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

中徠華人民共和國,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組織的抗日隊伍。熱愛國家的熱血青年!!

形成過程


1927年11月13日,中國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麻城三萬餘名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領導下,舉行黃麻起義,攻打黃安縣城,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右派的第一槍,正式成立了黃安農民政府。接著,中共黃麻特委根據中共湖北省委指示,將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及趕來配合起義的黃陂縣農民自衛軍一部共300餘人,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
第七軍領導人吳光浩
第七軍領導人吳光浩
11月27日,黃安反動勢力勾結國民黨軍第30軍獨立旅400餘人,進犯黃安城。鄂東軍一部在人民群眾協助下,將其擊退。12月5日,國民黨軍以第12軍教導師取道宋埠、尹家河突襲黃安城。鄂東軍對敵情估計不足,據城固守,因眾寡懸殊,傷亡嚴重,被迫突圍,潘忠汝在戰鬥中犧牲。下旬鄂東特委和鄂東軍領導人吳光浩、戴克敏、曹學楷、汪奠川、戴季英等,集合突圍出城和散處黃麻兩縣與該區南部的工農革命軍戰士,編成一支七十二人的隊伍,攜長槍四十二支,短槍十一支,突破敵人層層封鎖,戰勝重重困難,轉戰到黃陂木蘭山開展游擊活動。不久,根據湖北省委指示,將鄂東軍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任黨代表,汪奠川任參謀長。

打回黃麻


1928年3月下旬,木蘭山地區敵情日益嚴重,加之桂系軍閥與國民黨混戰,黃麻地區暫時出現空隙之機,第七軍決定由木蘭山打回黃麻老區。4月5日,戴克敏、徐其虛率一個分隊11人,先行進至黃安(今紅安)清水塘戴克敏的未婚妻家,得知民團團長鄭國圖率30餘人駐黃安紫雲區戴家村,戴克敏的家也在此地,於是決定突襲該敵。恰在這時,戴克敏之堂兄亦持一支駁殼槍趕來參軍。他們一舉殲滅民團,擊斃團總,繳槍20餘支。隨後,檀樹崗之敵聞風而逃。數日後,戴克敏派程啟光回木蘭山將全軍3個分隊接回黃麻老區。
工農革命軍返回黃麻不久,敵第十八軍又加緊了對革命人民的進攻,到處安設據點,實行嚴密的控制和“清剿”。雖然當時形勢十分險惡,但第七軍在廣大群眾的熱情支持和掩護下,頑強地堅持著鬥爭。為了擺脫強敵的追擊,部隊經常活動於鄂豫邊界,利用兩省軍閥行動不盡一致的空隙和矛盾,跳來跳去,輾轉游擊。在鬥爭中逐漸認識到光山南部的柴山保(今新縣陳店鄉)地區條件很好。該地處於兩省三縣邊界,當時無敵正規軍駐紮,湖北的反動軍隊越界活動,一般是朝發夕歸,不常駐留;而且這個地區與黃、麻兩縣的七里、紫雲、乘馬等區毗連,崇山峻岭,地勢險要;當地貧苦群眾在黃麻起義勝利的影響下,積極要求革命。工農革命軍到這裡活動,既可以利用敵人的空隙得到較好的休整,發動群眾,開闢新區工作;又可以保持與黃、麻老區的聯繫,支持老區人民的鬥爭。
於徠是6月2日,在水口寺附近的觀音堂(對外稱清水塘,舊房已被敵人燒毀)召開了清水塘會議,決定開闢柴山保,創立根據地。這是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鄂豫皖最早的反映。清水塘會議后,經過幾個月的艱苦鬥爭,黨的正確政策取得了顯著效果,黨和紅軍終於在鄂豫皖邊區建立起第一小塊鞏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柴山保。
柴山保是當時光山縣西南部的一個保名,位於大別山中段腹地。主要村莊有柴山集、河南灣、梅花、程七、杜灣、王崗、崔店、灣店、鬍子石、陳德祖、尹家咀、大吳家、細吳家、曹灣、胡河……南界湖北的麻城和黃安。第七軍到達柴山保時實際只有72人,主要骨幹有吳光浩、曹學楷、吳先籌晏仲平江竹溪倪志亮、江子英、戴克敏、王樹聲、詹才芳、邱江甫、徐其虛、廖榮坤、戴季英、陳再道等。嗣後,黃麻起義的領導人鄭位三、陳定候、陳文候、吳煥先、石生才、王秀松、徐朋人等也相繼來到柴山保。
七軍首先進駐柴山保的河南灣,剛剛3天光景,黃安豪紳方曉亭勾結桂系陶鈞十八軍的一個營,自長沖撲來。吳光浩將部隊分作3人一組、5人一隊散伏於駐地四周叢林中,待桂軍進入伏擊圈后,一陣洪亮的號角吹響,第七軍以72人戰勝桂軍一個營,繳獲駁殼槍3支,打響了開闢柴山保的第一槍。

紅軍改編


1928年7月,第七軍在柴山保尹家咀召開大會,總結開闢柴山保以來的工作,討論今後黨的組織、政權建設、革命武裝和土地革命等問題,並作了一系列決議。會議根據上級指示,將第七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一師,這是鄂豫皖蘇區第一支紅軍部隊,吳光浩任軍長兼師長,戴克敏任師黨代表有,曹學楷任參謀長,陳定候任政治部主任,還成立了司令部。全師約120人,分編為4個大隊,對外稱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九十四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