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山保
柴山保
柴山保是鄂豫皖邊區第一塊革命根據地,鄂豫皖蘇區的搖籃。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留下了徐向前、王樹聲、許繼慎、吳光浩、吳煥先等先輩們的足跡,是上將李德生,少將吳華奪、程世清、王才貴、張百春、魯家漢、李南征,鄂豫皖烈士王志仁的故鄉。這一在鄂豫皖蘇區鬥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地名,在一些歷史文獻上也寫成“柴山堡”。實際上它不是城堡,而是一個地區的名稱。據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光山縣誌約稿》卷一地理志中的區保志載:“今日之區保,即古昔鄉黨之變制,國家出治之路悉由此。光山舊分三十里,里分保。保分甲,甲分牌。民國以來,屢議辦自治,合數里為一區……因政變停止。”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里、保、甲、牌。最晚是民國以前之清制,它由古時的“鄉黨”演變而來。該縣誌又載:柴山保,在光山縣西南一百一十里,屬沙城裡。沙城裡下分四保,包括山河保、柴山保、郭家河保、官堰保。柴山保的北界為通箱保,西界為官堰保,東界為董范店,南界為湖北黃安縣。
柴山保革命根據地今貌
5月,第7軍和地方黨負責人吳光浩、曹學楷、戴克敏、徐朋人等在柴山保清水塘開會,決定建立一個較穩固的根據地。而光山縣南部的柴山保一帶,是國民黨統治比較薄弱的地區,地處河南、湖北兩省三縣的邊界,縱橫約30餘里,沒有國民黨正規軍防守。這裡與黃安的七里、紫雲,麻城的乘馬、順河等區毗連,到處是崇山峻岭,地勢十分險要。當地群眾又受黃麻起義影響,積極要求革命。於是決定以鄂、豫兩省邊界的河南光山南部的柴山保為中心,在大別山西麓以黃安、麻城、光山邊界的木城寨、天台山、摩雲山、羚羊山、光裕山之間與老區聯繫,恢復和建立黨的組織,開展群眾工作,創造一個較穩固的立足點。
柴山保是當時光山縣西南部的一個保名(即今新縣陳店鄉),位於大別山中段腹地主要村莊有柴山集、河南灣、梅花、程七、杜灣、王崗、崔店、灣店、鬍子石、陳德祖、尹家咀、大吳家、細吳家、曹灣、胡河……南界湖北的麻城和黃安。第七軍到達柴山保時實際只有72人,主要骨幹有吳光浩、曹學楷、吳先籌、晏仲平、江竹溪、倪志亮、江子英、戴克敏、王樹聲、詹才芳、邱江甫、徐其虛、廖榮坤、戴季英、陳再道等。嗣後,黃麻起義的領導人鄭位三、陳定候、陳文候、吳煥先、石生才、王秀松、徐朋人等也相繼來到柴山保。
七軍首先進駐柴山保的河南灣,剛剛3天光景,黃安豪紳方曉亭勾結桂系陶鈞十八軍的一個營,自長沖撲來。吳光皓將部隊分作3人一組、5人一隊散伏於駐地四周叢林中,待桂軍進入伏擊圈后,一陣洪亮的號角吹響,第七軍以72人戰勝桂軍一個營,繳獲駁殼槍3支,打響了開闢柴山保的第一槍。
柴山保與黃安紫雲區接壤,第七軍的許多人都如曹學楷、吳煥先、陳文候、陳定候、戴克敏等在柴山保都有至親好友。他們進駐柴山保后,便率戰友分別進行拜訪,目的是通過拜訪宣傳革命、聯繫群眾、發動群眾、壯大革命隊伍。第七軍軍紀嚴明,公買公賣,借東西歸還,損壞東西賠償,從而得到柴山保群眾的歡迎。第七軍和柴山保群眾建立起了魚水般的軍民關係。
當時,柴山保的情況十分複雜。紅槍會、黃槍會、大刀會學堂林立,這些學堂的堂主或學董絕大多數是豪紳老財,而所有的會眾卻都是青壯年勞苦農民。豪紳老財和勞苦農民本來是對立的兩個階級,是神權把他們扭成一個集合體。這些神權集合體十分牢固,不易攻破。但不解決這個問題,第七軍在柴山保能否站穩腳根就是個大問題。而且各會的堂主或學董之間也是矛盾重重,總的情況是:各堂主和學各自把持一所槍會作為御用工具,以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擊垮自己的對頭。因而,他們對第七軍的態度也各不相同。大朱家的朱香洲中立觀望;大豪紳吳文璐則持反對態度,但他又企圖借第七軍力量先整倒其對頭陳應恆,然後再將第七軍趕出柴山保;陳應恆間隨同陳日輝打過黃麻農民武裝,而黃麻農民武裝正是第七軍,因而終日提心弔膽,害怕第七軍要殺他。
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鬥爭形勢,第七軍採取一系列開闢柴山保的政策和辦法:
一、組織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紮根於群眾之中。第七軍領導人曹學楷等利用與柴山保有親朋關係這一有利條件,培養對象,發展黨員。他在曹灣發展曹華榮、曹華珍、曹文秀、陸漢清等人入黨並建立了黨小組,先由曹文秀任組長,後由陸漢清繼任。石生才通過王志仁的弟弟王志齋的關係在王灣發展王功化入黨,鄭位三發展陳子洲、羅明高入黨。很快在河南灣、杜灣、梅花、程七、代崗、大朱家、鬍子石等村都發展有黨員,建立了黨組織。同時,還建立了鄉、村級的農民協會組織。
二、對柴山保豪紳實行分別對待。開明的團結,中間的爭取,反動的捕殺。1928年6月底,曹學楷以個人名義宴請柴山保頭面人物。宴席設在崔店新發展的黨員高志宏家中,參加宴會的有:陳應恆、朱香洲、程炳志、陳壽堂、胡成立、吳文璐的代表崔玉善等30多人。第七軍領導人參加的有:曹學楷書、陳文候、陳定候、戴季英等。酒過三巡,曹學楷即席講話:“我們共產黨人對待士紳的態度是:開明的團結,紳而不劣的不殺,劣紳能悔過自新的區別對待。過去陳德祖的陳日輝製造了麻城慘案,那是陳日輝的錯,與跟隨陳日輝的任何人都不相干。既往不咎,我們絕不追究與陳日輝事有關的任何人……。勸告在座諸位並請轉告未來中國諸士紳,今後只有和我們合作才有前途……請好自為之,乾杯!”曹學楷的講話,像萬鈞雷霆,震得赴宴豪紳們的心靈捲起了滾滾浪濤。代表吳文璐出席宴會的崔玉善是吳文璐的外甥,聽了講話,感到跟隨吳文璐為非作歹,絕對沒有好下場,宴后,向第七國揭發了吳的罪惡,第七軍叫他仍留在吳的身邊監視吳的行動。陳應恆聽了講話,感謝第七軍既往不咎的寬大政策,將其控制的槍會散堂,表示永遠不再與共產黨為敵。時間到了冬天,在一個冷風嗖嗖的夜晚,吳文璐將崔玉善喊到面前說:“外甥,我與共產黨誓不兩立,你看我和他們的合作是假合作。後天,縣城派軍隊來打蓮花庵七軍司令部,白沙關胡道紀、范成伯的民團和槍會都來,我把人馬埋伏在蓮花庵中,來個裡應外合,將共產黨一網打盡,你要作好準備,隨我一塊行動。”第七軍得到崔玉善的報告后,立即將吳文璐逮捕,在蓮花庵召開公審大會,宣布吳文璐的陰謀和罪狀后立即槍決。柴山保的劣紳凶焰大減。
三、揭露學董罪惡,啟發貧農階級覺悟,轉化槍會,變反動力量為革命武裝。第七軍選派精幹力量深入槍會內部作轉化工作。如派楊萬甲到王崗槍會、陳定候到程七灣槍會等。王崗槍會是柴山保唯一不是豪紳做會董的槍會,堂主是中農身份的王宏勛。該槍會的設立是為了防衛散兵游勇的危害,沒有守衛豪紳圍寨的任務,是轉化難度較小的一堂槍會。楊萬甲按第七軍黨委指示精神,通過啟發階級覺悟,吸收貧農王宗先、王宗應入黨。他倆“現身說法”訴階級苦,把王宏勛的覺悟也提高了,知道跟隨共產黨走才有光明。這堂槍會很快轉化為革命槍會。陳定候到程七灣槍會,經過艱苦工作,吸收程炳煌、程炳春、程炳如等人入黨。程七灣槍會學董程炳志頑固不化,圖謀不軌,程炳煌、程炳春、程炳如等人入黨。程七灣槍會學董程炳志頑固不化,圖謀不軌,程炳煌等決定先幹掉他。某天,更深夜靜,程炳煌、程炳春、程炳如進入程炳志家中,將他拉到東門崗殺死。程炳志的侄子揚言要報仇,要第七軍交出程炳煌等人。七軍調轉化過來的王崗革命槍會來應戰,並派第七軍一個班參戰。程七灣自稱刀槍不入的會首們跳著、叫著:“神仙附體,槍炮不怕……”向王崗槍會撲來。第七軍戰士瞄準沖在前面的會首,一槍一個,連斃3人,餘眾潰散。程炳煌將潰散會眾悼念起來,由陳定候進行革命教育和階級教育,然後公布程炳志的罪惡。宣布槍會由程炳煌領導。這堂槍會也轉化為革命槍會。嗣後,又相繼對有河、陡山河以南的槍會展開轉化工作。同年冬,為統一領導轉化過來的革命槍會,在柴山保成立“弦南紅學司令部”,江子英任司令,戴季英任政委,江子英調入紅軍后,司令由郭步宜繼任。紅學司令部成立時發表了《告紅學學友書》:“……本會以保護弦南窮苦民眾為職責,願領導全體學友同各界民眾與胡、范、成、寇等土劣,對於關北關西的貧苦民眾毫不計較。凡被胡、范、成、寇等土劣所逼迫的學友,務須早日倒戈共同消滅公敵。”
至此,第七軍在柴山保站穩了腳根。此後革命迅速發展,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革命依託地相應迅速擴大,於是建立了弦南、弦東、弦西3個區。
1928年7月,第七軍在柴山保尹家咀召開大會,總結開闢柴山保以來的工作,討論今後黨的組織、政權建設、革命武裝和土地革命等問題,並作了一系列決議。會議決定:曹學楷兼任中共光山縣弦南區區委書記和紅槍會副總指揮,尹良太為光山縣農民委員公主席兼紅槍會總指揮,石生才為中共弦東區區委書記,徐朋人為中共弦西區區委書記,戴季英為中共黃麻縣委書記。會議根據上級指示,將第七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一師,吳光浩任軍長兼師長,戴克敏任師黨代表有,曹學楷任參謀長,陳定候任政治部主任,還成立了司令部。全師約120人,分編為4個大隊,對外稱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九十四團。4個大隊的隊長和黨代表分別依次是:晏仲平、王樹聲;廖榮坤、江竹溪;徐其虛、倪志亮、吳先籌;程紹續、林柱中、江子英。大會決定在柴山保組建赤衛隊、赤衛軍、少先隊,開辦兵工廠修理和自製武器彈藥。同時,在黃陂、黃安邊界設購槍處。大會還決定在柴山保普遍展開抗租、抗課、抗稅、抗債、抗捐五抗運動,同時展開沒收地主土地和財產的鬥爭。尹家咀會議還指派來合雲北上,尋找豫東南特委。建立鄂豫皖蘇區尹家咀會議后,紅三十一師第一、二兩個大隊南下黃麻地區,恢復了紫雲、乘馬、順河等革命區,第三、四兩個大隊也將光山柴山保以南的官堰保等發展成為紅色區域。另外,羅山宣化店、孝感汪洋店等地區革命也高漲起來,形成了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鄂豫邊革命根據地建立后,周維炯發動了“商南暴動”,建立了豫東南革命根據地和紅三十二師;舒傳賢發動了皖西暴動,建立了皖西革命地和紅三十三師。
1928年5月間,第七軍和鄂東特委領導人在黃安的清水塘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清水塘會議,決定開闢柴山保,實現工農武裝割據,創建鄂豫皖邊區第一塊革命根據地。第七軍在柴山保一帶往返游擊期間,將司令部設在水口寺。
1928年7月下旬,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為了加強軍隊建設,鞏固和擴大割據地區,在柴山堡的尹家咀召開會議。會上根據上級指示,宣布改編工農革命軍第七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一師。這是鄂豫皖蘇區第一支紅軍隊伍。吳光浩任軍長兼師長,戴克敏任黨代表,曹學楷任參謀長。全師約120人,分編為4個大隊(對外稱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九十四團)。
1929年8月,光山縣蘇維埃政府在柴山保大朱家(今屬新縣陳店鄉)宣告成立,參加大會代表120多人,大會選舉陳炳煌為縣工農民主政府主席。這是鄂豫皖蘇區建立的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柴山保人民欣喜若狂,載歌載舞,激情滿懷地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慶祝工農民主政權的成立!”會上,歡慶的人民群眾和政府組織的宣傳隊一起還演唱了許多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就是在這次慶祝會上唱起來的。
1929年11月20日,根據黨中央指示在柴山保地區鬍子石召開了中國共產黨鄂豫邊第一次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9人,中央巡視員曹大駿、王平章出席了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了鄂豫邊特委,徐朋人、徐向前、王平章、徐寶珊、陳學潤、詹才芳、周純全、徐恕風、范進升等9人為委員,戴季英、鄭新民、張心灼等5人為候補委員,徐朋人為書記,王平章為組織部長,徐寶珊為宣傳部長。大會通過了政治任務、組織問題、蘇維埃問題、軍事問題、群眾運動、宣教問題、共青團和青年運動、救濟問題等九個決議。
1930年1月1日,鄂豫邊區特委將早在1929年建立在郭家河鄉麻布、陡山河鄉陳沖等幾個修械所集中起來,遷往柴山保佛爾寺,命名為“鄂豫邊區軍事委員會兵工廠”。前排為機修車間,後排為造槍車間,兩側為工人住房。4月,改名為“鄂豫皖邊區軍事委員會兵工廠”。全廠共有職工60多人,阮德成任兵工廠黨委書記,1931年5月中央調朱淑平任黨委書記,熊明灼任廠長。1931年4月,廠址由佛爾寺遷到檀樹崗附近的熊家咀,並在紅安、光山、麻城、陂孝北縣境設立了四個分廠。1932年4月,總廠又由熊家咀遷到柴山保王灣。兵工廠修配槍支、製造撇把槍、子彈。在當時只有一般的烘爐、風箱、鎚子等簡單手工工具。1931年9月紅軍打開油尖山寨,繳獲了敵人一個小型造槍廠,接收了24名技術工人,生產撇把槍和來福槍。鏜床由一個工人整天搖動套有皮帶的石磨,帶動另一端卡有槍管的小石磨。後來,工人們大膽革新,長炮、子彈等產品試製成功,大批生產。紅軍戰士手握自己兵工廠造的槍械,高興地唱道:“我們有了槍,不怕敵人狂;膽敢來侵犯,叫他狗命亡。”從1930年初到1932年秋,佛爾寺兵工廠共修理長槍數千支、短槍數百支,生產撇把子槍3500餘支,來福槍800餘支,以及子彈、大刀、長矛等武器。
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柴山保王灣召開。參加會議的有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個地區和平漢鐵路的工農兵代表200餘人。大會通過了政治報告,討論了擴大紅軍、土地革命、赤衛軍等問題,成立了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鄂豫皖蘇區正式形成。至此,鄂豫皖邊界地區黨政軍統一組織起來,把分散在大別山區的三塊革命根據地結成了一個統一指揮的有戰鬥力的整體,進一步發揮“一面可以控制平漢鐵路,一面可以截據長江交通,有直接威逼武漢,進而與全國紅色區域打成一片”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