修理、教學差旅等教學開支。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每年的生均日常教學運行經費不低於1200元,主要用於購置圖書資料、教材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等。

質量保障


● 教學要求
各高校應圍繞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辦學思路、人才培養目標和用人單位需要搭建科學合理且相對穩定的質量管理與評價體系。通過對教學運行、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教學經費、設施建設、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計劃修訂、實踐教學改革、學生日常管理、畢業生質量跟蹤、社會和用人單位評價等環節進行全方位、分層次、常態化的質量監控與管理,實現以學生為本,以用人單位需求和標準為要,以結果為導向的質量管理目標。
● 質量保障規範
各高校應成立專門負責質量監控與管理的部門或機構,建立健全質量監控與管理的規章制度,形成日常管理、定點管理和定期管理相結合的質量保障機制。
● 質量保障體系
應加強對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的過程管理,主要方式有:①建立領導聽課制度。學校~院系各級領導每學期應完成一定的聽課任務,以便及時掌握教學一線的信息,把好教學質量關。②建立專家督導制度。校院兩級均應聘請一些專職教學專家(退休或在職),定期隨堂聽課或開展其他教學督導工作,並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③建立同行評議制度。教師之間應形成相互學習、交流、競爭、提高的教學氛圍,每個教師每學期須完成一定的聽課工作量。④建立學生評教制度。每學期開展學生評教活動,收集學生對教師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促進教學相長。⑤與業界建立雙掛和互動制度,納入業界對教學的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

培養模式


● 交叉融合培養模式
從師資結構與授課方式而言,擁有計算機科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學科背景的師資力量都可以被納入到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教師隊伍之中;同時,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等傳統新聞傳播學門類的教師力量也仍然不可或缺。但門類齊全的教師隊伍並不意味著融合,要實現的是各類教師之間的配合戰。
從課程設置與考核方式而言,新媒體廣告設計、網頁設計與製作、數字音視頻製作等個案導向的製作型課程;新媒體營銷與策劃、網路新聞採訪與寫作、網路編輯與發布、數字出版、網路信息管理等個案導向的分析型課程;數據新聞與可視化、信息圖形設計等數據導向的製作型課程;新媒體用戶分析、網路數據挖掘、數字傳播技術、傳統統計學等數據導向的分析型課程都應被囊括進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課程體系之中,課程考核也應視課程性質而靈活調整。
● 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根據當前的職業崗位和未來的職業規劃,積極進行職業能力的拓展和提升,從培養單一型的“一專”人才向複合型的“一專多能”人才轉變,因此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了在“網際網路+”時代,在專業自身核心競爭力基礎之上,積極努力地去培養集新聞傳播業務、網路信息技術、市場營銷、產品開發、粉絲經營等多種職業能力於一體的複合型人才。
該模式包含了知識結構的複合、業務流程的複合、操作流程的複合、用戶互動的複合、市場需求的複合。因此,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積極鼓勵學生在自身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選修學校或外校開設的更加多元化的課程,尤其鼓勵學生選修或輔修與複合型新媒體人才需求高度吻合的信息技術和數據科學等課程,或者選擇申請第二學位
● 產學對接及實習培養模式
學生方面利用小學期和畢業實習的時間,到業界開展實習實踐活動,每年寒暑假推薦大三、大四學生前去實習。教師方面,既有引進來,又有走出去。新媒體專業院校以各種形式引進業界的資深人才和專家,包括兼職教師、專業導師、專業顧問等。產學對接需要持續性的落地,實驗室、研究所就是一個新媒體專業院校最重要的從事專業建設的裝置和平台,把來自業界、學界的各種資源匯聚起來,形成具備人才、軟硬體的實體。
學校與大型傳媒集團合作,引進業界導師到學院來上課,安排學生到媒體實習;學院老師到媒體掛職;學界與業界進行媒體項目融合,相互提供指導和幫助;這樣能夠幫助網路新媒體專業得到更多的政府、社會、產業資源。

數據統計


截至2017年,中國618所大學開設新聞與傳播系,其中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有169個點。開設該專業的高校中,87%屬於二、三本院校。截至2018年,中國681所高校開設了1244個新聞傳播本科專業點,在校本科生約23萬人,在校教師約7000人。其中,新聞學326個,廣播電視學234個,廣告學378個,傳播學71個,編輯出版學82個,網路與新媒體140個,數字出版13個。在設立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高校中,網路與新媒體專業在綜合類高校和文科類高校中設立的比例較高。

發展前景


人才需求

網路與新媒體是一門新興學科,其培養的人才,將要適應其媒介內容生產,媒介經營管理、新媒體設計製作等。具體而言,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設置就是為現代傳媒產業服務,為新媒體行業發展與進步提供高質量的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持。培養具備新媒體意識,熟悉現代信息傳播技術,掌握與之相關基本理論和技能,能在各種傳統媒體機構、黨政機關或企事業單位從事記者、編輯、編導、策劃、攝像( 影) 、製作、網路與新媒體技術開發等傳播技術類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這是時代與社會的共同要求。並且,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本身就是為彌補新媒體專業人才的巨大市場缺口而設立的。
相比起傳統媒體人才的培養,技術與藝術兼容,既懂網路媒體策劃與創意以及內容生產又懂新媒體運營的新媒體人才是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畢業生的優勢與特長。
新媒體行業作為一種新興行業,正處於專業人才的空缺期,急需大量專業創新人才,促進新媒體行業快速發展。這種人才需求不僅反映在新媒體行業各個崗位上,也反映在不同地區、不同城市的發展差距中。據調查資料顯示,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以及中國東部地區,對於新媒體人才的需求量較其他二三線城市、中國西部地區要高。在2014年新媒體行業中,相較於新媒體運營和營銷兩大方面,新媒體研發板塊的人才需求量大,佔比54.36%。而隨著微信的興起及廣泛使用,截至2018年,新媒體在運營,尤其微信後台運營方面的人才需求較大。而據相關數據顯示,新媒體崗位招聘信息顯示社會最需要的新媒體人才的前三名是後台研發、文本編輯、產品經理。上述需求量最大的新媒體人才中,後台研發崗位招聘基本面向計算機、通訊類專業,其餘兩類人才專業來源廣泛。

就業方向

該專業畢業生可考慮從事網頁設計、新聞媒體編輯、微電影拍攝、舞檯燈光設計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服務於廣播電視網路、通信網路等新媒體行業。此外,學生還可根據新媒體的衍生技術,藉助人工智慧技術、AR/VR 技術等,設計相關遊戲或應用軟體。大量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需求量增加,同時,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學生又能符合大部分新媒體行業崗位的人才要求,因此,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為新媒體行業輸送專業人才,並提供技術支持,新媒體行業同時也成為網路與新媒體專業學生重要的就業方向之一。
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就業前景很好,畢業生社會需求大,就業面廣,可在各類門戶網站、傳媒商業網站、黨政部門網站、企事業網站等從事信息採集、撰寫、編輯等工作,也能從事與新媒體相關的網站策劃、網路推廣以及網站建設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廣播電台、電視台從事記者、編輯、以及各類節目的策劃、編導、節目製作等工作;還可以在平面媒體、網路媒體行業從事商業開發、活動創意、媒體策劃等工作;在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文稿寫作、視頻節目策劃、編導、製作工作和整合營銷、媒體公關等工作。

考研方向

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考研方向主要有廣告學方向、廣播電視方向、傳媒經營管理方向、新聞業務方向、新媒體與網路傳播方向、國際新聞傳播方向等。

開設院校


北京
北京聯合大學中華女子學院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印刷學院
北京吉利學院
上海
上海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杉達學院
重慶
重慶三峽學院四川外國語大學長江師範學院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師範大學重慶第二師範學院重慶工程學院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
河北
防災科技學院河北民族師範學院保定學院華北科技學院
滄州師範學院河北科技大學河北東方學院河北外國語學院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工程技術學院
河南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鄭州大學鄭州師範學院
平頂山學院黃淮學院周口師範學院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大學中原工學院商丘學院
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
山東
濟寧學院棗莊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山東政法學院
山西
山西傳媒學院忻州師範學院晉中學院山西大同大學
安徽
亳州學院池州學院銅陵學院滁州學院
皖西學院安慶師範大學阜陽師範大學合肥師範學院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師範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安徽外國語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安徽大學
江西
新余學院江西科技學院南昌理工學院江西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江蘇
泰州學院南京曉庄學院南京師範大學蘇州大學
南京財經大學
浙江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浙江外國語學院浙江財經大學浙江工商大學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樹人大學浙江萬里學院溫州商學院
湖北
荊楚理工學院湖北科技學院湖北理工學院湖北工程學院
武漢紡織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湖北經濟學院武漢學院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武漢晴川學院文華學院武漢工商學院
漢口學院武漢傳媒學院武昌首義學院
湖南
湖南師範大學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湖南第一師範學院
懷化學院衡陽師範學院湖南城市學院吉首大學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廣東
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嶺南師範學院廣州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深圳大學汕頭大學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廣東金融學院韓山師範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廣州大學華軟軟體學院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廣西
桂林旅遊學院賀州學院
雲南
滇西科技師範學院雲南民族大學紅河學院雲南經濟管理學院
貴州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大學明德學院
四川
四川大學阿壩師範學院成都學院內江師範學院
樂山師範學院西華師範大學四川師範大學四川民族學院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四川傳媒學院
陝西
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商洛學院
安康學院西北政法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工業大學
西安郵電大學西安思源學院西安外事學院西安歐亞學院
西安培華學院西京學院西北大學現代學院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黑龍江
綏化學院黑龍江工程學院佳木斯大學
吉林
延邊大學吉林工商學院白城師範學院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
長春大學吉林外國語大學
遼寧
瀋陽體育學院鞍山師範學院瀋陽師範大學遼寧理工學院
瀋陽工學院瀋陽城市學院遼寧傳媒學院瀋陽城市建設學院
新疆
塔里木大學昌吉學院
內蒙古
河套學院內蒙古師範大學
海南
瓊台師範學院三亞學院
福建
寧德師範學院閩江學院福建工程學院廈門理工學院
廈門工學院廈門華廈學院廈門華夏職業學院福州大學至誠學院
甘肅
河西學院蘭州城市學院蘭州財經大學天水師範學院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數據截至2020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