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一兵

1948年列奧尼德·盧柯夫執導電影

這部影片描寫的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紅軍戰士馬特洛索夫英勇頑強,為了保證戰鬥的勝利他用自己的身體堵住了敵人從碉堡里射出的子彈,最後壯烈獻身的故事。根據蘇聯作家帕·茹爾巴的傳記小說《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改編。

劇情簡介


影片從1941年的秋天開始。德國侵入了蘇聯的國土。當時,馬特洛索夫是某技校的學生,戰爭爆發后,他一直心繫前線,他的滿腔熱忱終於得到上級的批准,成為一名光榮的衛國戰士。
到了前線后,馬特洛索夫在參加第一次戰鬥后負傷,他耐著性子養好傷后,又趕回部隊。上級要他和幾個同志去執行一項偵查任務。正當他們在敵人陣地前爬行時,敵人打了一棵照明彈,缺乏作戰經驗的馬特洛索夫有些慌亂。衣服不慎被鐵絲網掛住,他一掙紮起身時把警戒鈴震響,敵人的機槍立即掃射過來,其他的偵察員均爬過了,只剩下被鐵絲網罩住的馬特洛索夫,他立即恢復了鎮靜,掙脫鐵絲網,接連投出三棵手榴彈,把敵人的火力吸引到自己身旁,掩護了其他同志。
任務完成後,他們還捉到一名俘虜。馬特洛索夫受到了表彰,但他想這次行動幾乎因為自己當時驚慌而失敗,他怎麼能被當成模範來表彰?他找到上尉要求更正,上尉說到:“掛上鐵絲網時你是錯了,但是,後來你又鎮靜的立功,這一點沒錯”。
馬特洛索夫,在火線上就是在上級的教育和同志們的幫助下鍛煉成為一名堅強的戰士。影片的結尾反映了在整個戰線反攻時,敵人的地堡阻擋了部隊前進,炮兵因地形原因打不著它。這時,馬特洛索夫爬行到地堡邊,連續向地堡里投擲了幾棵手榴彈,但敵人的火力並沒有減弱。這時,部隊已命令衝鋒了,馬特洛索夫一躍上前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地堡的機槍射孔,部隊衝過了敵人的陣地,取得了戰鬥的勝利,馬特洛索夫卻光榮地犧牲了。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弗拉基米爾·巴拉瑟夫 Vladimir Balashov
奧列格·扎科夫 Oleg Zhakov
米哈伊爾·庫茲涅佐夫 Mikhail Kuznetsov
法茵娜·讓涅夫斯卡婭 Faina Ranevskaya
吳靜 Jing Wu

職員表


總導演列奧尼德·盧柯夫 Leonid Lukov
編劇喬治·姆季瓦尼 Giorgi Mdivani
攝影Aleksandr Gintsburg Aleksandr Gintsburg
配樂David Blok David Blok

幕後製作


芬蘭 1949年6月10日
瑞典 1953年5月29日

首部譯製片

中國譯制的第一部外國電影
把外國電影翻譯成本國語言,再藉助配音演員的聲音把電影中人物的對白變成本國語言,就稱為譯製片。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譯製片。例如美國對外國影片就一律採取打英文字幕的方法,並不進行語言的轉換。
外國電影傳入中國后,語言的障礙不久就開始出現。尤其是有聲片的問世,給中國觀眾觀看外國電影帶來很大的麻煩。當時觀眾看外國電影主要是通過幻燈字幕、說明書或是現場解說員的解說來大致了解影片的內容;同時也有個別影院安裝了“譯意風”,可以進行同步翻譯。這是解放前城市影院放映外國電影的普遍方式。1945年以後,東北解放區開始放映前蘇聯電影,語言上的障礙也是通過同樣的方法來解決的。
1948年,為了消除這種語言上的障礙,經東北電影製片廠(后長春電影製片廠)與蘇聯影片輸出公司駐東北代表處協商,由該公司提供一部影片交由東影廠試驗譯製成漢語。這就是中國的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
《普通一兵》是一部表現蘇聯士兵在衛國戰爭中英勇獻身精神的影片。而承擔將其譯製成漢語任務的則是一群完全沒有經驗的門外漢。他們來自東北解放區的各個文藝團體。其中部隊文工團員出身的話劇演員袁乃晨擔當了中國第一部譯製片導演的重任。劇本翻譯是孟廣鈞、徐立群,主要配音演員為群眾演員張玉昆和吳靜。著名演員凌元擔任劇務工作。這些譯製片的開拓者們反覆嘗試,甚至想出了很多土方法,終於在8個月後完成了譯制工作。同時,他們也為譯製片積累了最初的經驗。例如影片中蘇聯紅軍衝鋒時高呼“烏拉”(萬歲),但中文的“萬歲”卻無法與人物的口型吻合。最終,他們想出了用“沖啊”來替代。
《普通一兵》的譯製成功推動了譯製片的迅速發展,繼東影譯製片成功之後,上海電影製片廠也開始了譯製片的工作。從1950年到1953年,4年間中國共引進和譯制了180餘部外國電影(基本為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影片),不少著名的故事片導演和演員也參加了外國電影的譯制工作。它們為當時由於抗美援朝等原因,在市場上清除美英影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花絮

影片在全國上映時,抗美援朝戰爭激戰正酣,這部影片被送往前線上映,受到廣大指戰員的熱烈歡迎。

傳記小說

《普通一兵——從流浪兒到英雄》(原著書名為《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一書是蘇聯作家帕·茹爾巴以真人真事為基本素材撰寫的傳記性小說,描述了馬特洛索夫輝煌而短暫的一生,展示了成長的過程。
普通一兵
普通一兵
這是一部紀實的傳記小說。失去父母的流浪兒馬特洛索夫被兒童教養院收養。在輔導員老師的教導幫助下,他生活幸福,健康成長。蘇德戰爭爆發后,他積極要求參軍,后入軍校學習,在艱苦環境中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上前線之後他屢立戰功。在一次戰鬥中,敵人的火力點久攻不下,馬特洛索夫奮不顧身地上前突擊,最後用自己的身體堵住了火力點的槍眼,為勝利的到來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馬特洛索夫犧牲之後被追贈為“蘇聯英雄”的稱號,他的故事曾在五十年代的中國廣泛流傳,小說中洋溢著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