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單

飯單

飯單fàn dān 可解釋為圍裙、圍嘴兒。維吾爾族人吃飯時鋪在地毯上的單子也叫飯單。各地風俗語言不同,叫法也不同,飯單也有地區稱為罩衣,罩褂,外褂,叫法迥異,但是都可理解為為保護其他衣服而穿的外衣。可以在包餃子時,圍在身上,防止衣服弄髒。

相關內容


圍裙apron 藏語稱"幫單"。是廣大藏族婦女十分喜歡的生活用品,也是藏族婦女的標誌。圍裙是用彩色氌穩氌製成,大紅、翠綠、天藍、檸檬黃、紫、白等色條規律地繁複交接,隱隱顯現光澤。圍裙多為已婚婦女系帶,現在青年未婚婦女也喜歡帶了。節日喜慶,婦女們腰系圍裙,歡歌起舞,如花團錦簇一般,五彩繽紛,艷麗多姿。圍裙主要產地在拉薩、日 喀 則、山南等地,尤以貢噶縣姐德秀區生產的圍裙最為著名。姐德秀區向有"圍裙之鄉"的美稱。
藏毯,用氂牛毛絨織成的屬上品;白色或花色,用綿羊細毛線織成的屬中品;黑白色或各色花紋,用一般羊毛線和氂牛毛線混織或用純羊毛線織成的屬下品。藏毯經久耐用,保暖防潮,攜帶方便,廣大僧俗群眾特別是農牧民都將它作被褥使用。

圍裙的由來傳說


人們在做飯時,喜歡在腰間系個圍裙。圍裙的作用是防止弄髒衣服。可人們系圍裙,卻來源於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
從前,府河邊上住著一個孤兒,名叫張良。有一年冬天,張良在野地里看到一隻小白狗冷得直打哆嗦,就把它抱回來細心餵養。
一次,張良從田裡幹活回來,聞到一陣飯香。進門一看,桌子上擺著幾碗飯菜。張良想,這是誰做的飯?
一連幾天,餐餐都是這樣。問鄰居,鄰居說不是他們做的。
這一天,張良不到吃午飯的時候就回來了。他扒在門縫裡一瞄,看到一個漂亮姑娘在燒火。張良故意咳了一聲。聽到人聲,姑娘連忙跑到床跟前,拿起一張白狗皮往身上披,變成了那隻小白狗。原來姑娘是那隻小白狗變的。
第二天,張良又早早回來,突然推開大門,一把搶過那張狗皮。姑娘沒有了狗皮,變不回去,向張良求情。張良不給,非要問這姑娘的底細。
原來,這姑娘是一隻白狗子精,看到張良善良老實,日子過得蠻苦,來幫他燒火。張良說:“做人該多好,幹嘛要變狗子?你若不嫌我,就給我做媳婦吧!”
那姑娘一笑,說:“跟你可以,但你要把皮子給我。”
張良擔心她跑了,堅決不把皮子給她。姑娘說:“我穿得單薄,沒得皮子,不冷?”張良一想也是,就剪下一塊皮子,給姑娘圍在腰間,把剩下的皮子丟到灶里燒了。
從此,張良在外頭耕地,姑娘在屋裡燒飯,小日子過得甜甜蜜蜜的。
大家都羨慕他倆,也學著他倆,女人燒火做飯,胸前總要系個白圍裙。慢慢地成了一個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